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与离子通道病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编码离子通道亚单位的基因发生突变/表达异常,或体内出现针对通道的病理性内源物质时,使通道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削减或增强,从而导致机体整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导致某些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疾病,这一类疾病被称为"离子通道病(channelopathy)"[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离子通道病成为医学界和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在神经系统,它主要分为中枢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病和骨骼肌离子通道病.自1994年Ptacek等[2]发现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familial hypokalemic periodicparalysis,FHypoPP)发生了编码Ca2+离子通道基因的突变至今,FHypoPP成为临床最常见的科学家们公认的骨骼肌离子通道病.随着膜片钳及基因克隆测序技术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遗传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已逐渐深入.本文主要介绍原发性和继发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离子通道改变以及电生理学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离子通道病存在的广泛性和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进一步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患者男,29岁,高压电烧伤后15h人院。查体:意识清楚。血压120/68mmHg(1mmHg=0.133kPa),创面分布于右颞顶、胸、背、右上肢、左手及双足,烧伤总面积14%,其中深Ⅱ度2%、Ⅲ度12%TBSA。入院后急诊行右上肢清创术,术中见右前臂广泛性肌肉坏死,以尺侧为重并累及尺骨,患者拒绝行截肢术。于伤后7、11、18d行右颞顶、胸、背、左手及双足创面清创植皮或局部皮瓣转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