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文坛佳话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dp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重先生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长期担任《文汇报》高级记者,同时也是著名的传记作家与当代史专家,在文化艺术界享有盛名。《聚散一杯酒》(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是郑先生历年所写的文化艺术名家人生故事与艺术成就的文章结集。在长达半个世纪中,郑重以记者与后学的双重身份,采访了诸多文化大家,众多文化名流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近日,围绕《聚散一杯酒》一书,笔者专门对郑重先生做了一次访谈。
  艺术大师的志趣是永恒的
  郑重先生在访谈中,反复强调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艺术家追求艺术的志趣是永恒的。书中提到的谢稚柳、唐云等书画大家,在“文革”中虽然处境艰难,但明里暗里都一直在坚持创作。当年他以朋友和记者的身份,介入到这些老先生的生活之中,见证了他们从“文革”一直到去世的整个历程。
  在郑重看来,老一辈画家都很善良,像唐云和谢稚柳先生,彼此之间根本没有那种文人相轻的感觉,都是互相谦让。谢稚柳在他最困顿的那段时间,一直还在研究“落墨法”,不断地在讨论徐熙的落墨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落墨法”。在“文革”中,这些艺术家几乎没有停止过绘画,创作不仅是他们的爱好,也像生命一样可贵。他记得,当时唐云先生画画不少,朋友来了,也不要钱,都是白送。谢稚柳特别重视学问和修养,经常说要有雅俗之分,这个画怎么画雅了,怎么样属于俗,怎样又是雅俗结合,这都是有学问的。谢先生经常称赞齐白石的作品是雅俗共赏,把通俗题材画到雅,是很不简单的。
  上世纪60年代一次拜访陆俨少先生的感人场面,深深在留在郑重的记忆里面。“陆俨少的家在一条弄堂里的石库门厢房,坐西朝东,除了清晨有一缕阳光射进,其他时间都看不到太阳。我第一次走了进去,冲门一张大床,窗下一张画桌,靠墙一只大橱,只有陆先生可以坐下来画画,除了那张床,就没有别的地方可坐了。后面还有隔了起来的一间,没有窗子,白天也是黑暗的,住着他家的其他几口。虽说是画桌,夫人捡菜要占去一角,吃饭的时候又变成餐桌了。在我探望过的画家中,他的居住是最为狭窄的了。”但既使在陋室中,郑重感叹说,陆先生追求艺术的完美仍然没有止境。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他的画中渐渐出现了白色条条,他自称为“留白法”,可以表现为光、为气,亦可表现为水流、为行云,和画面上水的激流、漩涡、微波相映成趣,空中和水面浑为一体,成了画中不可缺少之物。最后还是后学郑重将陆老的绘画创新艺术名之曰:陆家云水。由此,评论陆俨少艺术的都以“陆家云水”称之。艺术家身处逆境,心中的艺术火种是不会熄灭的。历史上的中外艺术都有这样的境界,在这一点上,篆刻书画家钱瘦铁和唐云也有共同的地方,因为在他们身上存在同一种文化现象。1959年冬日,钱瘦铁应北京和平画店的老板许麟庐之邀有苏州之行,见到梁松(托山)的《奔牛图》,回到上海“背临”一幅。画面上呈现出石坡江岸,杂树两株,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牧者持牛缰在追赶一头奔牛。十多年之后,唐云于1973年有苏州之游,也见到梁松的这幅《奔牛图》,回到上海也背临了一幅,并题曰:“梁托山奔牛图卷,游吴门时见之,其中用笔萧散,有村野之趣,卷尾元人提者甚多,为其罕见之品。”他们二人除了为梁托山精妙的笔墨所打动,而同处逆境之中,有着共同的“萧散”的心情,共享“村野之趣”。
  艺术人生的境界是自由的
  郑重提到陆俨少先生身居陋室,但却自命名为“就新居”。这样简陋的居室,不知“新”在什么地方。面对郑重的质疑,陆先生解释说“就新居”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的意思是对新事物、新思想不能坐等他来靠拢我,必须主动去靠拢他,来改造自己;第二层意思是撷取韩昌黎“敛退就新懦,趋营悼前猛”诗句的意思,警诫自己不要名利心太重,冲在前后,要后退一步,凡事要谦让的意思。陆先生这时还有一个斋名,为“自爱庐”,表明自己热爱共产党,始终不愈,故用王安石的诗句“桐乡岂爱我,我自爱桐乡”,来表明自己的心迹。郑重感叹说,在认识的老先生中,陆先生用这样的斋名及其阐释都算是很时髦的了。其他老先生的境界都是如此自由自在,如来楚生用了不合时宜的斋名“然犀斋”,用的是温峤燃犀角捉鬼的典故,谢稚柳用“鱼饮溪堂”,取义庄子“涸辙之鱼,以沫相濡”,“壮暮堂”是说自己老当益壮。唐云则用“大石斋”以示自己早年居富春江畔的大石山。
  后来陆俨少有创作的自由了,尽管环境及经济条件没有改善,但精神娱快得多了。郑重回忆说,每次去看望,总见他伏案常用一支小毛笔,治墨调水地画各种幅式的画,而且以峡江图居多。起因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陆俨少和好友彭袭明结伴,乘一只木筏东下,乘流骏奔,一泻千里,下瞿唐,穿西陵,过巫峡,他们在木筏上观山观水,细审山形水势,如同各家各派山水,无不尽备。陆俨少《峡江图》上端题跋曰:
