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小额信贷机构仍然希望能得到商业性的融资,与商业性投资机构或银行合作。
小额信贷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扶贫方式和金融发展手段,在发展中,小额信贷机构(MFIs)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共识。如果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收入难以覆盖其资金成本,机构很难存续,更不用说提供金融服务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小额信贷的商业化趋势
据CGAP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全球共有50个具有小额信贷政策的国家,超过1万家小额信贷机构,15个评级中介,超过100个小额信贷机构的信用评级报告,2006年已完成的评级和评估报告数量为403份,而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国际投资从2004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42亿美元。从提交给MIX的报告数据看,小额信贷机构的各种贷款总额从2003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71亿美元。事实上,很多小额信贷机构非常依赖捐赠者的支持。据MicroBanking Bulletin2003年对全球124家较大型的小额信贷机构的调查显示,其中66家小额信贷机构能够不靠捐赠实现可持续经营,它们调整后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剔除通货膨胀和补贴)为2.5%。这表明小额信贷是可以盈利的,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小额信贷行业的动力也在于此。
几乎在所有的国家,为贫困人口提供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都不能够获得足够和持久的捐赠资金和政府补贴。只有当小额信贷机构能够从商业来源进行融资,包括从公众吸收存款时,它才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发展。也就是说,小额信贷机构必须是自身可持续的,即能够覆盖所有的成本,包括大规模扩张所必须进行的商业融资的成本。
一般而言,发展商业化小额信贷银行的模式有三种:由提供小额信贷的非政府组织(NGO)升级为商业银行;由原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向小额信贷服务扩展;新建专门的小额信贷商业银行。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小额信贷机构开始转向可持续的、可升级的商业模式,如1990年成立的墨西哥Compartamos公司,它是被世界信贷评定机构评定的少数小额贷款机构之一,允许发行一些债券,并已经成功上市。

世界银行的报告称,大部分小额贷款服务都是由按照商业性原则运行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的。同时,一些商业机构,如零售银行或消费者信贷公司,都已经开始参与为中低收入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其他国际银行已经开始关注小额贷款业务,并主要以商业伙伴和客户的形式与小额信贷机构及其投资者合作,通过合作进行创新、融资和产品开发,如提供小额信贷的专家意见,调动广泛的基础设施、资金、基金、技术和资源,和小额信贷机构一起开发合适的风险信贷产品及服务,开发可复制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等。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小额信贷市场变得更富竞争性,从业者、投资者以及网络服务商都开始认识到小额信贷机构财务业绩透明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些源于社会目标的小额贷款机构在不断寻求更多商业资助的同时,努力提高其财务报告的透明度。这一方面是为了向储户证明其业绩,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本,促进小额信贷的商业化进程,还为了与监管者和捐赠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有关小额信贷机构经营和决策的信息发布,还有利于改进小额信贷机构的绩效,让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得到行业有效信息,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行业的管理能力。
小额信贷机构的评级与透明化
评级是对小额信贷机构的业绩进行分析、评估或者评级,而做出判断的基准是基于同类机构业绩拟定的行业标准。小额信贷机构的透明化最终通过评级报告反映出来。
评级系统是通过对小额信贷机构在经营和管理等主要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并发表独立的审阅报告来提高小额信贷机构信息的透明度,这一分析包括了质量和数量两方面。这个公之于众的评级报告是了解小额信贷机构目前状况的一个客观而又准确的途径。其优点在于,这个评定等级,如“AAA”或“BBB”,可以让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状况看起来清晰简洁,使那些不懂小额信贷业务的潜在投资者能够理解并做出投资决策。从这一点上看,评级系统能让小额信贷机构更易于吸引外来投资,加速机构的商业化。而独立的评级报告进一步加强了小额信贷部门的透明度,能推进其融入正规金融市场。同时,这种更具可信度的报告,可以方便监管当局根据他们的运行状况改善监管环境。
