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纳米针上电场促进C-C耦合增强CO2电还原生成C2产物

来源 :催化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b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催化CO2减排技术利用电能将过量的CO2转化为有附加值的化学品,是解决能源危机、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之一.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中的多碳产物(C2),如乙烯和乙醇,因其比C1产物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广泛的应用而受到较大关注.目前为止,Cu基催化剂被认为是获得C2产物的独特材料.研究者在提高Cu基催化剂C2产物的活性和选择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催化剂形貌工程、活性位点设计和中间吸附性能调控等.许多理论和实验研究已经证明,Cu基催化剂上的C-C偶联过程是C2产物生成的速率决定步骤.优化C-C偶联过程的能垒是提高C2产物活性和选择性的重要而直接的策略.CO2RR在Cu上是由CO2还原吸附CO(*CO)并二聚生成C2产物引起的.C-C偶联过程与*CO的吸附性能密切相关.众所周知,CO是一种典型的极性分子,因此其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性能可能会受到活性位点周围的局部电场的影响.构建合适的局部电场是调节CO吸附性能和C-C偶联过程的潜在手段之一.前期工作(Nature,2016,537,382-386)证明了高曲率金纳米针可以在尖端产生高的局部电场.高局域电场诱导K+聚集,使活性位点周围CO2浓度升高,大大促进了Au纳米针上的CO生成.基于Au纳米针的局域电场促进了CO2RR的CO生成.本文利用Cu纳米针促进并优化C-C偶联反应来提高C2产物活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局部电场可以促进C-C偶联过程,进而增强CO2电还原生成C2产物.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高曲率铜纳米针处存在较强的局部电场;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强电场能促进C-C耦合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曲率的Cu催化剂,其中,Cu纳米针(Cu NNs)的曲率最高,Cu纳米棒(Cu NRs)和Cu纳米颗粒(Cu NPs)曲率次之.实验测得Cu NNs上吸附的K+浓度最高,证明了纳米针上的局部电场最强.同时,CO吸附传感器测试表明,Cu NNs对CO的吸附能力最强,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Cu NNs的*COCO和*CO信号最强.由此可见,高曲率铜纳米针可以诱导高局部电场,从而促进C-C耦合过程.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低电位(-0.6 V vs.RHE)下,Cu NNs对CO2RR的生成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值为44%,约为Cu NPs的2.2倍.综上,本文为CO2RR过程中提高多碳产物提供了新的思路.“,”Cu-based catalysts are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CO2RR) to multi-carbon (C2) products. Optimizing the C-C coupling proces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for C2 product gener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and selectivity of the C2 products.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that the local electric field can promote the C-C coupling reaction and enhance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C2 products. First, finite-element simul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 curvature of the Cu nanoneedles results in a large local electric field on their tip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proved that a large electric field can promote C-C cou-pling. Motivated by this prediction, we prepared a series of Cu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urvatures. The Cu nanoneedles (NNs) exhibit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curvatures, followed by the Cu nanorods (NRs), and Cu nanoparticles (NPs). The Cu NNs contain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adsorbed K+, which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local electric field on the needles. CO adsorption sensor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Cu NNs exhibited the strongest CO adsorption ability, and in-situ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showed the strongest *COCO and *CO signals for the Cu NNs.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high-curvature nanoneedles can induce a large local electric field, thus promoting C-C coupling. As a result, the Cu NNs show a maximum FEC2 of 44% for CO2RR at a low potential (-0.6 V vs. RHE), which is approximately 2.2 times that of the Cu NPs. This work pro-vide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enhancing the production of multi-carbon products during CO2RR.
其他文献
为加强污染地块环境管理,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对列入疑似污染地块名单的地块,县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首先对疑似污染地块开展人员访谈、现场踏勘、采样测试以及分析研究等工作,对照地块规划用途,判断该地块存在环境风险,分析潜在污染物,尔后进行环境调查,了解潜在污染物浓度和空间分布.
