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美术专业基础和学科背景浅谈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ar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舞台美术是隶属于戏剧演出且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舞台美术在戏剧演出中发挥的作用和自身特质是不同的。从专业归属上讲,舞台美术与剧本、表演一样,属于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基本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看,舞台美术又具有造型艺术的特性,其基本表现手段无疑是“造型”,且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戏剧学科背景上。
  关键词:舞台美术 专业基础 空间 文本
  “舞台美术”,就其名称而言,包含了“舞台”和“美术”两个关键词。根据其基本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生源类型等因素,一般认为 “舞台美术”属于“美术学”或“设计学”的范畴,或者是美术的一个具体门类。但是在中国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中,“舞台美术”并不属于“美术学”,也不属于“设计学”,而是隶属于“戏剧与影视学”的二级学科。笔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能够听到一些疑问,譬如:舞台美术是美术吗?它属于美术还是戏剧?绘画与舞台美术到底是什么关系?对于当代舞台设计而言,美术基础还重要吗?等等,这些问题看似是常识,实际上却包含着复杂的因素。角度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释就不同。而认识上的差异必然带来创作观念、作品风格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模式上的不同。为此,本文将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以舞台美术与绘画的关系为切入点,对舞台美术专业的基本特点和学科背景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梳理,总结一点浅见。目的不是找到统一的答案,而是引起大家对舞台美术专业中一些基础性问题的广泛关注,从而进行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一
  根据中国舞台美术教育的情况,谈舞台美术的一些基本特性,首先离不开舞台美术与绘画的关系。众所周知,在中国学习舞台美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全部接受的是绘画训练,也就是必须具备良好的绘画基础才可以考入专业院校学习舞台美术。特别是早期,很多学生甚至是带着画家梦进入舞台美术系的。因此,面对专业学习,每个人都无法回避舞台美术与绘画的关系问题。另外,纵观舞台美术发展历史,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却始终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或者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包含剧本、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等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舞台美术在戏剧演出中发挥的作用和自身特质是不同的。古希腊、罗马戏剧的主体是剧本和表演,演出时几乎没有专门的舞台美术,只有作为背景的剧场建筑,也可以看作是比较简单的舞台美术。中世纪的宗教剧是一种极为程式化的戏剧,布景也是固定不变的同台多景。直到文艺复兴,透视作为新的视觉科学发现,被普遍运用于绘画与建筑,许多建筑师、画家都在利用透视规律进行创作以产生空间幻觉。舞台布景的创作也不例外,布景师开始将透视引入戏剧舞台,不断探索绘画透视方法在戏剧空间表现中的可能性。至此,绘画真正成为舞台布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产生了绘画透视布景。16至17世纪,随着透视布景的进一步发展,欧洲出现了第一个镜框式舞台——法尔尼斯剧场(1618年,阿里奥蒂设计),镜框舞台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绘画透视布景的发展。18世纪则是绘画透视布景的巅峰期,意大利比比耶纳家族作为主角出现在戏剧舞台上,他们创作的大量透视布景成了布景史上的经典作品,欣赏布景甚至一度成为人们进入剧场的主要目的。这个阶段,绘画是舞台美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布景的审美特质也与当时的巴洛克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进入20世纪,舞台美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瑞士的阿道夫·阿皮亚(Adolphe Appia)与英国的戈登·克雷(Gordon Craig) 以相同的戏剧理念、不同的设计风格共同推动了舞台美术的革新,革新的主要对象就是绘画式布景,阿道夫·阿皮亚(Adolphe Appia)认为,舞台上立体的演员与平面的布景触碰在一起时,会产生视觉上的矛盾,需要对过去发起挑战。