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专业化评级源于1996年对MicroRate的初步研究。美洲开发银行当时资助了18个早期的MicroRate评级机构。当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成长为年收入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国际大公司时,MicroRate和它的后继者,如Planet Rating,Microfinanza Rating和M-CRIL等却正试图将它们的目标市场定位得更加清晰——进行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评级。但到目前为止,这个市场仍然是个半公益性半金融性的行业。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和监管当局对专业小额信贷评级的需求并不明晰;小额信贷机构融资的价格不能由评级来决定,监管者也不能统一对小额信贷机构的专业化评级做出要求。而融资需求和监管需求至少得满足一个,才能保证专业化的小额信贷评级机构发展成一个繁荣的行业。
表 专业MFls评级和主流商业评级的比较

除了这些专业化的小额信贷评级机构外,许多主流的评级中介也都开始参与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以及其他一些私人商业投资者开始要投资小额信贷机构时,一些国际知名的主流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惠誉国际和穆迪)利用其传统信用评级方法来对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一些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者也认为评级能够让本机构以更优厚的条件得到融资并改善其资本结构。
小额信贷机构评级有两个基本的产品:信用风险评级和全球风险评级。前者重点在于评价小额信贷机构的放贷能力和信用风险;后者是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和发展前景做更广泛的评价,而不仅仅是信用风险评级所关注的资信情况。这一点也是专业小额信贷评级机构和主流商业评级机构最重要的区别。专业的小额信贷评级将更多的权重放在了分析小额信贷的绩效上。全球风险评级是由小额信贷机构评级领域开发的第一个评级产品,它能提供有关小额信贷机构资信、管理、社会使命、产品、风险管理、成长能力等各方面的信息。
1997~2006年,全球已完成的小额信贷机构评估数量达到1809份。据2006年的数据,大概有来自74个国家的683个小额信贷机构进行过评级,超过一半的机构分布在印度、秘鲁、玻利维亚和哥伦比亚。在小额信贷机构评级业务开展最好的10个国家中,有8个来自拉丁美洲,其他2个来自亚洲。从目前评级的情况看,全球风险评级占主导地位,2006年占到了已完成评估总量的2/3。2006年小额信贷机构评级首选全球风险评级的数量为152个,同期只有12个机构首次采用信用风险评级。在进行二次评级时,更多的机构选择了信用风险评级。可以认为,全球风险评级仍被小额信贷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诊断工具。而信用风险评级主要是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该地区是当前最大的小额信贷机构评级市场,也是最早进行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地区。一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小额信贷机构被要求每年进行强制的信用风险评级。
从评级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小额信贷机构的成长,其对机构投资需求的增加,会更偏重选择信用风险评级,或者将信用风险评级作为全球风险评级的重要补充。与此同时,评级的种类开始多样化,从单纯的全球风险评级和信用风险评级向迷你评级和社会评级转变,而各个小额信贷机构选择评级服务种类的灵活性也逐步增大。
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效果如何,要从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需求方来考察。多元化的评级行业,可以同时提高不同层次小额信贷机构绩效的透明度。大部分的小额信贷机构认为其最想要的绩效评级目标已经达到了,它们通过外部评估提高了操作可持续性(OSS)和财务可持续性(FSS),随后也获得了比捐赠更加稳定的商业融资的保障。在2004年从评级基金获益的63家小额信贷机构得到的反馈意见中看出,评级报告有利于机构识别它们自身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业务领域,用以吸引新的资金来源,同时给其他机构提供一个比较的基准。根据评级基金2006年的数据,南亚平均的评级成本不超过9000美元,东亚和拉丁美洲的不超过1万美元,其他地区的评级成本超过了1.2万美元。调查中1/3样本机构的评级费用是由其资助方支付的。
根据CGAP对17个小额信贷投资者的调查发现,35%的样本投资者在对小额信贷机构投资时要求有评级报告,但作为投资对象的小额信贷机构中只有70%能出具该报告。所有投资者都认为评级报告只作为他们尽职调查的补充。
从各国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实践看,有研究者认为小额信贷机构的评级仍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困难。在危地马拉,曾经有一段时间公众对信贷联盟的信心指数非常低,以至于为了增加吸储,它们不得不支付比其银行竞争者高2%的利率;同时,国内的金融当局也拒绝承担对它们的监管责任。在这种情况下,13家当地信贷联盟组建了一家私人评级机构来评估和证明它们的财务状况,以重新唤回公众的认可。这个评级机构不受控于信贷联盟,对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信贷联盟清除出去并公布于众;评级机构有权撤换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机构的董事会或管理者。对于危地马拉这些可吸储的机构而言,评级的需求方是储户,他们利用评级的结果来判断其存款的安全性。对于拉丁美洲和南亚的一些非吸储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而言,评级的需求方是投资者。
