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微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388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程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为学生构建了自由、广阔、开放、创造性的语文学习平台。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科学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文章以《秋词(其一)》微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微课程;教学模式
  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即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为若干个微课,使之能够适应“云时代”学习的特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分析、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安排、评价等环节。微课程的形式除视频外,还可以是PPT、音频、文本等。而微课仅是微课程系统的要素之一。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科学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以《秋词(其一)》微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微课程教学模式。
  一、课程分析
  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在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学习。所以,课程的分析和重难点的筛选是微课堂实施的根本和基础。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其次,还要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设计适合学生的微课程。另外,教师还要找出教材中可以拓展的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古诗词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提高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时,不但要求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为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分三步走。课前:走近诗人刘禹锡,知人论世;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试译本诗,初步感知本诗的语言美和感情基调。课中:师生互动,学生提出学习难点,教师点拨、总结、提升。课后:作业布置,拓展延伸。分解出这些教学知识点后,就可以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制作《秋词(其一)》微课程。
  二、微课程《秋词(其一)》的制作
  教师既可把微课程应用到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帮助;还可将资料上传到网络,供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巩固时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笔者建立了一个专题性学习网站,制作《秋词(其一)》系列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再配合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自学。笔者设计了七个栏目。
  1. 知人论世:简介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穿插关于作者的小故事视频,增加趣味性。
  2. 课文范读:本诗示范朗读微课。
  3. 文本赏读:包括词语注释和古诗翻译。
  4. 名家点评:名人对刘禹锡《秋词(其一)》的赏析。
  5. 比较阅读:比较马致远的《秋思》与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将马致远的“悲”秋与刘禹锡的“颂”秋对比,体味刘禹锡乐观、豪迈的心境。
  6. 延伸拓展:意象小知识微课——《意象是诗词的灵魂》。
  7. 互动论坛:供师生交流讨论学习疑难问题及分享学习心得等。
  学生课前自学阶段,教师在专题网站放栏目1至4供学生自学时使用;栏目5与栏目6是教学重难点,供教师在课堂点拨引导时使用,课后上传到专题网站供学生复习巩固、拓展知识;栏目7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评价提供平台。
  三、学习活动安排
  (一)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微课程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观看微视频、阅读微讲义、完成微练习、进行微讨论。微讨论的设计一般限制在500或100字符以内。微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设计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学习任务既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
  《秋词(其一)》自主学习任务单:
  1. 观看专题网站上刘禹锡的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 观看专题网站上本诗的朗读视频,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本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并用“  ”在课本原文中标出重音,思考为什么这样标注。
  3. 诗意地译本诗,要求:一是使用自己的语言;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三是语言力求优美。
  4. 赏读这首诗的美点,如词语、写作手法、诗人情感、诗歌意境等。
  5. 你还有哪些疑问,记录下来,与老师、同学讨论,还可将自己的学习疑难、心得等放到“互动论坛”与大家交流讨论。
  (二)学生课前自定义学习
  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笔者设计以下学习环节,逐步展开学习过程。
  1. 起——趣入网站触经典
  学生进入专题网站“知人论世”栏目自学,对诗人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有整体的把握,以便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2. 承——吟咏诗歌感基调,译读诗意悟情感
  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是朗读。“课文范读”栏目中的范读微课字正腔圆,感情充沛,学生可模仿范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视频画面秋日风景空旷辽远,背景音乐悠扬美妙,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支点。“文本赏读”栏目设有词语注释、古诗翻译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借助注释翻译古诗,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情感。
  3. 转——赏读美点品意境
  学生进入“名家点评”栏目,看名人对刘禹锡《秋词(其一)》的赏析,学习其鉴赏方法,从词语、写作手法、诗人情感、诗歌意境方面赏读本诗的美点。
  4. 合——互联网上说《秋词(其一)》
  学生将学习疑难、心得等放到“互动论坛”与大家交流讨论。论坛供学生快速地发表学习成果,生生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
  四、课堂展示、评价,课后拓展   1.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点拨提升
  学生课前已通过模仿范读微课有感情地吟咏本诗,课堂可采用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学生课前已通过微课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课堂上,教师可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上,从语言、表达技巧、诗人情感、诗歌意境等方面赏读本诗的美点。学生可以把自学时赏读的美点在课堂上跟大家交流,还可写下来发布到互动平台上。专题网站上的互动论坛可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营造了良好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氛围,师生评、生生评、小组评,调动了各种人力资源来辅导、指点学生的评价活动。对于一些应重点赏读而学生未发现的,教师可提示赏读点让大家交流。学生通过赏读,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借景抒情、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诗人笑对逆境、乐观昂扬的壮志豪情。
  2. 答疑解惑
  学生把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一起答疑解惑。
  3. 拓展延伸
  赏读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离不开对意象的体味和分析。初一学生对“意象”比较陌生,赏读诗词的意象是教学难点,教师可放映诗词意象小知识微课——《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意象的概念、作用以及常见的意象。