从此,舞台美术与绘画产生了一定的疏离。不过,这只是总体走向,在一些具体的设计作品中依然不失绘画因素的存在。另外, 20世纪早期, 美术上的反对现实主义与戏剧中的反对幻觉现实主义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共同的艺术倾向使画家与戏剧家结合在一起,为创造戏剧演出的视觉新形式而共同努力。蒙德里安、康定斯基、毕加索、莱热、勃拉克、马列维奇等美术大师,带着现代绘画的理念,独特的个人绘画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参与舞台布景创作工作,设计了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舞台美术作品,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舞台美术的现代转型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中后期,以约瑟夫·斯沃博达(Josef Svoboda)、拉夫·科尔泰(Ralph Koltai)等为代表的舞台美术家,以独特的舞台设计理念、极具个性的设计作品,使舞台美术不再是背景的概念,或者仅仅是戏剧场景环境的直接呈现,而是渗透到演出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演出视觉设计的自觉,逐渐成了戏剧演出中不可或缺的视觉表现因素。近几十年来,西方舞台美术更是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很多舞台美术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诠释着当代舞台美术的基本形态和艺术特质,从文本解读、创作起点、媒介材料、形式结构的完整性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舞台美术与绘画的关系不再那么简单直接,而是更加复杂和隐秘。
  中国的舞台美术有着特殊的发展脉络。传统戏曲演出,由于自身的艺术特性和程式化演出形式,舞台美术一直比较简单且几百年不变。因此,中国的舞台美术实际上是20世纪初随着话剧的引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发展早期,舞台美术样式主要是三面墙式的写实绘画布景,新中国成立后,舞台美术创作和教育才真正进入了专业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其他行业类似,舞台美术主要学习苏联模式,舞臺上以幻觉写实布景为主,造型表现手段主要是绘画,舞台美术教学也侧重绘画基础训练。1966—1976年期间,全国只有样板戏演出,舞台上基本是平面绘画布景,样式和表现手段比较单一,表现功能也近似宣传画,这期间舞台美术与绘画却体现出非常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使我们真正看到了欧美现代舞台美术的面貌。中国优秀的舞台美术家们不断吸收新的创作理念,开始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舞台美术的基础上,以各自不同的方向进行专业创作,出现了一批观念新颖、样式多变的舞台布景,开启了中国舞台美术新的发展阶段。这期间,戏剧舞台上,已不仅仅是绘画布景一种样式,布景体现也不仅仅是绘画一种手段。进入新世纪,中国舞台美术出现了融合与创造的局面,很多设计师以当代舞台美术的视角,不断挖掘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审美特质和表现因素,创作了很多符合当代戏剧演出和审美要求的舞台美术作品。特别是戏曲舞台美术的创作,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需要说明的是,过去由于布景样式单一,体现手段也主要以绘画为主,布景体现人员,也即绘景师,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绘画。当代舞台美术创作中,布景的体现已经不仅仅是软景绘制那么单一,而常常是融合了绘画、雕塑、建筑、材料等的综合造型表现。为此,布景体现人员就不能只会“画景”,而是应该具备更加全面、更加综合的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以适应当代舞台布景创作的需要。也是基于此,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开设于20世纪50年代的“绘景”专业,于2017年更名为“舞台造型体现”。这一方面体现了舞台美术创作观念和布景样式形态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舞台美术与绘画以及其他造型艺术门类在当代戏剧背景下的多样关系。   舞台美术是空间的艺术,但它又与建筑、环境艺术等的空间艺术不同。仅仅强调空间特性,并不能完全区分舞台美术与雕塑、建筑、环境设计等其他美术或设计门类创作特性上的不同,因为这些艺术门类也具有三维空间特性。因此,还必须明确,舞台美术创作中的空间,既指剧场舞台的真实空间,又包含戏剧主题、情境表现需要的艺术空间概念。阿瑟·弗莱耶指出:“建筑师构建空间,但空间还是空间。而剧场可以利用反映出我们自己的画面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呈现我们精神的空间。在这个类似一张纸的屏幕上,可以用字母和符号创造我们内心的奇妙空间。”d这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舞台美术空间创造的特性。