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中国借鉴
虽然参与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机构在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但增长较快。亚洲也是小额信贷机构评级市场的新兴之地,在印度参与评级的小额信贷机构相对较多,而中国还没有一家小额信贷机构参与到这种评级方式中。
从中国现有的项目式扶贫型小额信贷机构的运作实践来看,虽然在一定阶段对扶持特定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绝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面临资金来源枯竭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迄今为止,中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达到300家左右,覆盖农户的范围从1000户到5000户不等,但能正常运行的不到1/5,真正能达到操作可持续性(OSS)的机构屈指可数,能达到财务可持续性(FSS)的机构更是微乎其微。不少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资本金不断缩小,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外来资金的支持,很多NGO小额信贷机构会陷入困境,甚至停止运行。NGO发展遇到阻碍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行业评级机构和公布其经营业绩增加透明度的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资金流入NGO,限制了其发展。
1999年末农村信用社作为正规金融机构逐步介入和快速扩展了之前的小额信贷试验,而且自开展此业务以来,农户小额信贷发展迅速,在农村金融领域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效益也得到了改善。2005年5月,有五省区推出了“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组织试点;邮政储蓄从2006年3月起也开始开展试点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2007年成立了外资小额贷款公司。这些促进小额信贷商业化的方式的确促进了小额信贷的发展,给客户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但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小额信贷机构仍然希望能得到商业性的融资,与商业性投资机构或银行合作。
建立小额信贷信息交流网络平台。外界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一般都需要对小额信贷机构做深入的了解,如果能有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和评级中介在投资者和小额信贷机构之间提供信息传递,就会有利于融资的顺利进行。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小额信贷机构信息交流平台。2005年社科院农发所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进行信息交流,但不是国际通行的类似MIX标准化信息的交流,并没有很好地起到连接小额信贷机构和投资者的作用。在国内没有这种交流平台的情况下,小额信贷机构如果能加入到MIX信息交流的网络中,将自己的财务信息公开化,一方面增加自身的透明度,进而促进业绩的发展,同时还可能获得投资方的认可,得到融资机会。有些小额信贷机构担心因为信息公开可能泄露战略情报。其实如果信息真的涉及竞争战略,那么可以告知评级机构不要提前公布。现在国际上还流行一种网络运行模式,如美国的KIVA,通过网络平台,将小额信贷机构的信息公布在网站上,出资者根据机构资料,自愿选择客户,并在网上进行投资。贷款回收也在网上进行,并将小额信贷机构贷款使用情况在网上公布,全部程序公开透明。
开发小额信贷机构评级产品。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小额信贷评级机构,但可以吸引一些商业性评级机构开发一些合适的产品。一些小额信贷评级机构如Planet Rating,开发出迷你评级(mini-ratings),用以评估小额信贷机构的机构绩效,迎合小型小额信贷机构。这种评级遵照GIRAFE评级方法,评级报告主要强调机构的优劣势以及需要改进的领域,更多的是基于机构本身能力的建设,而不是仅为满足捐赠者的需要。这种评级和能力建设项目联合时作用更大。一些小型小额信贷机构比较害怕评级得到很低的分数,从而放弃评级。其实全球风险评级评估的不是小额信贷机构是否采用了国际通行的规范,而是机构管理层采取的战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评级只是提高信息的透明化和准确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小额信贷市场而言,很有必要开发适合本地机构的产品。