近年来,半导体光催化在环境净化和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其中,在有机合成领域中,光催化技术已经应用在醇类、环己烷以及芳香族化合物的选择性氧化研究.而另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物——N-杂环芳烃,在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用于合成N-杂化芳烃的脱氢催化氧化反应通常需要高温高压的苛刻环境,传统方法通常还需要使用贵金属催化剂,这也增加了N-杂化芳烃的合成成本;另外,如果合成是均相催化过程,则催化剂难以实现回收利用.因此,开发室温常压条件下的非贵金属多相光催化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
利用太阳能驱动半导体光催化剂进行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和产氢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众多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中,TiO2因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环境友好和成本低等优点,在光催化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介孔TiO2由于具有独特的介孔结构,更有利于光催化过程中反应物的吸附和传输.然而,单一TiO2具有较高的光生载流子重组效率和低的光利用率等缺点,导致其光催化活性低.通过负载助催化剂可以增强光吸收、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以及提供更多活性位点,是提高光催化活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目前,常用的高效助催化剂主
本文针对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的特点提出两个改进方法,用流域法布点,用色斑图表达测量结果.流域法根据水系流域的实际情况布点,不受网格限制.流域法布点在减少漏控区、减轻采样难度两个方面好于现行的网格法布点.色斑图是在实际采样点位图中绘出每个采样点的控制流域,根据采样点的元素含量值给控制流域赋颜色,以此表示元素含量的分布状况.与等值线图相比,色斑图的异常区直接对应采样点,直接指示矿化岩石的位置,表达更直观;色斑图不进行插值计算,直接使用测量数据成图,漏控区如实地表示为空白,表达更客观.
光催化是一种在能源和环境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前景的绿色技术,在光照射下可将有机污染物彻底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但因缺乏精确调控电荷流动的方法,导致大多数光催化剂活性不高.因此,促进光生电荷的高效分离一直是光催化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多数电荷分离调控研究集中于表面修饰、表面缺陷设计、异质结构建等表面电荷分离改善策略,而对于体相电荷分离调控研究相对较少.卤氧化铋固溶体光催化材料由于独特的层状晶体结构、可调节的带隙结构和优化的电荷分离效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对固溶体的体相电荷分离机理尚不清楚.内电场作为一种新的增
铂单原子作为一种新型催化剂,具有活性组分高度分散、配位未饱和以及原子利用率高等特点,在光催化还原CO2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但是由于成本高昂和负载量高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合成具有低负载量贵金属铂,同时提高铂基单原子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仍然是一项巨大挑战.晶化石墨相氮化碳的二维结构,特别是其稳定晶化结构所形成的限域环境及其可扩展的π共轭单元,可以有效锚定金属单原子,因而可作为金属单原子的良好载体.已有的金属单原子载体氮化碳多为弱晶或非晶结构,基于晶化氮化碳的高结晶度和高结构稳定性,合理构
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由来已久,遗留下来的废弃矿山数量众多、成因复杂,严重破坏了矿山原有生态系统功能.本文基于安徽省废弃矿山空间分布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国土空间生态分布特征,提出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策略.同时,从制度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岩土工程勘查和地质工程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均对某个区域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测以掌握地质信息.为了更好地将岩土勘察技术应用在施工中,以银雀路(隐贤路-刘庆路)的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为例,对该路段的岩土勘察技术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列举工程中需要探查的目的与任务,分析沿途地质测绘、勘探技术、原位测试技术以及实验室分析在城市道路拓宽工程中的应用.总结复杂路面环境下岩土勘查技术的应用标准与应用效果.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及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对高效环境修复与能源转换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强.以半导体材料为光催化剂,可将可再生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有望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开发高效稳定的光催化剂是该技术得以实际应用的关键.近几十年,研究人员开发出多种半导体材料并应用于光催化研究.其中,具有可见光响应的有机非金属光催化剂石墨相氮化碳(g-C3N4)因其稳定的分子结构,较小的禁带宽度(~2.7 eV)以及合适的能带结构而备受关注.然而,与大多数半导体光催化剂相似,由于传统g-
半导体光催化是一种利用半导体将太阳能转换为高能化学能的绿色技术,在可再生清洁能源生产和污染物修复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非金属半导体,因其制备工艺简单、来源丰富、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可见光吸收范围及特殊的电子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但一般常用氮源前驱体如二氰二胺、三聚氰胺等所制备的块状石墨相氮化碳存在团聚、比表面积小和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低等问题,严重抑制了其光催化活性.本文采用前驱体改性法制得具有高效光催化活性的石墨相氮化碳.利用氰基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