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瓷器与藏族婚礼歌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藏族婚礼歌是藏族民间传统的习俗仪礼歌。由许多短歌组成,内容包括当地的历史追叙,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的藏族古代民间信仰观念和神话传说。婚礼歌的歌词多达几十段,甚至上百段,但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随着地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主要赞颂新郎新娘双方的父母、亲戚、
其他文献
嘉庆时期的民间戏曲演出活动遍布全国大部,尤以山西、陕西繁盛.民间演戏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村社成员轮值,经费来自公摊,也有惩罚村民出钱演戏的.民间社会也因演戏产生纠纷,往往是因为摊钱不均、出钱不力或交费延时等产生于组织者与村民之间.戏班活跃于各地,艺人的社会流动性较大,戏班有跨府跨省组成的.一般的戏班由三四位艺人组成,有管班、管账等分工.山西、陕西的戏班多采取股份制的分配形式.戏曲艺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生活艰辛.戏班内部常发生经济纠纷,戏班与其他民人也会发生矛盾.
清前中期,对酒这一日常消费品并未实行榷酤专卖政策,而是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稳定,试图依靠行政力量在生产流通领域实施禁酒禁曲.但由于酿酒、酤酒、饮酒事关成礼合欢与百姓生计,且酒及酒曲市场发展规模庞大,其已深深嵌入当时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加之仅仅依靠官僚体系使得政策推行不力,导致禁酒效果不大,政府仅多于灾年歉地禁酒.而后禁酒政策松弛,在晚清演化为"寓禁于征",酒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也经历了多次的禁酒运动,从温和禁酒、绝对禁酒到立法禁酒,卓有成效,深刻改变了英国的社会
20世纪30年代,中国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了促进出口以增收外汇,国民政府开始建立体系化的商品检验制度,茶叶作为重要的大宗商品很快被纳入其中.茶叶检验制度最初实行以禁止取缔为主的出口检验,后逐步发展为以指导改进为主的产地检验.产地检验不仅在产茶区设立检验处,还划分指导区并派遣技术员驻厂指导.茶叶检验的施行让清末以来茶叶制假掺伪的现象得以有效禁绝,对我国近代茶业革新的进程也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正> 民族文学特征的形成以及民族文学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民族迁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民族迁徙是一个民族于空间的移位。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过迁徙,有的迁徒规模大些,有的迁徙规模小些,有的是全民族的迁徙,有的只是民族局部成员的迁徙。一个民族只要经历过迁徙,不管其规
<正> 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彝、白、哈尼、纳西、傈僳、拉祜、基诺、普米、景颇、独龙、怒、阿昌诸民族远古同属羌族群,由于不同的因素和条件,后来渐化为上述诸族。当然,这些民族的衍化和发展,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尚有待于多方面考察,加以进一步论证。但是,作为文化体系而言,则可以肯定他们不仅同属一语系、语族,而且同属于
<正> 先秦有《国风》,主要是由中原民族的民间口头传承作品汇集而成。云南省的景颇山上至今还保存着景颇民族的古风,景颇民间的口承文化传统在那里经久未衰。景颇族长期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民间传承的“风”是无形的,但景颇的木脑塔却有形。
<正> 世界许多古老民族和原始民族都曾有过自己民族的原始性史诗,并用它讲述天地、人类、万物之起源及历史的演进,为后世留下再现本民族生命、意识、历史之初兴始发的巨境。流传于我国西南大小凉山地区的史诗《勒俄特衣》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勒俄特衣》系史诗彝语名称的音译,其直接涵意是“叙述历史的书”,是一部用
"数字人"的幸福与功能良好的数字社会密切相关.德鲁克发现,在工业化过程中,西方理性自由主义导致了竞争思维、对立思维和极权统治的形成,严重破坏了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生态,给"工业人"带来了经济性灾难和社会性剥夺,而工业社会的"美好未来"之战却无法解决工业社会建构的问题.梅奥指出,技术发展和人际能力发展不平衡、权力结构扭曲、代议制低效、竞争性零和博弈思维盛行,致使工业社会无法解决合作难题.概而言之,战争和不合作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两个社会生态"陷阱".目前,数字平台对"数字人"的遮蔽、数字技术对
从家庭的规模、结构、性质和道德四方面观察,家庭在变化.应该把家庭建设放在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从体制机制上、文化建设上以及运用家庭社会学理论等方面来巩固家庭、变革家庭.国内外家庭出现的现象各有利弊.需要解决家庭建设中遇到的三大难题:对国际化怎么看,对传统怎么继承,对贫富差距加大后如何弱化社会张力,从而实现社会平衡,建设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家庭.
宋朝政府诏求"遗逸",其主要政治用意之一,是在科举取士之外,搜罗文、行兼备之士.士人在学术上、文学上的才能,是宋人所谓"遗贤"最重要的精神内涵,也是士大夫在搜访、推荐"遗逸"时,尤其要属意之处,也是朝廷循名责实,复核、考察"遗逸",并决定是否命之以官的最重要的硬性条件.才学与著述,往往是联系举主与被荐者最重要的纽带.宋代的一些士人,特别是屡试不第的士人,在退处之后,仍然与士林保持良好的学术互动与文学交游,甚至会主动遴选作品,编辑文卷,选择时机,审慎有度地向政治上、学术上、文学上志趣相投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