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随着读者市场的变化、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一批处于优势的都市报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都市报已经不满足于快餐式新闻,开始向深度报道进军,企图通过加强深度报道来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0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明确提出:做好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类报纸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2008年,《楚天都市报》在开始实施主流化转型战略中“今日重点”栏目应运而生,此栏目以深度报道为主,结合系列性报道、组合式报道、连续性报道等多种形式,强化深度思维和创新意识,致力于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的全面塑造,凸显该报品牌形象,使该报在新世纪都市报主流化转型战略中成功突围,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地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特点
报道领域广泛。“今日重点”栏目作为《楚天都市报》的一个板块,自然脱离不了都市报的属性,其报道内容涉及面广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以2010年9月、10月为例,两月刊发的116篇深度报道的报道领域简单归类显示如下:
可见,《楚天都市报》社会问题类题材的深度报道居多,主要涉及食品安全如《我省小龙虾食用安全“靠得住”》(9月2日,A4版)、交通出行如《武汉全力破解“铁路围城”》(9月20日,A5版)、医疗保障如《老人接种流感疫苗不足千分之一》(10月14日,A4版)等。都市报的受众定位和社会新闻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社会新闻始终是都市报深度报道领域中涉及面最广的一类题材,并且表现出不凡的影响力。深度报道本身具有影响整个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经济类深度报道的快速兴起,和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在都市报中集中体现在与地方百姓密切相关的领域,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当地楼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报道。
湖北省本身是一个教育大省,尤其武汉市是一个全国著名的高校汇集的城市,因此文化教育类深度报道在《楚天都市报》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部分主要体现在对学校学生和老师的报道上,如《名校毕业生考研前先回炉读技校》(10月18日,A5版)。
都市报时政新闻的深度报道和党报、新闻周报相比,明显较少。可能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一种已经被广泛认同的现实是都市报作为市场类的通俗报纸,虽然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不凡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只是表现为市民生活中的一般生活层面,即关注民生民情。
报道方式多样。还是以《楚天都市报》2010年9月、10月的深度报道为例,按照报道方式分类整理后统计如下:
很显然,“今日重点”栏目的深度报道以单篇报道为主,并综合运用了系列性报道、组合式报道、连续性报道等深度报道的多种方式。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具有新闻性、完整性、形象性的特点,它主张用全知的叙述角度,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便于展开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分析众多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心理。在“今日重点”栏目众多的深度报道中,有两类通讯最为突出,一类是人物通讯,如《10年前弃学打工帮弟弟 28岁初中生今朝上大学》(9月13日,A5版)、《汉川汉子西安堵贼车英勇殉职》(10月13日,A4版)等,用充分的事实铺陈达到对事实的挖掘、达到对人物精神价值和内心世界的挖掘;另一类是事件通讯,如《暗访江城代检公司》(9月20日,A4版)、《29岁研究生相亲节举办地猝死》(10月15日,A3版)等,通过打通各种叙述角度,在各种视觉空间和心理空间中自由转换,减少叙述中的局限性,形成对事物立体化的反映。
系列性报道是最常见的一种样式,少的时候分为上、下两篇,通常是3篇以上。这些报道都是围绕某一重大事件,每一篇都有特定的报道角度或报道方式,整体上形成一组,在报纸上连续发出。如《楚天都市报》10月26日刊登的《下月起全面开办赴韩签证业务》、《明年“韩国周”规模将更大》、《武汉加快推动建设“外国领馆区”》、《十年,“姐妹”之情越发深厚》。
组合性报道,也被称作“捆绑式”或“混合式”报道,是围绕某一重大事件,将严格意义上的深度报道和日常新闻,比如同消息、通讯,有的还同评论、读者来信、综述等一起构合起来,形成一组来展开的报道。如《楚天都市报》10月15日刊登的《商场塑料雨伞套成了限塑盲区》、《专家观点 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商机突现 不妨试试酒瓶伞》。
连续性报道也叫调查式报道,是一边采访调查,一边发出报道,随着采访调查工作的进展,刊发出一篇接一篇一系列连续性的报道。如《楚天都市报》9月3日、4日连续刊发的对食品“一滴香”的报道《食品添加剂“一滴香”遭健康质疑》、《图文:餐饮市场不止“一滴香”忽悠人》。
注重彰显地域性和服务性。都市报发行范围是有一定的区域性的,其在新闻报道的选题上会顾及地域性因素,打好“地方牌”,让本地新闻成为主流,从而让其在当地读者中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强大的影响力,“强化贴近性,彰显本土特色”是《楚天都市报》深度报道操作的一个重要理念。“今日重点”栏目的深度报道以所在地湖北省的事件为主,例如2010年9月、10月的116篇深度报道只有11篇对外地有所涉及。
