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设有效的化学学习情景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真实、直观的化学学习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迪学生思维,重塑学习主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化学学习情景; 有效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30-001
  《标准》指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那么,怎样创设真实有效的化学学习情景呢?
  一、利用典型实验,创设直观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利用得天独厚的化学实验,创设直观、生动、意想不到的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通过改进课本实验,用一支装有空气的试管倒扣住热水中的白磷,白磷在水中剧烈燃烧起来,出现“水火相容”的真实情境。学生很迷惑:“水中的物质也能燃烧!”“水中的物质为什么能燃烧?”学生的原有观念被真实的化学实验情境颠覆,激起认知冲突,教师自然地提出:“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又如针对“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创设实验情境:选用两个空矿泉水瓶分别收集满二氧化碳,一个倒入约四分之一体积的水,另一个倒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浓溶液,拧紧瓶盖,请同学同时震荡,第一个矿泉水瓶有点变形,而第二个矿泉水瓶彻底变瘪,出现了不同现象,同学们都看呆了。教师顺势引导发问:“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集气瓶中二氧化碳哪去了?”通过对比实验以及分析讨论,学生理解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当老师提出:“氢氧化钠溶液还能与哪些物质发生神奇的反应呢?”学生对相关探究实验充满期待,兴致盎然,积极参与。
  二、利用小故事,创设生动情景
  创设生动故事情景,能使学习者对学习对象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活中与化学知识有关的趣事很多。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探险队到一地下山洞探险,手持火把、牵着小狗,在探险途中小狗走着走着就死了,而探险队员却安然无恙,经检测此山洞并不存在有毒物质,而且小狗也未吃过任何有毒食品。听完,同学们充满了疑惑,问:“洞内有什么神秘物质使小狗死了而人却安然无恙? ”这激起同学们的思维浪花,急于揭开这个谜团。为了解开谜团,教师马上提出:今天我们来认识“奇妙的二氧化碳”。
  从故事情境出发,生动有趣充满悬念,上课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我要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持久、稳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实情景
  教师从化学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将学科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两相融通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到化学知识就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学习化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
  在讲“溶质质量分数”时,教师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各种溶液的包装盒,课桌上立刻丰富多彩。有塑料瓶的可乐,有玻璃瓶装的黄酒,塑料瓶装的葡萄糖注射液,有纸盒装的苹果汁等,教师让学生交流展品,探究各种溶液的标签,结合今天学习内容,从化学角度谈谈见解。学生热烈交流讨论,仔细思考,开始踊跃发言:“黄酒标签上写着酒精度≥14.5%”“后面还写着V/V,老师,这是什么含义?”“注射液标签上写着总糖≤15克/升,又是什么含义?”学生在相互交流和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原来生活中除了溶质质量分数,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的组成方法。学生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高兴,学习效率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利用时事热点问题,创设现实情境
  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容易发生迁移;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并应用知识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讲“酸与碱的反应”时,播放新闻录像:某国道上,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汽车被撞,车上的浓硫酸泄漏,腐蚀路面,还有流入附近鱼塘的危险。情况危急,路政紧急调运一车熟石灰把泄漏的浓硫酸中和,化解了一场灾难。在播音员急促的播报结束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熟石灰能使灾难化险为夷?”把学生引入对“酸与碱的反应”的学习,并且可以把该情境贯穿教学中——如“为什么不用烧碱中和泄漏的浓硫酸?”从真实情景中出来的问题才有更好的驱动性和引导作用,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判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对教学才更有效。
  五、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情境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优化教学情境,增强表达效果,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关于“金属活动性”探究实验前,投影出一幅关于“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的卡通图片,利用卡通人物表示金属。图中有的“金属卡通人物形象”浑身冒泡,面目狰狞,十分难受;有的身上有一些气泡,犹如身上发痒;有的卡通人物好像在想:真奇怪,这些“人”都怎么啦?个个身上冒泡泡,好像很难受呀!学生感觉很有意思,一边通过图片中的卡通形象进行比较思考,很容易就理解其所代表的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又如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教师一边指导学生实验,一边用手机抓拍学生的错误的操作、正确的操作图片,等学生实验完成后,在投影上展示刚才的“杰作”,与正确操作的同学比较,让图片中错误操作的学生自我纠错。有的图片一出来,大家就哄堂大笑,学生参与实验纠错积极认真,纠错效果好,学生在活动中深刻地知道如何操作是正确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多媒体技术优化了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情境的场景性,丰富了课堂,能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新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可以开展有效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林志强.《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测量了甲烷在直流放电等离子体中的红外发射光谱,研究了甲烷分解过程以及碳二烃形成过程,考察了重要可控宏观参数对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直流放电条件下,对甲烷分解是
2003年国际工程学会提出了绿色工程的9条指导原则.同年中国石化集团有3项绿色工艺实现了工业化,大大加强了依靠自己力量开发先进绿色工艺的信心;国际上从玉米生产聚乳酸热塑
考察了负载杂多酸对苯与丙烯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发现磷钨酸和硅胶是较好的活性组分和载体.以负载磷钨酸为催化剂,考察了负载量、活化温度、反应温度及丙烯分压对催化剂活
综述了近年来为解决催化剂有效分离而研究开发的液/液两相催化体系,特别是结合现有工业应用实例,从开发清洁生产工艺的角度对均相催化多相化的工业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注射用头孢西酮钠制品稳定性影响因素,为注射用头孢西酮钠制品的处方工艺、运输和存放提供科学依据,并初步确定注射用头孢西酮钠成品的有效期。方法:在不同
当前我国涌动着一股发展大型炼油石化项目热,一批以煤、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及使用甲醇生产乙烯、丙烯和石化产品的项目也在建设或规划中.加快发展的良好愿望无可非议,盲目
期刊
将英德对比巧妙运用于德语数字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德语的掌握与记忆,进而增加德语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德语的教学现状,对比了英德双语教学的异同点,最后就英德对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亦是如此。好的导入可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专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而恰当的导入设计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关键词:导语; 设计; 有效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09-001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效果的好坏与否。下面本人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