  既炸滩清礁,复广设航标。三峡七百里中,恬波安澜,帆影婆娑,棹歌互唱,答以声声汽笛,熙往攘来,不绝昼夜。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赞叹不足,继以图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略中国。当时旅居日本的钱瘦铁,曾经安排郭沫若秘密回国,为给郭沫若筹措回国经费,甚至连自己的大衣都典当了。后来日方警察发现在他们监控下的郭沫若失踪,认为钱瘦铁有重大嫌疑,对他进行传讯,并将他逮捕入狱。在狱中,钱瘦铁自署“一席轩”及“煮墨盦”。频频给夫人张珊、亲戚、朋友写信,以平静轻松的心情描述狱中生活。他写狱中清静、空气良佳,室明窗净,以听蝉鸣来解除内心的寂寞。令人惊奇的是,钱氏在狱中画山水追求董北苑笔法,对董画的妙处皆有“悟得”,他的书法也由汉隶兼习索靖的《出师表》及王右军的《十七帖》,篆刻则发韧于缶翁吴昌硕转而向秦汉古印玺深入。在给夫人的信中,他写道:“余经此锻炼,身心益健,瘦骨傲得冰霜,转祸为福,重新努力美术文化,而今静修准备亦佳也。”郑重称赞钱先生追求艺术自由的境界与气节,即使身陷囹囵,也绝不向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屈服。
  艺术生活的品质是诗意的
  关于艺术家的生活,郑重特别提到绘画作品的题跋现象。陆俨少先生对自己写的跋亦有颇爱之情,他说:“每当画竟,又好缀小诗短文,每盘礴砌就,兴到笔点,随意数行,以掳写性灵,叙事缘起。”郑重表示喜爱陆先生的畫,亦喜爱他写的题跋,每当读之,如颂柳宗元山水小品或东坡题跋,顿然神清气爽,他曾为我写了题跋多种,堪称美文。例如,陆俨少题谢稚柳《西湖小景》:   予居西子湖上,日对阴晴雨雪,而熟谂其淡装浓抹也。今观稚柳兄创为此图,新调是主,则非予所习见,其得之象外之意呼。夫屏去常法,不拘形似,直抉本真,此九方皋相马之求也。而下士闻道则大笑,何足怪乎!东坡有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稚柳此图意气所到,突破陈规,故自不凡。
  在题陈佩秋《幽兰顽石》卷中则曰:
  有二卷焉,一为谢稚柳画竹,一为陈佩秋写兰,兰竹之为物,习性相近,故爱好之者,爱竹兼及兰也。今是二卷又以夫妇双绝之故,益令人爱重之也。卷末又殿以墨画巨石镇之,礨砢岌崇又相持也。郑重得此双卷,披览之余,想见睛窗棐几,研朱调粉,无憾归来堂故事,不啻神仙中人矣。八五老人陆俨少并记。
  为友人画作题跋其实是一种传统文化方式,反映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与追求,折射出一种有品质的文化生活。郑重特别回忆起自己的一桩往事。2017年逝世的广东知名画家吴灏,40年前曾经为自己绘制《壮暮翁作画图》长卷,为此郑重特地作文:
  辛酉壬戌间,余奔波于深圳广州采访,壮暮翁(谢稚柳先生)亦南下避寒于羊城。其弟子吴灏子玉相随左右,理纸晕墨着色,余尝抽暇探望。某日见壮暮翁作画,精思运笔,悠然自若,飘然如仙。子玉兄遂作《壮暮翁作画图》,图成赐予携归,封裹珍藏,日久不知所踪,常觅之而不见。壬辰秋,余倚架翻阅池田大作著《我的人学》,重见此图,此书为池田大作签赠壮暮翁者,翁转赠焉,余视为双璧。后余将所用之书数千册赠与母校宿州第二中学,唯此书仍留架上,书在图存,碧空黄泉,余与壮暮翁豫未尽也,丙申岁首余携《壮暮翁作画图》及子玉兄补题往截玉轩拜谒佩秋老师,右腕骨折未愈,欣然为题并书引首,如此厚待,余何幸焉。
  为寄托对吴老的哀思,鄭重花了大半年的时间,邀请诸多文艺界人士为这幅失而复得的画作题跋。郑重充满感情地回忆说:
  四十年的交往,我觉得子玉兄一直奉行孔子的这几句话,无论是道德,操守,绘事活动,处世为人,都是如此,生活在传统之中,我称他为“传统中人”。子玉兄作画时常署“大笑草堂”,吟诗填词时则署之为“梦帘香阁”,艺术性格反差极大。
  郑重在访谈中不止一次地说,和文化学者打交道,只是我自己的爱好。正是在这种追求艺术生活品质的热情感染下,不仅与诸多书画名家,也与俞平伯、顾颉刚、冯友兰、张伯驹、夏承焘、朱光潜、周培源、启功等文化大家同样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最后他感慨地对笔者说,自己也许是谱写了一段最后的文坛佳话,“除了我的采访对象,我平时交往的就是这么一批人。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尊重老年人,我觉得老年人都是宝贝。俞平伯的道德修养,哪里找去啊?顾颉刚有点锋芒毕露,启功先生倒圆滑一点,但很有风趣。夏承焘的词学研究,冯友兰那种学学问,朱光潜那种与世无争,那种大度,都找不到了。”
  (作者系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其他文献
有时我很难想象,一个公元2世纪后期至3世纪初距今近1800百年前的“中青年”,不仅写出了流畅自然,富有民歌色彩的歌行体诗,特别是竟能作出五卷本的言简意赅、贴近创作实践,直至今天仍有启示价值的文艺理论文章;而且其人还并非单纯的“专业作家与评论家”。你道怪也不怪?  但这确有其事,确有其人。此人就是曹操的次子、史称“三曹”之一的曹丕(字子植)。此人从一个方面讲,在表面平凡甚至憨厚之态的遮掩下,承继乃父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友人对话录》,记录了柳鸣九先生与人文学界一些著名人士一场场真诚而深刻的对话,话题广泛,内容丰富。开放之初,在窄暖还寒的气候背景下,柳鸣九以大胆的学术魄力,做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文化事学术事对话录的话题,随着他的经历而扩展,其实也就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扩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写起了散文随笔作品而一发不可收,因着他散文随笔的成就,他又被聘当上了《本色文丛》的主编,这