强化媒体的服务职能,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充分满足读者对服务功能的需求,将服务性报道做全、做细,真正做到为民解难,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同,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楚天都市报》的深度报道坚持走服务地方百姓的路线,报道内容紧紧围绕与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如食品安全、交通出行、医疗保障、学校教育等,这类新闻构成了“今日重点”栏目深度报道的主体。
报道视角和语言力求平民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都市报的法宝,作为市民报的《楚天都市报》,关注的多为生活方面的实用信息,所以“今日重点”栏目的深度报道采用的是平民化的报道视角,从百姓的视角来探讨社会的问题与现象。
席文举在他的《报纸策划艺术》一书中写道:“语言要市民化,不要说套话和文件上的话,要变成老百姓的语言。”《楚天都市报》深度报道将这些特点成功地借鉴过来,语言运用上口语化、群众化、地方化,把文绉绉的、呆板的语言变成接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缩短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不仅没有影响其报道的深度,反而起到了贴近市民、吸引受众的作用,营造出一种“自己人”的效果,这成为其深受当地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发展策略
注重深度报道深度开掘,加强新闻评论。注重深度开掘是深度报道的突出特点。深度报道不能停留在就事报事、就事论事上,而是要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中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力求揭示其内在的思想价值,从而赋予报道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今日重点”栏目有的报道还停留在对新闻表面的叙述和报道上,缺乏对内在思想内涵的挖掘,如10月10日《民用电将阶梯计价 每度最高上涨0.2元》(A3版),主要是对我国电价涨价、湖北省应对措施等的相关报道,虽然也对涨价原因做了简单分析,但明显没有涉及可能对百姓生活带来影响的解读以及百姓的反应等内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学院教授门彻尔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三层报道”概念。他认为,对事实表面的直截了当的报道是第一层报道;发掘事实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度的调查性报道是第二层报道;在事实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做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第三层报道。而我国大多数都市报深度报道还只是停留在第二层报道上,要想有所突破和发展,实现向第三层报道的跨越,必须学会采用解释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等方式,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中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力求揭示其内在的思想价值,从而赋予报道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同时,加强新闻评论也是挖掘报道深度的一种有效方式。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通过对新闻的深层解读和评议,反映媒体立场、引导舆论,是媒体能够发出的、最能体现其报道理念和思想取向的最直接的声音,既符合媒体作为观点纸的自身规律,又达到了主流媒体传播和引导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摆脱新闻同质化困境的一种方式。
加强时政新闻类深度报道。正如表一所显示,《楚天都市报》“今日重点”栏目中关于时政题材的深度报道很少,其实这是我国都市报深度报道一个共同的特点。刘海贵在他的《深度报道探胜》中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做了以下归类:“当前热点问题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党和群众都认为在改革、发展、稳定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人民群众普遍感到疑惑而又把握不准的问题;三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四是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问题。”可以说这四类问题都与我国的体制息息相关,很容易触及体制的敏感点。目前,尽管很多都市报纷纷以深度报道为手段向主流报纸转型,但是当触及这种与体制相关的问题时也常常望而却步,往往会选择谨慎处理,甚至采取一种消极态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必然会导致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都市报要想成为主流媒体,就必须重视发展时政报道,重视发展时政类深度报道,让读者不仅“愿读”,还要“可读”。
完善深度报道中新闻线索的获取和运用。新闻线索是媒体的生命之源,谁最先掌握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新闻采访的主动权。一般说来,新闻线索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政府来源,线人提供,记者发现。《楚天都市报》“今日重点”栏目的新闻事件的线索主要是靠线人提供和记者发现。《楚天都市报》是一份面向湖北全省发行的报纸,近年来在湖北省各地都设有特约记者,密切关注当地的动态,强调记者自采,然而不应该减少对线人提供线索的重视,记者、线人、媒体之间应有更好的互动。“新闻热线”是读者与媒体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富矿”,总之,深度报道线索的挖掘既要强调记者充分发挥新闻敏感去发现线索,又要重视新闻线人的重要作用,更要善于将线索充分利用,找到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共鸣点,尽量同中求异,选取不同的角度以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信息。
