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气的基干民兵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大革命兼农业学大寨那会儿,我二十多岁,是生产队里的一个壮劳力。那时提倡“劳武结合”,大闹“备战备荒”,满世界都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之类的标语口号。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是“基干民兵”,每人发着一支“五四”式半自动步枪,农忙时下地劳动,农闲时就参加军训,练队形跑步打靶什么的,有时还拉出去查户口,或者开大会维持秩序,又挣工分又有意思,挺对年轻人的脾胃。
  基干民兵腰里扎着武装带,挎上枪,牛哄哄地臭美,那些没有参加基干民兵的青年人对我们还挺眼红的。
  当基干民兵的那些日子里,还真执行过一次任务,听到过枪声。不过,十分狼狈。
  大概是1972年夏天的一个晚饭时分,淡淡的月儿挂在天上,突然高音喇叭广播叫全大队的基干民兵带上武器到大队部紧急集合。听到命令,我不敢怠慢,拿上枪撒腿就跑。
  等我赶到时,已经有人先来了。我们感到气氛不对,有几个解放军在那里等着。我悄悄问别人集合起来要干什么,回答说是有紧急任务。再问是什么紧急任务就不知道了。等了一会儿,人来了不少了,就分作两队,分别由两名战士带着跑步出发了。我们背着枪,跟着人家稀里糊涂地跑着,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兴奋。
  解放军战士带着我们跑了十几里路,在太原和榆次中间的一个叫作武宿的地方停住了。那时的太榆公路又破又窄,公路的西边是武宿村,路对过有一个供销社开的小饭店。已是深夜,饭店早就打了烊,一点儿生机也没有。
  在小饭店前面的开阔地上,我们气喘吁吁地乱成一片,大呼小叫地象一群羊。带我们的战士好不容易才叫我们静下来,要给我们布置任务。
  当听到他说今晚全市统一行动,主要任务是配合部队捉拿于洪信时,我们又乱起来了。
  那一段时间,于洪信是我们这一带人人皆知的人物。每个村里都张贴着关于捉拿于洪信的通缉令,开大会时也传达过上级的文件,知道于洪信是驻军某部的一个大干部,他叛党叛军,自绝于人民,用枪打死打伤数人后潜逃在外,可能是想逃往境外。这是官方说法。
  小道消息就传得神了,说于洪信身手敏捷,飞檐走壁,双手使枪,百发百中,战争年代军功赫赫,个性十分刚强。这次是因为发现他生活作风问题准备处理,他怀恨军首长而动了杀机,逃出来时身上还带着两支大肚手枪……
  还没等带队的解放军战士说完,我们就七嘴八舌地嚷开了:有的要求发子弹,说真见了于洪信,没有子弹,我们背的这枪还不是一根烧火棍?有的说集合令来得太紧急,还没吃饭就出来了,肚子饿得厉害,能不能砸开饭店的门给找些饭吃;还有的说首长下命令吧,别说是一个于洪信,就是苏修的百万大军来了我们也不怕……除了叫嚷肚子饿的是真的以外,其他人都是瞎起哄,大家都认为这么大的世界上就一个于洪信,哪能真叫我们碰上。
  一群“乌合之众”把带队的军人弄得火了,把脸往下一拉,大声吼着:“静下来,静下来,听我说!”人们的声音這才小了一点儿。
  就在这瞬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突然从路对过饭店方向传来“叭叭”两声枪响,子弹从我们头上嗖嗖地就飞过去了。
  听到枪响,两个解放军战士“唰”地一个鹞子翻身就卧倒了,我们一伙“基干民兵”却傻傻地戳在那里不知所措。
  大家这下可都安静下来了,再没有谁敢说怪话了。枪声过后,恢复了平静,就象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不过,我们谁也不敢乱动。
  不知道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不一会儿,上边调来正规部队和公安包围了小饭店,但却没有捉住人。据后来传说,那天晚上向我们开枪的还真就是于洪信,他可能是在外面逃亡多日,饿得够戗了,想到小饭店里找点儿吃的,没想到就和我们遭遇了。再后来听说有农民割麦时在麦田里发现了于洪信的尸体。他是自杀的。
  事后不久,有一天下地劳动,田间休息时我们又扯起了那天晚上的事儿。我们几个基干民兵就笑话解放军战士胆小,枪一响就吓得爬下了,还不如我们呢。没想到却招来了一个战争年代曾当过武工队的长辈的一顿臭骂,说你们晓得个屁!什么胆小?人家那才是正经做法呢,象你们那样上了战场都是些送死货。依我看于洪信多半是不想枉杀人命,要不然你们中间说不定哪个早就成了屈死鬼咧。
  那时传媒业不发达,而且控制极严,报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于洪信三个字,不象现在事件过后马上就出来什么追踪报导、深度报导、幕后新闻之类的,因此对于洪信其人的具体情况也就不得而知,至今也是一个迷。不过,想来他应该是一个良知未泯的人,最少不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要不然,几十个民兵象一捆大葱一样立在那里,那天晚上的两粒子弹是不会只从我们头顶上飞过的。■
其他文献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3日在东京湾美国主力舰“密苏里”号签订投降书。  盟军占领日本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发布命令,共逮捕五批日本战犯,其中第三批战犯59人,多为侵华罪魁。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最后起诉判罪的战犯共25人(原被告28人,实际受审25人,病死2人,精神病1人)。其中判处绞刑的有7人,他们是: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判
期刊
