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平太太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启示》是其鼎盛时期的一部作品,显示了奥康纳作品的典型特点:暴力突然降临与暴力后获得新生,根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特平太太实际上是以《圣经·约伯记》中的约伯为原型。特平太太突遭打击后意识到自己罪行进而悔改获得灵魂拯救的过程就是约伯故事的翻版。
  关键词 约伯 原型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流派。加拿大文艺批评家弗莱认为应该“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他发现所有的原型都来自于神话。因此,神话是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各种文学原型只不过是神话的延续、演变与变体。本文试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启示》中的女主人公特平太太。《启示》是奥康纳写作成熟期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特平太太在看病过程中无端受到袭击后幡然悔悟获得新生的故事。
  《启示》中的特平太太是以《圣经》故事《约伯记》中的约伯为原型的。约伯是个让上帝称许的义人。然而,撒旦认为约伯敬畏上帝是因为上帝赐福给他,并挑衅说假如夺去约伯的一切,他必定马上弃绝上帝。于是,上帝允许撒旦将灾难降临到约伯身上。顷刻间。约伯失去了全部财物和儿女,并且从头到脚长满了毒疮。但他依然敬畏上帝。闻讯赶来安慰他的三个朋友却认定灾难是约伯犯了罪而受到惩罚的结果,并极力规劝他认罪悔改。朋友的劝慰反令约伯万分痛苦进而引发了他与朋友之间的辩论。自辩中的约伯暴露出了他所处的危险状态:他将上帝的祝福归功于自我的完美以至对自己着了迷,快要滑落到自恋的深渊。最后,上帝在旋风中向约伯显现,询问约伯创世、动植物等的奥秘,使约伯看清了自己的渺小,灵魂得到涤荡,变得更加虔诚,并得到上帝祝福的双倍的财产与儿女。
  《启示》中的特平太太生活幸福,事事顺心。对自己的财产十分满意,因为他们“样样都有一点”。而且特平太太“一向细皮白嫩的:她虽然已经四十七岁,脸上除了眼角由于笑得过多而出现些鱼尾纹之外,真是一点皱纹也没有。”除此之外,她常常笑口常开,具有难得的好性情。在享受安逸生活的同时,“助人度过难关正是她一贯的生活哲学。她一旦发现有人需要帮助,不管他们是白人也好,黑人也好。穷人也罢,体面人也罢,她都一向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吝啬。”更可贵的是,她还是个敬虔的人,每次想起拥有的一切特平太太都会禁不住大声赞美耶稣。此时的特平太太与上帝祝福下的约伯一样是个既享受幸福生活也乐于帮助别人的“义人”。
  实际上,特平太太正处于约伯遭受暴力打击前自我极度膨胀的危险状态。表面乐善好施的她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受助者。在她看来,懒惰是这些人贫穷的根源。假如他们能象她一样勤劳、麻利,即便是个黑人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所以,对特平太太来说,这些穷人是无药可救了。“如果样样都给他们,不出两星期这些东西就都会要么损坏了,要么变脏了,要么给劈了当柴烧。”他们的贫穷是其劣根性所致。因此,她得出了一个结论“帮是应该帮他们的,可您又没法儿帮他们。”在此,特平太太的慷慨善良露出了其虚伪的真面目。而在批评别人的同时她变相地抬高了自己。尽管特平太太对黑人态度和蔼,似乎不带有种族歧视。可实际上她的友善中带有浓厚的屈尊迁就的味道。她不但称他们为黑鬼,而且坦言说“我真的厌烦巴结那些黑鬼,可您要他们给您干活儿,就得爱他们。”这种爱里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可想而知。特平太太也和约伯一样擅长自我欣赏。她将上帝的祝福看作是她辛勤劳动的结果,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没有缺点的那种人。即使耶稣将她造成个黑人她也会是个远胜过别人一筹的体面人。从表面上看,特平太太的想法对于一个白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这恰恰暴露出她极端骄傲的一面。对她来说,成为一个黑鬼只是外面肤色的改变,其内在完美的自我依然会使她胜人一筹。
  灾难降临到约伯的时候正是他非常敬虔的时候。他不但自己敬畏上帝,而且注意教育子女要敬畏神。每次约伯都会在儿女们宴乐之后叫他们自洁,并替他们向上帝献上燔祭,惟恐“儿子犯了罪,心中弃掉神。”约伯灾难的起因是撒旦的挑衅,但灾难的实施却是上帝许可的。特平太太受到的暴力袭击也是在相似的情形下发生的。正当她因为所拥有的一切感动地大声地赞美耶稣的时候,一个名叫玛丽·格雷斯(Mary Grace)的丑姑娘突然将一本厚书砸在她的头上并扑过来用双手掐住她的脖子。丑姑娘还将特平太太称为“疣猪”。这一称呼让以义人自居的特平太太倍感痛苦。在暴力发生前,特平太太刚到候诊室的时候,那个丑姑娘就没由来地向她瞪眼怒视,“丑姑娘瞪着她,仿佛早已认识她,而且讨厌她一辈子了——看来也是特平太太的一辈子,而不只是姑娘的一辈子。”显然,丑姑娘连同她莫名其妙的厌恶、愤怒与暴力全部针对特平太太一个人。姑娘那丑陋的面容以及暴力发生前窗帘上那个转来转去的怪影都暗示了暴力的源头是撒旦。然而,姑娘的姓氏Grace的意思是“天惠”,这表明上帝对特平太太受到暴力打击的许可。