  基于特定的学科背景,舞台美术的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文本”,这也是舞台美术与其他美术门类创作特性的重要区别之一。从常规的戏剧演出看,文本是戏剧演出的根本。舞台美术作为戏剧演出中视觉表达的主要部分,创作的基本依据和前提当然也是文本,但创作的核心却是从文本到视觉的转换。高水平的舞台设计,一定不是简单地图解文本里的内容,而是要通过阅读,进入形象——情感——意义的内在逻辑。只有对剧本进行深层的理解与感受,并能将这些理解和感受转换为直觉特征的视觉语言,才算真正进入了艺术的创作。在传统的舞台美术设计中,更多的是创造剧本中规定和提示的环境和场景。而当代舞台美术创作,对于文本的解读则更加趋于主动。英国舞台美术家拉尔夫·科尔泰就指出:“对地点的规定我从无兴趣,我关注的是剧情表达了什么。”“我通常要提供一个总体形象,以此反映剧作精神,而不是剧本规定,简单地制造一个环境。”e“乔治·西平舞台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明确的精神隐喻,而非剧本表面场景规定和复制日常现实。”f“作为上个世纪中后期德国‘视觉戏剧’潮流的中坚,阿瑟·弗莱耶强调概念性设计方法和对剧作解读的自由度,从说明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忠实于文本。”g对于一些后戏剧剧场演出,文本或许已经不再重要,设计师可能成了导演的创作伙伴,舞台设计在戏剧演出中有了新的作用范围,甚至发展成与剧本并行的视觉元素构成的戏剧,但舞台美术的创作依然有一个主题的要求或前提,或者叫创作构思的起点和线索。因此,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以及视觉的转换能力是舞台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和能力。
  相对于其他美术门类而言,与演员表演之间的关系也是舞台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专业特性。“戏剧,就其本質来说,是动作的艺术。”“与小说相比,戏剧把动作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指的则是人物自身动作在舞台上的直观再现……”h对于舞台美术而言,强调动作就是强调表演。因此,舞台美术创作必须紧紧围绕演员的表演,即动作的展开而进行,脱离了表演,再精彩的视觉呈现都是没意义的。当然,舞台美术与表演之间的各种关系,既是具体的创作实践问题,又是复杂的理论课题,这里不作论述。
  综上所述,或许都是舞台美术中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但恰恰是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常常出现认知上的模糊和模棱两可。这对于专业创作,特别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极其不利。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学科和专业,没有常识的确立,发展和建设将无从谈起,因为一些基础性的核心问题往往就包含在常识中。因此,通过纵向的历史脉络、横向的门类比较,梳理舞台美术中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舞台美术的专业特性和学科特点有更加明确和清晰的认识。这一方面有助于正确引导大众的认知和学生的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对于舞台美术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也也可以起到基础性作用。
  a 参见《与艺术家对话——刘杏林》,微信公众号:火蜥蜴视界观。
  bcfg刘杏林: 《当代世界舞台设计十录》,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年版。
  d Sven Neunam 2008
  e参见1998年9月科尔泰在中央戏剧学院的讲座。
  h谭霈生: 《论戏剧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作 者: 张洪琛,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研究方向:舞台美术。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明清易代前后,梅村体歌行中出现了诸多书写宫廷女性的叙事长篇,其中公主题材的书写颇为独特。一方面,吴伟业通过公主群像的构塑呈现及夫妻互文的史事敷陈,展现了鼎革巨变的兴亡长卷,揭示了两性共通的易代之感。另一方面,他通过宫廷女性关涉的历史场域达成了以帝王家事写帝国沦亡的隐喻建构,突破了前代对于公主题材“和亲”为主的母题写作,将咏史叙事拉入了易代隐喻的维度。对于前者,吴伟业是将家族内的代际关系
摘要:张翎小说《劳燕》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小说主人公姚归燕遭受的苦难不仅仅来源于战争,更多的来源于被战争剥夺了人性的黑暗兽性,具体分析来看,这是一种战争导致的群体现象。令人震撼的是,姚归燕没有向时代和命运强加给她的苦难屈服,而是用充满人性光辉的方式,积极接受来自外界的危机干预,同时不忘进行个人危机干预,在拯救他人之余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关键词:战争群体 现象 个体危机干预 救赎  张翎长篇小