集团主义文化促进日美同盟关系巩固    日本战略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无疑就是它的“集团主义”。在集团的内部,等级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谐一致是他们的目标,忠诚则是他们的道德规范,这必然要求个人要做出一定的牺牲来达到集体的一致性。  在这样的集团内,个人的主体意识被缩小,加上等级的束缚,依赖心理必定会产生。  日本学者土居健郎认为依赖就是日本文化心理最突出的特点。这种心理普遍反映在日本人的人际关系的各个方
期刊
柳直荀原名柳克明,湖南长沙人。其父柳大谧,是杨开慧烈士之父杨怀中先生的同乡好友。  柳直荀在长沙读书时,寄宿在杨怀中家中,因此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人。1916年,18岁的柳直荀考取了美国教会在长沙创办的雅礼大学预科。这期间,他仍常去杨家看望杨怀中先生,参加毛泽东等人的聚会,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并于1924年入党。  1924年10月30日,柳直荀与李淑一结婚。1927年“马日事变”后,他参加了“
期刊
侵华日军曾经谋划攻取重庆,且制定了详细可行的作战方案。后因种种原因,日军放弃了作战计划。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广州后,因战线太长,兵力不够,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对蒋介石政权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但蒋介石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坚决抗日,日军诱降工作收效甚微。日军认为,若不继续使用武力,根本无法使重庆政府屈服。  1941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进入
期刊
一、成为妇联生产部的副部长    重庆解放的第二天,陈联诗全家就在临江门的一家公寓里建立了脱险同志联络处,专门接待从渣滓洞白公馆大屠杀中逃出来的同志和牺牲烈士的家属。之后,陈联诗被分配到重庆市妇联,做了生产部的副部长。  陈联诗处处让那些从解放区来的年轻同事惊奇:她一只手戴着表,另一只手戴着一只碧色的玉镯,像个女学者。  解放了,她大展拳脚的时候到了。她带领一群寡妇风风火火干起来。  刚刚解放的重
期刊
瑶族,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这个神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居住在相对隐蔽的大瑶山之中,更因为这个民族那既独立又繁复多样的民间信仰体系。  一、瑶族民间信仰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有选择地与汉民族的民间信仰交融。这个融合的过程漫长而且复杂  瑶族人民是在中国远古时期的自然原生态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远古时期冰期的到来和结束,不断的从九黎三苗的部落中脱离出来走向独立,不断向南迁徙。  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期刊
编者按:正如本文作者所言,“认识历史思想,思考社会思潮的交锋,是我们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本文作者在《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一书中,评述了从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间大陆的八种思潮。部分章节为了理清脉络,在时间的前后节点上有所突破延伸,但也以这30年起伏变化为主。本刊将从本期起,逐一向大家介绍这八种思潮。  一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是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的话,他提供了认识历史的一个维度。
期刊
明成祖朱棣,驾崩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自公元1402年登基以来,他在位8000多天。所有的证据显示,他从未浪费过一天。  为了一瞥永乐日常生活的形式和内容,让我们伴随着这位皇帝,走过宫廷生活的一天。  这天是永乐二十一年正月十三日,公元1423年2月23日。  在这个平常的日子,63岁的永乐听到四更(大约凌晨2点钟)鼓声时,便起床了。灯笼照亮了整个乾清宫,奉御净人带了器皿来清理皇帝的小
期刊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酷爱石头。有一次,他在扬州获得一绿一白两块石头,视如珍宝,命名为“仇池石”。当时有位叫王晋卿的学者写诗求索玩赏,苏东坡觉得这是“意在于夺”,回诗申明不肯割爱。王晋卿不死心眼,又写诗来,力索其石。苏东坡不好再拒绝,就提出用对方收藏的两幅名画交换,结果以双方都不忍割爱告终。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爱学驴子叫,叫声可乱真,常逗来驴子共鸣。王粲死后,皇帝为了悼念他,居然在他的葬礼上命群臣依
期刊
了解中国革命史的人,都不会对加伦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1924年,孙中山致函苏联政府,请求派军事顾问帮助他改组军队和指导作战。苏联政府选中了正在军事学院学习的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化名为加伦。  作为国民革命政府的苏联军事总顾问,他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30年代,加伦将军因战功卓著,成为苏联的首批五位元帅之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