申请评级基金(RF)。对小额信贷机构而言,评级的费用比较贵,它们可以申请评级基金的援助。对于首次评级的机构,评级基金(RF)可以提供80%的资金援助,剩下的2000~3000美元由小额信贷机构自己承担。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小额信贷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扶贫方式和金融发展手段,在发展中,小额信贷机构(MFIs)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共识。如果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收入难以覆盖其资金成本,机构很难存续,更不用说提供金融服务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小额信贷的商业化趋势
据CGAP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全球共有50个具有小额信贷政策的国家,超过1万家小额信贷机构,15个评级中介,超过100个小额信贷机构的信用评级报告,2006年已完成的评级和评估报告数量为403份,而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国际投资从2004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42亿美元。从提交给MIX的报告数据看,小额信贷机构的各种贷款总额从2003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71亿美元。事实上,很多小额信贷机构非常依赖捐赠者的支持。据MicroBanking Bulletin2003年对全球124家较大型的小额信贷机构的调查显示,其中66家小额信贷机构能够不靠捐赠实现可持续经营,它们调整后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剔除通货膨胀和补贴)为2.5%。这表明小额信贷是可以盈利的,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小额信贷行业的动力也在于此。
几乎在所有的国家,为贫困人口提供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都不能够获得足够和持久的捐赠资金和政府补贴。只有当小额信贷机构能够从商业来源进行融资,包括从公众吸收存款时,它才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发展。也就是说,小额信贷机构必须是自身可持续的,即能够覆盖所有的成本,包括大规模扩张所必须进行的商业融资的成本。
一般而言,发展商业化小额信贷银行的模式有三种:由提供小额信贷的非政府组织(NGO)升级为商业银行;由原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向小额信贷服务扩展;新建专门的小额信贷商业银行。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小额信贷机构开始转向可持续的、可升级的商业模式,如1990年成立的墨西哥Compartamos公司,它是被世界信贷评定机构评定的少数小额贷款机构之一,允许发行一些债券,并已经成功上市。

世界银行的报告称,大部分小额贷款服务都是由按照商业性原则运行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的。同时,一些商业机构,如零售银行或消费者信贷公司,都已经开始参与为中低收入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其他国际银行已经开始关注小额贷款业务,并主要以商业伙伴和客户的形式与小额信贷机构及其投资者合作,通过合作进行创新、融资和产品开发,如提供小额信贷的专家意见,调动广泛的基础设施、资金、基金、技术和资源,和小额信贷机构一起开发合适的风险信贷产品及服务,开发可复制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等。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小额信贷市场变得更富竞争性,从业者、投资者以及网络服务商都开始认识到小额信贷机构财务业绩透明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些源于社会目标的小额贷款机构在不断寻求更多商业资助的同时,努力提高其财务报告的透明度。这一方面是为了向储户证明其业绩,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本,促进小额信贷的商业化进程,还为了与监管者和捐赠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有关小额信贷机构经营和决策的信息发布,还有利于改进小额信贷机构的绩效,让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得到行业有效信息,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行业的管理能力。
小额信贷机构的评级与透明化
评级是对小额信贷机构的业绩进行分析、评估或者评级,而做出判断的基准是基于同类机构业绩拟定的行业标准。小额信贷机构的透明化最终通过评级报告反映出来。
评级系统是通过对小额信贷机构在经营和管理等主要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并发表独立的审阅报告来提高小额信贷机构信息的透明度,这一分析包括了质量和数量两方面。这个公之于众的评级报告是了解小额信贷机构目前状况的一个客观而又准确的途径。其优点在于,这个评定等级,如“AAA”或“BBB”,可以让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状况看起来清晰简洁,使那些不懂小额信贷业务的潜在投资者能够理解并做出投资决策。从这一点上看,评级系统能让小额信贷机构更易于吸引外来投资,加速机构的商业化。而独立的评级报告进一步加强了小额信贷部门的透明度,能推进其融入正规金融市场。同时,这种更具可信度的报告,可以方便监管当局根据他们的运行状况改善监管环境。
