创设情境 品悟语文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limengwais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通过情境创设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融合,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走进生活,品位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到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时,我先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把学生带入一个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中,学生在音乐声中深情吟诵诗歌,进入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结果一堂课下来,一些学生居然能把全文背诵下来。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不同的学习者所能接受的教学情景也不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教学,就应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最鲜明的能动的思维过程表现为教师提出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讲《边城》时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影《边城》和课文内容的细节对比,引导学生以新异的眼光进行体味研究;并通过配乐《在水一方》让学生进行《十八里相送》的情节描写,使学生体会纯洁真挚的情愫。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课堂情景的创设,都应该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的来说,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运用最佳的方法来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和学生一起在课改的春风中享受语文的灵性之光!
其他文献
诗歌熔铸了作者丰富的主观感情。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意蕴基本上是固定的。抓住古诗鉴赏的七寸——意象,会给古诗鉴赏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  1.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
期刊
在此,笔者想向大家介绍一种作文教学的方法——作前指导,作后总结。  下面我就一次材料作文的训练谈谈这一方法的应用。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悉,1月24日,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飞进赛场,被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坠地死亡。接下来瞬间的一幕让人深深感动;击中小鸟的运动员扔下球拍,跑向小鸟,俯身跪地,双手合拢,又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表示忏悔。  人生有多少一瞬间发生的事情,有的蕴涵着
期刊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采撷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的能力  一切文学大师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是真实的发现者,他的作品也是其个性和审美态度的产物。故乡是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通常也成为一个人灵魂永远的栖息地,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所独有的简单的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新鲜的形象,但只要通过老师的精心点拨,学生的细心观察,这些景致就会
期刊
文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尽自己的所有来努力感染学生,引导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中体会到要从以下几方面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
期刊
文言文段阅读理解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保留节目”,在这一块中如何稳拿分、多得分是考生、教师所共同关心、研讨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尤其是高三一年的强化训练,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句知识,具备一定的感受与理解文言文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是学生都应积极总结一些与考点与考法相应的有效的解题思路。阅读及解题思路的形成与运用既要有宏观意识,又要力求具体灵活。本文拟就此谈些粗浅体
期刊
希腊神话里的“特洛伊之战”残酷、血腥又柔美。因为对一个女子的争夺,而造成了希腊族群的战争与灾难。因为争夺的是世界上最为曼妙的女子,所以战争也就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中的女子海伦也就无所谓是否为罪魁了。所以,在最后的战争审判中,审判团认定,美色是无罪的,海伦是无罪的。  但在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尺讲台上,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把这种美释放出来,演绎出来,让台下的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而最好的方
期刊
公益广告以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构思的独特性,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这种试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写公益广告词这种应用文能力,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成效。组织学生学习和撰写公益广告,对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优化人格修养、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应试能力,都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公益广告词呢?  我们以“公民义务献血”和的公益广告词为例,来探讨一下。 
期刊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美在和谐。”可见,和谐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里,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期刊
《骆驼祥子》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
期刊
课本中记叙类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记叙类课文以写人、写事为主,也可以写景状物。记叙类的课文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叙事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景物栩栩如生,所以阅读记叙类的课文似乎很容易,但是这仅就读懂而言。要想进行深入理解,还需要掌握一些操作方法,同时记叙类的课文也有欣赏价值,所以应细致研读、有所感悟,这样才能提高欣赏的水平。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养成整体感知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