姜广辉《新经学讲演录》是其在《理学与中国文化》《走出理学》《义理与考据》《易经讲演录》《诗经讲演录》《论语讲习录》《中国经学思想史》之后的一部颇具新意的经学研究成果,该著能够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起来,在研究方法与研究旨趣方面体现了近年在经学研究方面的新进展。两个学术创新  学术创新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新文献材料的发现;一是研究方法的创新。  在新文献材料的运用方面,在经学史上,考古发现的新文献材料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其《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稍后,他又在《我们是谁?》中强调了美国的基督教文化认同。这些著作的独特视角被“9·11事件”放大,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预言不幸而言中,而其关于中国为“儒教文明”的判断定性也在大洋此岸引起震动和思考。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口号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候,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对儒教与中国社会
自从范文澜先生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林则徐是“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见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P22,新华书店1949年北京订正第一版)以来,几乎成为一种定论。钟叔河先生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走向世界丛书总序》中,也称林则徐为“清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不过说林则徐为“鸦片战争以来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则可,说林则徐为“清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则不可。因为在林则徐之前的清代人中,早已有人“开眼
《遍地小火苗》(Little Fires Everywhere)是华裔美国女作家伍琦诗(Celeste Ng)继成名作《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之后的第二部小说。在2017年首次出版后,这部小说登上了《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以及《亚马逊》(Amazon)图书的畅销榜,深受评论界的关注和广大读者的热捧。《纽约时报》
中篇小说《追赶队伍的女兵们》是当代著名作家邓友梅的重要作品之一,发表于《十月》杂志1979年第1期,引发好评。1980年根据小说改编、由郝光执导的电影《女兵》公映。1982年,这篇小说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在邓友梅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作品中,《追赶队伍的女兵们》通常被视为新时期军事题材或军旅文学的代表作品而得到研究与肯定。重读这部中篇,不仅能让今天的读者重回那战火纷飞
侯良学,1966年生,山西闻喜人,当代著名生态诗人,曾就读于山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生态诗集《让太阳成为太阳——侯良学生态诗稿》(三晋出版社,2010版)、生态诗剧《圆桌舞台》(三晋出版社,2011),2012年被聘为厦门大学生态文学团队兼职教授,诗作《活熊取胆》获“首届连州市环保诗歌大赛”铜奖。2018年1月,侯良学的生态诗集《自然疗法》于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笔者对其进行了访谈。  龙其林:
乔丽华所著《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的修订增补版,新近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了。我认为,此书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作者对朱安进行了历史性还原,并因此对鲁迅也进行了一定的还原和剥离,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鲁迅,重构了鲁迅的某种复杂形象。  朱安是一个卑微的人,也是一个受压抑的人,这不仅是指她自身的普通和自卑,更是指她一生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但是,再卑微的人,只要活着,就会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生命价值。朱安常常
清朝的文字狱使文人普遍将自己的文字和生命一起埋到了故纸堆中,金石考古之类无关时局的学问大盛。蒲松龄则独辟蹊径,选择以鬼的世界为舞台,在讲鬼的传奇中,抒发心志。他在《聊斋志异》中的鬼故事,传到后世,说起来空口无凭,演出来又总觉着不真,即便是香港电影来来回回地翻拍的《小倩》,也因为添了太多的佐料而让人觉着离题千里,倒是那些画出来的形象与人们的想象总是有几分贴合着。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连环画很早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