都市报向主流媒体转型是大势所趋,把深度报道作为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无疑是明智的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因此,对于现代社会的“忙人”,他们需要新闻媒体把新闻事实的脉络整理出来,同时需要新闻媒体深入新闻背后,给出更多详细的真相。我们相信,深度报道在都市报这块阵地上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作者单位:罗益群,武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张祝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
编校:董方晓
地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特点
报道领域广泛。“今日重点”栏目作为《楚天都市报》的一个板块,自然脱离不了都市报的属性,其报道内容涉及面广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以2010年9月、10月为例,两月刊发的116篇深度报道的报道领域简单归类显示如下:
可见,《楚天都市报》社会问题类题材的深度报道居多,主要涉及食品安全如《我省小龙虾食用安全“靠得住”》(9月2日,A4版)、交通出行如《武汉全力破解“铁路围城”》(9月20日,A5版)、医疗保障如《老人接种流感疫苗不足千分之一》(10月14日,A4版)等。都市报的受众定位和社会新闻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社会新闻始终是都市报深度报道领域中涉及面最广的一类题材,并且表现出不凡的影响力。深度报道本身具有影响整个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经济类深度报道的快速兴起,和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在都市报中集中体现在与地方百姓密切相关的领域,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当地楼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报道。
湖北省本身是一个教育大省,尤其武汉市是一个全国著名的高校汇集的城市,因此文化教育类深度报道在《楚天都市报》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部分主要体现在对学校学生和老师的报道上,如《名校毕业生考研前先回炉读技校》(10月18日,A5版)。
都市报时政新闻的深度报道和党报、新闻周报相比,明显较少。可能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一种已经被广泛认同的现实是都市报作为市场类的通俗报纸,虽然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不凡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只是表现为市民生活中的一般生活层面,即关注民生民情。
报道方式多样。还是以《楚天都市报》2010年9月、10月的深度报道为例,按照报道方式分类整理后统计如下:
很显然,“今日重点”栏目的深度报道以单篇报道为主,并综合运用了系列性报道、组合式报道、连续性报道等深度报道的多种方式。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具有新闻性、完整性、形象性的特点,它主张用全知的叙述角度,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便于展开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分析众多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心理。在“今日重点”栏目众多的深度报道中,有两类通讯最为突出,一类是人物通讯,如《10年前弃学打工帮弟弟 28岁初中生今朝上大学》(9月13日,A5版)、《汉川汉子西安堵贼车英勇殉职》(10月13日,A4版)等,用充分的事实铺陈达到对事实的挖掘、达到对人物精神价值和内心世界的挖掘;另一类是事件通讯,如《暗访江城代检公司》(9月20日,A4版)、《29岁研究生相亲节举办地猝死》(10月15日,A3版)等,通过打通各种叙述角度,在各种视觉空间和心理空间中自由转换,减少叙述中的局限性,形成对事物立体化的反映。
系列性报道是最常见的一种样式,少的时候分为上、下两篇,通常是3篇以上。这些报道都是围绕某一重大事件,每一篇都有特定的报道角度或报道方式,整体上形成一组,在报纸上连续发出。如《楚天都市报》10月26日刊登的《下月起全面开办赴韩签证业务》、《明年“韩国周”规模将更大》、《武汉加快推动建设“外国领馆区”》、《十年,“姐妹”之情越发深厚》。
组合性报道,也被称作“捆绑式”或“混合式”报道,是围绕某一重大事件,将严格意义上的深度报道和日常新闻,比如同消息、通讯,有的还同评论、读者来信、综述等一起构合起来,形成一组来展开的报道。如《楚天都市报》10月15日刊登的《商场塑料雨伞套成了限塑盲区》、《专家观点 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商机突现 不妨试试酒瓶伞》。
连续性报道也叫调查式报道,是一边采访调查,一边发出报道,随着采访调查工作的进展,刊发出一篇接一篇一系列连续性的报道。如《楚天都市报》9月3日、4日连续刊发的对食品“一滴香”的报道《食品添加剂“一滴香”遭健康质疑》、《图文:餐饮市场不止“一滴香”忽悠人》。
注重彰显地域性和服务性。都市报发行范围是有一定的区域性的,其在新闻报道的选题上会顾及地域性因素,打好“地方牌”,让本地新闻成为主流,从而让其在当地读者中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强大的影响力,“强化贴近性,彰显本土特色”是《楚天都市报》深度报道操作的一个重要理念。“今日重点”栏目的深度报道以所在地湖北省的事件为主,例如2010年9月、10月的116篇深度报道只有11篇对外地有所涉及。
强化媒体的服务职能,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充分满足读者对服务功能的需求,将服务性报道做全、做细,真正做到为民解难,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同,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楚天都市报》的深度报道坚持走服务地方百姓的路线,报道内容紧紧围绕与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如食品安全、交通出行、医疗保障、学校教育等,这类新闻构成了“今日重点”栏目深度报道的主体。
