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病史摘要 患儿男,22个月,于1999年8月19日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9℃,无咳嗽、吐泻、皮疹等,外院治疗时发现患儿肝脾肿大,经抗感染治疗热退后,肝脾仍肿大。转来我院就诊,入院后查体肝肋下3.5 em,脾肋下5 cm,质地硬,无触痛,骨髓穿刺示“缺铁性贫血骨髓象”,予速力菲(琥珀酸亚铁)等治疗后,血红蛋白略有上升,但肝脾无缩小趋势,于1999年9月23日出院,出院后继续补铁治疗。1999年11月7日患儿出现咳嗽、发热,体温最高达40.5℃,遂第2次入院。入院时查体肝肋下4 cm,脾肋下8 cm,质地硬,触痛明显,予多种抗生素治疗1周后热退,再次行骨髓穿刺检查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脾亢骨髓象”。患儿住院期间,面色渐苍白,考虑恶性病可能性大,诊断性行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1周后脾脏缩小至肋下5 cm,血象三系均上升。1999年12月5日出院,并继续VP方案化疗。2000年1月14日患儿患水痘,遂停服泼尼松。2000年2月1日又出现发热、咳嗽、声嘶,外院行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2月11日入本院后予抗感染、支持治疗,病情无好转;2月14日皮肤、巩膜出现黄染,且皮肤有出血点,当晚咳嗽加剧,气促明显,予强心、利尿、平喘治疗无效。2月16日患儿突然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 第3次入院时查体:T 39℃,P 130次/min,R 34次/min,BP 12/8 kPa,营养欠佳,中度贫血貌,声嘶,无三凹征,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闻及异常,肝脏肋下2 cm,脾脏平脐,质地硬,稍有触痛,肛左处可见分币大小皮损,有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