  约伯在灾难面前镇定自如。他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当他全身长满毒疮时,妻子劝他弃掉神,他仍充满信心地说“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但当他的三个朋友误认为约伯犯了罪。得罪了神才招来灾难时,误解的痛苦让约伯激动起来。约伯极度膨胀的自我在为自己辩护中暴露了出来。在回忆以前的荣耀时,他将自己称为“瞎子的眼、瘸子的脚。”这些用来形容上帝的话却被约伯用在自己的身上。可见约伯已经将自我拔高到上帝的位置,陷入了自恋的景况。因此。灾难临到约伯不是因其犯罪。但灾难确实把他灵魂的危险境地显露了出来。
  遭受暴力打击的特平太太的反应与约伯如出一辙。起初她还很平静,主动找到丑姑娘询问,而且“屏息着等待回答,仿佛在等待一项启示似的。”被斥为“疣猪”后,她虽然很震惊却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她看来,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度过了短暂的平静后,特平太太也象约伯一样因为别人的安慰而痛苦起来。首先,她的丈夫一点也体会不到她的感受。回家倒头就睡。当妻子要求他亲吻时,他立刻照办还顺手在她的胯骨肉上掐了一把。但这些看似亲昵的举动恰好表明了他对妻子此刻心情的不理解。其次,当特平太太向黑人雇工诉苦时,她们心口不一地用奉承敷衍她。但“特平太太心里完全明白黑人的奉承值几个钱,因此怒火反而更旺了。”找不到倾诉对象的苦闷可想而知,她只能“抡起拳头轻捶几下胸口,好象在对一些看不见的来客为自己的无辜而进行辩护似的,那些客人就象一群慰问者,表面上合情合理地安慰人而实际上却给人平添痛苦。”所以,特平太太的情绪迅速地由委屈转为愤怒。“‘为什么该是我呢?’她低沉地问道。‘这一带的穷白人也好,黑人也好,可以说,没有一个我没接济过。而我呢,天天干活儿,累得腰都快折断了。我还帮助教会做事。’”象约伯一样,她向看不见的上帝大发雷霆,指责他颠倒是非,恨不得当面质问上帝。然而,当她站在猪圈前突然看到幻景:在登天的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她瞧不起的穷白人和黑人,而她那样的人则跟在疯子和怪人的后面。她所引以为荣的“美德”则被烈火焚烧一空。刚刚还义愤填膺的特平太太,立刻平静下来,她看清了自己罪人的本质,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上帝的安排。
  所以,《启示》中的女主人公特平太太的原型就是《约伯记》中的约伯。约伯经过暴力打击后灵魂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与升华,成为一个地道的完全人。而特平太太则在暴力打击后认清了自己的罪,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基督徒。
其他文献
摘要 约翰-济慈(1795-1821)是1 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之一,其创作于1819年1月-9月的六大颂:Ode on Mel ancholy,Ode on indolence,Ode to Autumn,Ode to Psyche,Ode on a Grecian Urn和Ode to a Nightingale被公认为诗人最为成熟和重要的作品。诗歌中诗人用丰富浪漫的想象再现一幅幅
摘要 电影《赤壁》的服装设计,以历史原型为基础,兼顾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相关文字描述,在古典的基调里,灵活融入时尚元素,最终呈现于观众视野中的三国服装,在造型上具有浓郁的复古主义气息,色彩上则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  关键词 《赤壁》 电影服装 设计手法 复古主义 表现主义    由吴宇森执导、叶锦添担任美术设计的电影《赤壁》(上、下),是近期备受关注的一部上下续集的杰出影片,上映以来已有多人