报道视角和语言力求平民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都市报的法宝,作为市民报的《楚天都市报》,关注的多为生活方面的实用信息,所以“今日重点”栏目的深度报道采用的是平民化的报道视角,从百姓的视角来探讨社会的问题与现象。
席文举在他的《报纸策划艺术》一书中写道:“语言要市民化,不要说套话和文件上的话,要变成老百姓的语言。”《楚天都市报》深度报道将这些特点成功地借鉴过来,语言运用上口语化、群众化、地方化,把文绉绉的、呆板的语言变成接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缩短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不仅没有影响其报道的深度,反而起到了贴近市民、吸引受众的作用,营造出一种“自己人”的效果,这成为其深受当地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发展策略
注重深度报道深度开掘,加强新闻评论。注重深度开掘是深度报道的突出特点。深度报道不能停留在就事报事、就事论事上,而是要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中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力求揭示其内在的思想价值,从而赋予报道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今日重点”栏目有的报道还停留在对新闻表面的叙述和报道上,缺乏对内在思想内涵的挖掘,如10月10日《民用电将阶梯计价 每度最高上涨0.2元》(A3版),主要是对我国电价涨价、湖北省应对措施等的相关报道,虽然也对涨价原因做了简单分析,但明显没有涉及可能对百姓生活带来影响的解读以及百姓的反应等内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学院教授门彻尔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三层报道”概念。他认为,对事实表面的直截了当的报道是第一层报道;发掘事实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度的调查性报道是第二层报道;在事实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做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第三层报道。而我国大多数都市报深度报道还只是停留在第二层报道上,要想有所突破和发展,实现向第三层报道的跨越,必须学会采用解释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等方式,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中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内涵,力求揭示其内在的思想价值,从而赋予报道以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同时,加强新闻评论也是挖掘报道深度的一种有效方式。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通过对新闻的深层解读和评议,反映媒体立场、引导舆论,是媒体能够发出的、最能体现其报道理念和思想取向的最直接的声音,既符合媒体作为观点纸的自身规律,又达到了主流媒体传播和引导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摆脱新闻同质化困境的一种方式。
加强时政新闻类深度报道。正如表一所显示,《楚天都市报》“今日重点”栏目中关于时政题材的深度报道很少,其实这是我国都市报深度报道一个共同的特点。刘海贵在他的《深度报道探胜》中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做了以下归类:“当前热点问题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党和群众都认为在改革、发展、稳定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人民群众普遍感到疑惑而又把握不准的问题;三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四是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问题。”可以说这四类问题都与我国的体制息息相关,很容易触及体制的敏感点。目前,尽管很多都市报纷纷以深度报道为手段向主流报纸转型,但是当触及这种与体制相关的问题时也常常望而却步,往往会选择谨慎处理,甚至采取一种消极态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必然会导致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都市报要想成为主流媒体,就必须重视发展时政报道,重视发展时政类深度报道,让读者不仅“愿读”,还要“可读”。
完善深度报道中新闻线索的获取和运用。新闻线索是媒体的生命之源,谁最先掌握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新闻采访的主动权。一般说来,新闻线索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政府来源,线人提供,记者发现。《楚天都市报》“今日重点”栏目的新闻事件的线索主要是靠线人提供和记者发现。《楚天都市报》是一份面向湖北全省发行的报纸,近年来在湖北省各地都设有特约记者,密切关注当地的动态,强调记者自采,然而不应该减少对线人提供线索的重视,记者、线人、媒体之间应有更好的互动。“新闻热线”是读者与媒体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富矿”,总之,深度报道线索的挖掘既要强调记者充分发挥新闻敏感去发现线索,又要重视新闻线人的重要作用,更要善于将线索充分利用,找到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共鸣点,尽量同中求异,选取不同的角度以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信息。
都市报向主流媒体转型是大势所趋,把深度报道作为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无疑是明智的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因此,对于现代社会的“忙人”,他们需要新闻媒体把新闻事实的脉络整理出来,同时需要新闻媒体深入新闻背后,给出更多详细的真相。我们相信,深度报道在都市报这块阵地上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作者单位:罗益群,武汉理工大学校报编辑部;张祝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