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谐为美!”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美在和谐。”可见,和谐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里,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语文课堂和谐融洽起来的前提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还应通过一篇篇凝聚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美好愿望与情感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从而进入到“人化情境”中去,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追求语文课堂的诗情和创意,是语文课堂和谐融洽起来的主要表现
   “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那么语文就更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注意遵循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但教师们对学生主体作用实施的策略理解模糊,有的教师“主导”过多,有的教师“主导”随意、放任,导致不能合理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需要投入、体验、感动,需要师生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除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外,还应让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许多教师课堂预设得太多,导致课堂上过于关注教案,过于在乎课堂上表面的喧哗和热闹,忽视了生成资源的利用,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新课改指出语文课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为学生营造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从而使语文课堂的和谐融洽落到实处,不浮于表面。
   三、营造有个性的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在和谐融洽中放飞成功,放飞心灵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曾说:“健康的个性与创造性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作为重点来抓,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多设计一些非唯一答案的具有多样性的问题。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化师生对话空间,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适时给予启迪、引导和帮助,这样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融合在一起。
   如在《梦游天佬吟留别》的教学中,有教师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梦”的理解,有同学认为,梦是李白对曾经的宫廷生活的追忆,梦境中奇丽景观及其转瞬即逝,正是作者奇特经历的曲折表现,“恍惊起而长嗟”,恰是诗人一声沉重的叹息。应该说,学生的这种说法是经过了思考的独特体验,如果单就第二段而言,也能自圆其说。但历史的李白是这样的吗?教材的价值取向是这样的吗?面对学生的这种“创新”,教师并不是盲目肯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联系李白的生平和他不羁的人格,联系全诗来思考,特别引导学生关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内蕴,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梦”是诗人理想写照,是诗人向往的自由和睦的世界的折射,诗人对仙界的向往,不同于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愤怒的表达,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抗。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巧借学生有失偏颇的体验作为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在对话和碰撞中探究问题,实现教材的价值取向的做法,激活了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加和谐融洽高效。
其他文献
班主任的工作包含了教师全部工作的意义、性质、特点、内容。要搞好班级管理,语文教师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当班主任呢?   一、鲜活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方向   高中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成型的时期,但由于受个人经历和周围狭小范围的限制,对此可能没有完整客观的理解,班主任就要着重帮助学生完成对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继
期刊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
期刊
一、课前激情诱发探究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的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引起教师们的普遍重视。而在课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却容易被教师忽视。激情,是寻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为了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发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应重视课前的诱发学习动机的工作。教学中,可通过导语、音乐、图像等多种方式,提高
期刊
诗歌熔铸了作者丰富的主观感情。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意蕴基本上是固定的。抓住古诗鉴赏的七寸——意象,会给古诗鉴赏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  1.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
期刊
在此,笔者想向大家介绍一种作文教学的方法——作前指导,作后总结。  下面我就一次材料作文的训练谈谈这一方法的应用。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悉,1月24日,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飞进赛场,被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坠地死亡。接下来瞬间的一幕让人深深感动;击中小鸟的运动员扔下球拍,跑向小鸟,俯身跪地,双手合拢,又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表示忏悔。  人生有多少一瞬间发生的事情,有的蕴涵着
期刊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采撷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的能力  一切文学大师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是真实的发现者,他的作品也是其个性和审美态度的产物。故乡是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通常也成为一个人灵魂永远的栖息地,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所独有的简单的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新鲜的形象,但只要通过老师的精心点拨,学生的细心观察,这些景致就会
期刊
文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尽自己的所有来努力感染学生,引导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中体会到要从以下几方面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
期刊
文言文段阅读理解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保留节目”,在这一块中如何稳拿分、多得分是考生、教师所共同关心、研讨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尤其是高三一年的强化训练,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句知识,具备一定的感受与理解文言文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是学生都应积极总结一些与考点与考法相应的有效的解题思路。阅读及解题思路的形成与运用既要有宏观意识,又要力求具体灵活。本文拟就此谈些粗浅体
期刊
希腊神话里的“特洛伊之战”残酷、血腥又柔美。因为对一个女子的争夺,而造成了希腊族群的战争与灾难。因为争夺的是世界上最为曼妙的女子,所以战争也就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中的女子海伦也就无所谓是否为罪魁了。所以,在最后的战争审判中,审判团认定,美色是无罪的,海伦是无罪的。  但在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尺讲台上,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把这种美释放出来,演绎出来,让台下的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而最好的方
期刊
公益广告以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构思的独特性,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这种试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写公益广告词这种应用文能力,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成效。组织学生学习和撰写公益广告,对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优化人格修养、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应试能力,都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公益广告词呢?  我们以“公民义务献血”和的公益广告词为例,来探讨一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