摘要 影片《红河》,讲述了一个有恋父情结的越南少女阿桃在中越边境的特殊境遇。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学理论为工具,可以更好地解读影片所讲述的美好但凄婉的人性。  关键词 恋童 恋父 红河 人性    澜沧江,流经中、缅、老挝、泰、柬和越南,在东南亚叫“湄公河”,在云南有些河段被称为“红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  影片《红河》精美的海报用“中国情人”、“异国怀缘”、“爱情浩劫”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摘要 1949-1966年间,伴随着中国人民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电影语境也逐渐从自主走入了政治集中的意识体制,使得电影作品更多地与时代、政治、社会和国家强大的政治意志交融于一体。在不断解放与不断纠正中,与其说一部分电影题材给国家体制和意志带来许多风暴,不如说它更充分表露了当时人民在政权独立下的对生活的强烈憧憬。十七年的电影发展为中国电影界带来了力所能及的话语权,并逐渐走入中国电影中第一个先锋时期。
【摘要】 中和贯彻于中国文化的始终,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对中国古典美学发生了深刻影响,使中国古典美学在追求和谐的同时,形成了适度包容和善于吸纳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中和 背景 特征 美学精神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也是最原初的审美状态。中和原本是节制人的行为和感情的原则,要求人们自觉避免过于激烈的感情和行为方式。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规范,中和成为人们一种自觉、主动的人生实践活动,由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女性主义理论在电影《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中所展现的对男性中心意识下父权制社会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困境,指出女性主体身份在影片乃至当下社会中的两难;主动地拒绝与被动地退让,这使建立在,性别基础之上,以自主为旗帜的女性主义理论,滑落进主体“在场”与“缺席”的二元对立与延搁之中,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影片中女性主体身份进行宽泛性阐释
【摘要】本片根据上海女作家须兰短篇小说《银杏银杏》改编而成,极度忠实于原作。这部影片要比原作来得震撼,因为电影多了些渲染,添了些煽情,再加上凄美的背景乐,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观感神经。  【关键词】《爱有来生》阿九 阿明    好久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如此感动了。看完《爱有来生》之后,我哭红了眼睛,心里像是缺了一块什么似的无比失落。对于今生来世我向来想得甚少,无论是爱还是恨,我都想在今生了结,那样的人
[摘要] 将电影引入高职英语课堂益处颇多,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把影视与英语课堂结合,不仅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听说训练,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去充分了解英语世界里的风俗民情、人生哲理。把DVD电影引入英语课堂,是现在EFL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尝试,教师  [关键词] DVD英语电影 英语教学    人类记忆持久性的实验显示:学生
[摘要]文学与影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学名著改编为电视剧也成为一种趋势,时下,四大名著的新一轮改编成为当今电视荧屏上的一大热点。由于编导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受众需求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四大名著的改编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被称为我国古代小说之典范的四大名著的改编更应该慎重严肃地去对待,既不能不顾艺术现实的需求呆板的忠于原著,更不能以“时代要求”为幌子进行无原则的恶搞。  [关键词]四大名著 
[摘要]《投名状》有别于传统电影文学结义题材而将结义放在一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三人的情感与理想矛盾所展现的张力突出人性的弱点,官场的黑暗以及制度的变迁,进而使得电影从一个单纯的暴力美学上升到了对人性的关怀。  [关键词]《投名状》 潜规则 博弈    中国的文学电影作品当中,关于结义的题材,往往不乏经典之作,古有如《三国演义》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港产电影诸如《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