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专业化评级源于1996年对MicroRate的初步研究。美洲开发银行当时资助了18个早期的MicroRate评级机构。当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成长为年收入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国际大公司时,MicroRate和它的后继者,如Planet Rating,Microfinanza Rating和M-CRIL等却正试图将它们的目标市场定位得更加清晰——进行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评级。但到目前为止,这个市场仍然是个半公益性半金融性的行业。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和监管当局对专业小额信贷评级的需求并不明晰;小额信贷机构融资的价格不能由评级来决定,监管者也不能统一对小额信贷机构的专业化评级做出要求。而融资需求和监管需求至少得满足一个,才能保证专业化的小额信贷评级机构发展成一个繁荣的行业。
表 专业MFls评级和主流商业评级的比较

除了这些专业化的小额信贷评级机构外,许多主流的评级中介也都开始参与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以及其他一些私人商业投资者开始要投资小额信贷机构时,一些国际知名的主流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惠誉国际和穆迪)利用其传统信用评级方法来对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一些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者也认为评级能够让本机构以更优厚的条件得到融资并改善其资本结构。
小额信贷机构评级有两个基本的产品:信用风险评级和全球风险评级。前者重点在于评价小额信贷机构的放贷能力和信用风险;后者是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和发展前景做更广泛的评价,而不仅仅是信用风险评级所关注的资信情况。这一点也是专业小额信贷评级机构和主流商业评级机构最重要的区别。专业的小额信贷评级将更多的权重放在了分析小额信贷的绩效上。全球风险评级是由小额信贷机构评级领域开发的第一个评级产品,它能提供有关小额信贷机构资信、管理、社会使命、产品、风险管理、成长能力等各方面的信息。
1997~2006年,全球已完成的小额信贷机构评估数量达到1809份。据2006年的数据,大概有来自74个国家的683个小额信贷机构进行过评级,超过一半的机构分布在印度、秘鲁、玻利维亚和哥伦比亚。在小额信贷机构评级业务开展最好的10个国家中,有8个来自拉丁美洲,其他2个来自亚洲。从目前评级的情况看,全球风险评级占主导地位,2006年占到了已完成评估总量的2/3。2006年小额信贷机构评级首选全球风险评级的数量为152个,同期只有12个机构首次采用信用风险评级。在进行二次评级时,更多的机构选择了信用风险评级。可以认为,全球风险评级仍被小额信贷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诊断工具。而信用风险评级主要是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该地区是当前最大的小额信贷机构评级市场,也是最早进行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地区。一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小额信贷机构被要求每年进行强制的信用风险评级。
从评级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小额信贷机构的成长,其对机构投资需求的增加,会更偏重选择信用风险评级,或者将信用风险评级作为全球风险评级的重要补充。与此同时,评级的种类开始多样化,从单纯的全球风险评级和信用风险评级向迷你评级和社会评级转变,而各个小额信贷机构选择评级服务种类的灵活性也逐步增大。
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效果如何,要从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需求方来考察。多元化的评级行业,可以同时提高不同层次小额信贷机构绩效的透明度。大部分的小额信贷机构认为其最想要的绩效评级目标已经达到了,它们通过外部评估提高了操作可持续性(OSS)和财务可持续性(FSS),随后也获得了比捐赠更加稳定的商业融资的保障。在2004年从评级基金获益的63家小额信贷机构得到的反馈意见中看出,评级报告有利于机构识别它们自身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业务领域,用以吸引新的资金来源,同时给其他机构提供一个比较的基准。根据评级基金2006年的数据,南亚平均的评级成本不超过9000美元,东亚和拉丁美洲的不超过1万美元,其他地区的评级成本超过了1.2万美元。调查中1/3样本机构的评级费用是由其资助方支付的。
根据CGAP对17个小额信贷投资者的调查发现,35%的样本投资者在对小额信贷机构投资时要求有评级报告,但作为投资对象的小额信贷机构中只有70%能出具该报告。所有投资者都认为评级报告只作为他们尽职调查的补充。
从各国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实践看,有研究者认为小额信贷机构的评级仍面临着严重的现实困难。在危地马拉,曾经有一段时间公众对信贷联盟的信心指数非常低,以至于为了增加吸储,它们不得不支付比其银行竞争者高2%的利率;同时,国内的金融当局也拒绝承担对它们的监管责任。在这种情况下,13家当地信贷联盟组建了一家私人评级机构来评估和证明它们的财务状况,以重新唤回公众的认可。这个评级机构不受控于信贷联盟,对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信贷联盟清除出去并公布于众;评级机构有权撤换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机构的董事会或管理者。对于危地马拉这些可吸储的机构而言,评级的需求方是储户,他们利用评级的结果来判断其存款的安全性。对于拉丁美洲和南亚的一些非吸储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而言,评级的需求方是投资者。
