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探究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ia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连接点,它既包括知识结构的静态内容,又包括认知加工的动态过程。科学概念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科学事实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将习得的科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于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便成为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概念教学呢?鉴于学生进入科学课堂带着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的科学知识(前科学知识、非科学知识)这一事实,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基于学生的前概念来进行科学概念教学。
  
  《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及预期的学习目标为:1.通过简单的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2.通过压入杯底的小纸团不湿和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吹不大,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空气”的概念。下面就是我的教学设计:
  1.导入
  (1)猜谜语引入“空气”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谜语:“有样东西真奇妙,看不见呀摸不着。没有它,风车转不动,离开它,飞机往下掉。花鸟鱼虫小动物,没它谁也活不了。”
  (这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简单的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
  引言:既然空气这么重要,那你们知道哪里有空气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存在在这些地方呢?
  学生讨论后实验
  (这里让学生寻找空气,证明空气的存在,主要是在复习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引言: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空气的存在,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空气,了解空气的性质。
  实验一、吹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实验:
  引言:老师这有一个气球,我把它套在瓶口上,在不取下,不破坏瓶子的情况下,你们谁能帮老师把气球吹大呢?
  学生预测→实验→发现问题(吹不大)→讨论问题(为什么吹不大)→得出结论
  (这里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的情况下,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而得出结论“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实验二、小纸团不湿实验:
  出示课件介绍实验:如果把一个小纸团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竖直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纸团会不会湿呢?)先猜猜看吧!
  预测→实验→发现问题(没有湿) →讨论问题(为什么没有湿)→巩固前面的结论
  (这里的教学设计目的是在前面实验活动的基础上再次巩固学生对“空气有占据空间性质”的认识)
  3.巩固总结
  说说通过学习你了解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还想了解关于空气的什么性质?(巩固本课学习,为后面认识空气的其他性质奠定基础)
  
  《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实录
  
  为了仔细研究自己的教学,笔者就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的上述设计开展了教学实践,并请一位同行进行了课堂录像。以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猜谜引入“空气”的话题)有样东西真奇妙,看不见呀摸不着。没有它,风车转不动,离开它,飞机往下掉。花鸟鱼虫小动物,没它谁也活不了。
  生:(猜出来高兴,异口同声的回答)空气
  师:你们知道空气的基本性质吗?
  生:(露出不确定的表情,回答的人很少)看不见,摸不着……
  师:(总结空气的基本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等等)下面我们继续研究,看看空气还有哪些性质。
  师:课前我们进行了吹气球比赛,好不好玩?想再比一次吗?可是这次老师要改变一下吹气球的方法,(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谁来试试?
  生:(参与热情很高,都在使劲的吹)
  师: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小组讨论。
  生:(不语、敢说的不多。认为有“东西”在阻碍气球变大。至于是什么“东西”,有人认为是瓶子、有人认为是大气压力……当他们提到大气压力时,我问是哪里的大气?他们都说是瓶子外的、气球里的等等,没有想到会有“空气”在占据这瓶子的“空间”。)
  师:(抓住“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用“空间”描述实验现象。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勉强能说出“瓶子的空间里有空气”但学生还不会用“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这个科学性的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师:我们再来通过这个小纸团的奇遇来了解其中的秘密吧。让我们看看小纸团的奇遇:(出示课件介绍实验:如果把一个小纸团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竖直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纸团会不会湿呢?)先猜猜看吧!
  生:(同组的同学展开激烈的讨论、但说不出自己的理由。)
  生:(实验时积极参与,都想做出和自己预测一致的结果)
  师:为什么在实验中纸团没湿?
  生:(又沉默了,敢说的人很少,能说的也不完全正确,回答的内容和前面差不多,并没有在第一次实验、讨论、汇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
  (至此,下课铃声已响,但是预期的目标似乎还缺一点什么……)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问题探析
  
  课后,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实很好,学生还是不能接受“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于是我们就请几个学生留下来了解一下课后情况。我们问了他(她)们关于“空气”“空间”“占据”等一些概念,他们对这些概念的了解还算可以,没有太大出入。于是我就更加不知道学生不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认识“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这到底是为什么?最后,我们无意间拿出一个空杯子就顺便问学生:“这个里面有物体吗?”问题出现了,很多学生都认为没有物体。我们再拿出一个空水桶问:“这个里面有物体吗?”……我们问了很多,学生们都认为“没有任何东西。”于是我追问:“它们里面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学生们有点不敢说了,这时有个同学坚定的说:“没有。除了空气。”其它人也附和这么说。“为什么?”我们问。学生们说:“空气不是物体。”“那是什么?”“就是气……”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问题出现在这呀!原来学生根本没把空气当成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物体,也就是他们关于“空气”的前概念在影响着他们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看来,在没有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是不科学的。
  从教学课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的科学知识前,头脑中已有形成“空气”的相关经验与认识。通常,我们把诸如此类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称为前概念。但是,实际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的内涵受狭隘知识范围的限制,或者没有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包括进去,或者没有同不重要的东西清楚地分开。这种前概念如果在他们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没有被科学地加以引导,那么他们形成的那些观念,就有可能是非科学的,并且可能妨碍到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干预,使孩子获得重要的和可迁移的科学概念,这样才能适应知识膨胀和复杂的环境。
  