摘 要:绘本《积木小屋》描绘的是一个有关回忆的故事。在海边的世界,老爷爷生活在积木似的小屋里。海水逐渐上涨,小屋逐渐升高。这样一个游戏式的房屋的存在,见证了人生的多重主题意义——孤单与富有、生命与记忆、冷清与温暖。作品游戏式外表很好地联系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一部可以使儿童和成人共同欣赏和理解的优秀范本。  关键词:《积木小屋》 孤单与富有 生命与记忆 冷清与温暖  绘本《积木小屋》以平静的口吻
摘要:自乐府民歌《木兰辞》起,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便不断出现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徐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与汤亭亭的《女勇士》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的两位作者塑造的木兰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心理蕴含。  关键词:木兰形象中西文化精英话语底层声音  自乐府民歌《木兰辞》起,木兰形象便不断演变,以各种形态出现在中外文学作品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中,明朝文人徐
摘 要: 河津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的解州小片,由于受到了晋语和关中片方言的影响,呈现出过渡性地带特点,是晋语和关中片方言的过渡。目前,有关河津方言词汇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反映河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更是不多见。本文以干板腔的语言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干板腔作品中的方言词汇,分作两部分:一是干板腔中的方言词义和普通话的比较,通过选取例子从词汇意义、修辞意义、语法意义三方面来体现;二是结合作品分析干板腔这一曲艺
从若干万年前原始人对食物与藏身之所的寻觅,到现代哲学、艺术领域对所谓“乐园”的追寻,再到现代科学家对外星世界的探寻;“寻找”,正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多层面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基本存在状态的一种普遍的表征,因而也是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并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1}在童话中也是如此。从安徒生、格林兄弟等西方的传统儿童文学作家到当今的著名作家,这些作家的童话作品之中,“寻找叙事”俯拾即是。在这些童话
摘 要: 中国文学“乘风破浪”飞速发展,清代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使我国文学发展处于顶峰,而文化发展只有不断吸收古人的哲学思想,才能保持文化的“新鲜感”。清代的金石学兴盛,北魏碑石大量出土,承接着“借古博今”思想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追求逐渐呈现出“复古”的潮流。  关键词:晚清 民国 魏碑书法 四变  一、魏碑发展的经过  (一)北魏时期魏碑书法的发展 北魏魏碑的发展与佛教、道教的发展联系密切,在魏晋南
摘 要: 2014年出版的《易经》英译本是翻译家闵福德的又一力作,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认可。闵福德在译本中采用了“厚翻译”策略,通过长篇序言、附录、索引、文内注释、显化翻译等深度语境化的方式,将读者置于丰富的中国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增进了他们对《易经》言辞及其文化内蕴的理解。“厚翻译”策略在典籍翻译和弥补文化差异上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易经》 闵福德 翻译 厚翻译  一、引言  《易经》是中华文化
摘 要:金宇澄新作《繁花》在鲜活的市民生活图景背后,充满了悲观和虚无的情绪。本文试从《繁花》的人伦关系入手,拨开悲观与虚无的精神面纱,揭示作者在创伤叙事背后的历史文化诉求。中国社会的人伦关系主要是指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建立而来的“五伦”,即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之间的关系。由于时代的日新月异,夫妇关系可以扩大为超出婚姻束缚的两性关系。笔者在阅读中发现,《繁花》中涉及的人伦关系如两性关系、父子
摘 要:张爱玲的《牛》是她幼时的作品,虽不免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但也以本能的笔法道出了旧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封建宗法体制下妇女的每次抗争换来的都是更大的伤害。女性的命运若圈养的油鸡,最终都被红布绑缚着双腿倒提了出去。  关键词:小油鸡 女性 悲剧  中国妇女的命运在封建社会的长河中,如同被洪水裹挟而下的山石,她们无法选择自己的道路,跳脱不了自己成长的环境和家庭,只能被摧残,被折磨,无法与命运抗争,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