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中国借鉴
虽然参与小额信贷机构评级的机构在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但增长较快。亚洲也是小额信贷机构评级市场的新兴之地,在印度参与评级的小额信贷机构相对较多,而中国还没有一家小额信贷机构参与到这种评级方式中。
从中国现有的项目式扶贫型小额信贷机构的运作实践来看,虽然在一定阶段对扶持特定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绝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面临资金来源枯竭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迄今为止,中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达到300家左右,覆盖农户的范围从1000户到5000户不等,但能正常运行的不到1/5,真正能达到操作可持续性(OSS)的机构屈指可数,能达到财务可持续性(FSS)的机构更是微乎其微。不少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资本金不断缩小,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外来资金的支持,很多NGO小额信贷机构会陷入困境,甚至停止运行。NGO发展遇到阻碍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行业评级机构和公布其经营业绩增加透明度的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资金流入NGO,限制了其发展。
1999年末农村信用社作为正规金融机构逐步介入和快速扩展了之前的小额信贷试验,而且自开展此业务以来,农户小额信贷发展迅速,在农村金融领域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效益也得到了改善。2005年5月,有五省区推出了“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组织试点;邮政储蓄从2006年3月起也开始开展试点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2007年成立了外资小额贷款公司。这些促进小额信贷商业化的方式的确促进了小额信贷的发展,给客户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但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小额信贷机构仍然希望能得到商业性的融资,与商业性投资机构或银行合作。
建立小额信贷信息交流网络平台。外界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一般都需要对小额信贷机构做深入的了解,如果能有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和评级中介在投资者和小额信贷机构之间提供信息传递,就会有利于融资的顺利进行。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小额信贷机构信息交流平台。2005年社科院农发所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进行信息交流,但不是国际通行的类似MIX标准化信息的交流,并没有很好地起到连接小额信贷机构和投资者的作用。在国内没有这种交流平台的情况下,小额信贷机构如果能加入到MIX信息交流的网络中,将自己的财务信息公开化,一方面增加自身的透明度,进而促进业绩的发展,同时还可能获得投资方的认可,得到融资机会。有些小额信贷机构担心因为信息公开可能泄露战略情报。其实如果信息真的涉及竞争战略,那么可以告知评级机构不要提前公布。现在国际上还流行一种网络运行模式,如美国的KIVA,通过网络平台,将小额信贷机构的信息公布在网站上,出资者根据机构资料,自愿选择客户,并在网上进行投资。贷款回收也在网上进行,并将小额信贷机构贷款使用情况在网上公布,全部程序公开透明。
开发小额信贷机构评级产品。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小额信贷评级机构,但可以吸引一些商业性评级机构开发一些合适的产品。一些小额信贷评级机构如Planet Rating,开发出迷你评级(mini-ratings),用以评估小额信贷机构的机构绩效,迎合小型小额信贷机构。这种评级遵照GIRAFE评级方法,评级报告主要强调机构的优劣势以及需要改进的领域,更多的是基于机构本身能力的建设,而不是仅为满足捐赠者的需要。这种评级和能力建设项目联合时作用更大。一些小型小额信贷机构比较害怕评级得到很低的分数,从而放弃评级。其实全球风险评级评估的不是小额信贷机构是否采用了国际通行的规范,而是机构管理层采取的战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评级只是提高信息的透明化和准确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小额信贷市场而言,很有必要开发适合本地机构的产品。
申请评级基金(RF)。对小额信贷机构而言,评级的费用比较贵,它们可以申请评级基金的援助。对于首次评级的机构,评级基金(RF)可以提供80%的资金援助,剩下的2000~3000美元由小额信贷机构自己承担。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