  4.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吟诵《秋词(其一)》并默写。有兴趣的同学可用录音软件录制吟诵作品上传到专题网站。
  (2)在专题网站比较阅读马致远的《秋思》与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完成相关练习。
  (3)在专题网站观看微课——《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复习意象小知识。
  这既体现了基础知识与拓展延伸的不同层次,又体现了语言积累与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能满足各个层面学生对作业的需求。
  五、及时评价,优化教学
  教师完成《秋词(其一)》教学后,可通过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评价语文微课程教学是否有效。教师还可在专题网站“互动论坛”解答学生的疑惑,并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微课程设计及应用方面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优化,制作出更加符合教学要求与学生需求的微课程。
  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使学生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课程让语文教师把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培训放在了课前,而将课堂变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展示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微课程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形色文巧妙糅合,把教材上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快乐学习,最终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微课程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主次混淆。语文知识中有些品味性、鉴赏性课程教学仅通过视频教学是很难达到效果的,语文学科中“人文性”的一面也需要教师对文本探究,通过师生对话逐步展示。
  微课程为初中语文的教与学提供了更廣阔的空间,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尚未成熟,需要探索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来作为支撑,以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微课程下的山区中学合作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K112)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提倡“快乐”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习不再枯燥、不再是机械式的读读写写。这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让学生快乐且高效地完成语文课堂学习,实属不易。事实上,万物皆有定律,如果能抓住事物的核心规律,相信很多事情都可以化繁為简。小学生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模式更直观、简单。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遵循学
期刊
【摘 要】在“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应更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构建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课堂新模式;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实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后教策略;开发阅读环境,挖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资源;采取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多元评价。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语文;语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
期刊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待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防御机制尚不成熟,当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时,很难从不利的境遇中恢复过来。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立足于心理活动课,摒弃以往关注“问题心理”的模式,从优势视角来培养初中生的挫折承受力。首先,明确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课程目标;其次,构建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开展途径;最后,探讨初中生挫折承受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教师应通过正向
期刊
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问题。而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上,更是加大了识字量,突出了低年级识字的重要性。而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游戏教学是最能适应其年龄阶段心智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乐于学习,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容易走入误区,使游戏流于形式,侧重娱乐性而忽视
期刊
摘 要:“二段五环”小学课外阅读模式主要是指:校本课程模式“读——悟——行”,建构课外阅读的课堂工程;学校主题活动模式“评——推”,建构课外阅读的学校推进阶段。课外阅读的“二段五环”课程模式的试行,进一步推动了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以读书引领行动,培养学生的优质品行。  关键词:二段五环;课外阅读;阅读模式  近年,我校形成一套关于课外阅读的“二段五环”模式。两段即:学校课程构建阶段和学校主题推进阶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教学中,应全方位地贯彻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利用“三維评价模式”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三维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需要,是落实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进一
期刊
【摘 要】综合实践课程是一个包容性的学科,不仅贯通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也具有整合性的要求。利用校园具备的校本、人文、课程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对于教师实现学科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学生能力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利用校本资源促进活动的生成、利用人文资源丰富活动的内容、利用课程资源拓展活动的时空三方面分析了利用校园军魂育人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学校开展综合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发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学生把学过的词汇、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通过缜密的思维,引经据典并流畅地表露出来,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文章结合新教材“口语交际”栏目的特点,从把握新教材教学的风向标、课文教学渗透与园地口语交际相结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训练和展示的舞台以及教师要自我提升等四大方面探讨新教材使用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教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童话教学存在本末倒置、流于形式和文体错位等现状,要改变这些现状,首先应从童话的文本价值、中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三个方面认识童话教学的价值。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品析内容与形式,读出童话之美;创设情境,解放童心,读出童话之趣;透过表象悟出意蕴,读出童话之真。  【关键词】初中语文;童话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童话的定义是儿童文学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