  科学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通过《空气占据空间》课例分析,我们认为,在进行科学概念教学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础,运用合理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概念。为此,我们需要:
  1.建立新概念之前,想方设法“暴露”学生前概念
  正因为科学前概念对科学概念建立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每次在想建立新概念之前必须做到想方设法“暴露”学生前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课前进行,可以了解学生一课的前概念,也可以一次了解一个单元相关内容的前概念。《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最先的教学设计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因而不能帮学生建立新概念。即使我们想办法引导学生讲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学生还是不能接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才能找到教学设计的始发点,做到有的放失。
  2.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就不同。只有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才是合理的,才是适合学生的。就《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来说,原来的教学目标没有建立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而是教师跟据教学知识体系自己臆想出来的,因此课堂落实情况很不理想。后来,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存在,让学生把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这个活动做好做重,加深学生对空气这个物质存在的认识,然后再教学空气的其他性质,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3.针对学生前概念的基础,尽可能的收集各种可供研究的材料
  科学概念是学生的理性认识,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建立的过程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所以不管是改变学生的“前概念”还是建立“新概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实物,使教学的活动更生动。如《空气的性质》后来的教学设计,在通过实验证明空气这个环节中,我们就准备了很多材料,如水、水槽、塑料袋、针管、海绵、纸、瓶子、气球等等,让学生证明空气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实践证明,这些对学生认识“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了解前概念之后,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最好可以提供一些可供学生自行研究的材料。
  4.建立新概念时,科学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事件”
  建立科学概念是把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其过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探究性教学中,科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起儿童不同认知间的冲突”,制造“矛盾事件”。在《空气占据空间》的学习中,我们就针对学生的学情,在“瓶子里的气球吹不大”的实验后,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在影响我们,使气球吹不大呢?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想法更合理呢?”“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吗?”等一系列问题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过程中,我们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讨论。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有意放大他们每一个人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其实和别人是不同的,因此产生了探究欲望。事实证明,这样对于克服学生前概念,建立新知识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5.建立新概念后,要及时巩固拓展
  在学生建立新概念之后,要及时提供对新概念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因为孤立的概念具有可变性,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巩固拓展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设计,在“瓶子里的气球吹不大”的活动后,我们还安排了“小纸团不湿“等实验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总之,学生前概念的状况对科学概念的建立和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前概念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转变或完善自身前概念,才能消除前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消极的影响,才能有助于解决当前“帮学生建立新概念”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在职业学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阅读的目的就是选择答案,师生交流活动就是核对答案,用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代替了阅读理解活动本身。职校学生虽然经过英语阅读学习,但获得的只是支离破碎的信息,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未能通过英语阅读教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笔者以一节研究课为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职校英语阅读教学应为理解而教,并在反思中进一步提出需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关注和研究的问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关爱学生是班主任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沟通班主任与学生心灵的桥梁。作为一位好的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然后带动和影响学生。文章针对笔者现阶段班主任工作,阐述了以师爱的方式关爱学生,激励学生进步,从现实意义、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概述,也为日后班主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关爱学生;班主任;教育工作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一则引入企业培训课例的叙述与评析,阐述了如何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任务为引领,通过不同的游戏模块,让学生理解何为团队合作,如何认识团队、经营团队、培养团队合作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关键词:团队合作;认识;经营;培养    现在不少学生都有较强的个性,甚至有些学生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进取心、竞争力和团队合作力。尤其是一些中职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后,没有工
期刊
摘要: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否则一切改革将难见实效。有效教学在开学第一课就遭遇困境的现状令人震惊,更令人反思。笔者立足推门听课、市督导听课的反馈情况,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学校开学第一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理性分析与深刻反思,并对现状的改进作了一定的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作了很好的尝试和示范。  关键词:首因效应;有效教学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
期刊
摘要: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是提高我国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那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德育课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呢?文章以“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研究课为例作了初浅的思考。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渗透;公民意识    课题提出的背景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期刊
摘要:文章以处理职业院校学生在实习岗位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问题的项目研究为例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梳理,以期创建融学生主体性学习与社会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公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公民教育进入课堂,融公民教育课堂进入社会,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提高公民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公民教育;实践    问题的提出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期刊
2009年12月5日,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五部门联合主办,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协办,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承办的2009年“爱士杰杯”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展评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隆重开幕。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省科协副主席吴国彬、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陆俊秀、苏州工业
期刊
由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承办的“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场会”,于2009年11月10日—12日在江苏省常州建设高职校隆重召开。来自全省近130所职业学校2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江苏省教育厅职社处处长马斌,省职教学会秘书长王秀文,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舒泛,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南京市教研室主任张荣胜,省
期刊
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建设上,对基层单位即班级提出了建设班级文化的要求,把它作为一项工程来做,要有制度性、延续性、规范性、灵活性。  班级文化一般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主要抓住几块阵地:  (1)班训:根据各系专业
期刊
学校坚持从职业中学的实际出发,大胆实践,推行了德育工作联络员责任制,联络员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的心里去”。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个性化、亲情化、全员化”的德育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1.联络员责任制的构建  “联络员”这一名称是学校在抢占职校招生市场大环境下形成的,是特指教师在某一区域负责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