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台党的有机统一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ai19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要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需发挥党内法规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法的立法原则、注重《宪法》与《党章》的修改相协调、实现党规与国法的制定“互联互通”。
  【关键词】党内法规 依法治国 依规治党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管党治党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新论断,这既是对依法治国理论的新发展,又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举措。明确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两者有机统一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

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共同点不仅在于治理的“法治化”,而且兩者具备有机统一的内在机理


  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体现的理念具有共同性。依规治党的重要依据是党内法规,依法治国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法律。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而国家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从字面上看,党内法规与人民性没有联系,但其实两者的联系却是内在的、必然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这一初心和使命不仅体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体现在党内法规中。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党章》中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如此,党内法规中一系列重要内容均体现较强的人民性。譬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把纪律挺在前面”,“对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必,员严肃、公正执行纪律,党内不允许有任何不受纪律约束的党组织和党员”。这些内容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封建等级截然不同,它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标志,又体现出较强的人民性。可见,依规治党最根本的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可以说,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统一于人民利益福祉这一最高目标之下。
  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规范要素具有相同性。众所周知,法律规范与党内法规都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构成要素应该具有共同性。在理论界,对法律规范的要素定义曾发生过争论,有“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有的学者认为,“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要素’构成”,有的学者则认为,“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或假定、制裁‘两要素’构成”。笔者认为,既然国家法律规范与政党规范同属于行为规范范畴,因此,政党规范也应由“两要素”的两部分或“三要素”的三部分构成。事实也正如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目前不仅党内法规体系逐步完善,而且党内法规立法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现有的党内法规规范已经明显体现出法律规范的要素特征。如《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可见,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规范要素一样都具有相同性。
  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重点具有一致性。全面从严治党,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都明确规定其规范的重点对象是党员干部,而依法治国的重点和关键也为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能不能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依法办事,能不能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能不能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直接关涉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能否有效贯彻落实。俗话说,“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全社会法治权威的树立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诚然,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规制,但如果党员干部对严于国法的党内法规都能自觉遵守,当然就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当党员干部带头依法办事,自觉遵纪守法,就能够引导群众相信法律,从而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之风,坚定法治信仰,由此,促使法治中国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手段具有一致性。依规治党的依据是多元的,但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法律、党内法规,还是其他政治规矩都离不开发挥道德教育对人们行为的教化、引导和约束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领作用。”由此可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手段高度契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宣传教育形式不断创新,现已将法治宣传教育与人性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这些配套教育能够真正打动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遵纪守法可以避免灾难、维护权益、受益终生。而依规治党目的是促使党员干部能够坚守信仰,并且把信仰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去敬仰、去尊崇,而这种信仰本身就包括对法律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为此,在中国要树立法律的权威,要建成现代化法治国家,离不开依规治党,它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具有统一性。尽管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的规范体系,治理的主体和对象有所相同,但两者的最终目标具有统一性。从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来看,该总目标包含了依规治党的内容。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来看,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目标任务都是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两者不可或缺。可以说,依规治党的推进有利于全社会践行法治。因为党规党纪严于国法,除了全面从严治党外,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了使严于国法的党纪党规真正发挥作用,需建立健全党内法规,严格执行监督检查常态化机制,使党员干部意识到《党章》和党规党纪是不可逾越的“雷池”、不能碰触的“高压线”。可见,如果党员干部具有较强的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在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严格约束下,就不会出现“没查都是‘好同志’,一查就成‘阶下囚”’的现象。另外,国家法律对党内法规也有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如果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制度做后盾,党内法规规范就会更好地发挥管党治党的作用。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必须以其内在的共同属性为着眼点,统筹推进、一体建设


  发挥党内法规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引领”一词专指事物的导引群体或独立的个体,引领事物的发展方向,即“引领”包含有方向的向导作用。党规党纪严于国法,能够有效发挥党内法规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党规与国法的关系方面,两者规定的内容不完全一致实属正常。而且,为了有效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作用,党内法规必须作出更为严格的规定。2018年8月修改后的《纪律处分条例》在很多条款的内容上均体现了这一点。如该条例规定:“弄虚作假,骗取职务、职级、职称、待遇、资格、学历、学位、荣誉或者其他利益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目前,在职称评定中通过弄虚作假,骗取职称的现象尚未杜绝。但如果弄虚作假是党员,就可以按照《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但如果是非党员,因现行法律尚未对此行为制定处罚规定,一般由职称评审机关取消参评资格。有人误认为,“对执政党党员进行更加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其实,党规对党员干部作出更加严格甚至苛刻的规定,既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要求,又能体现出党规党纪严于国法,还对其他公民的向善向上具有示范意义。
  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法的原则。既然党规党纪严于国法,那么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及其相衔接的制度建设就应体现这一原则,但现阶段个别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却滞后于国家法律规范制度建设。因此,为促使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统一,需增强党内法规制度的科学性,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制定修改时应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体现出党规党纪严于国法,而不应是国法严于党规。
  注重《宪法》与《党章》的修改相协调。由于党内法规规范与国家法律规范体系属于不同的系统,且各系统内的规范效力等级各不相同。其中《党章》是党内的根本法,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但目前两个根本法的稳定程度存在差异。当然,《宪法》和其他法律一样应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毋庸置疑。但《宪法》要具有其应有的权威,必须随着客观情势的变化而变化,必须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不断丰富完善,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我国现行《宪法》自1982年通过后经过了五次修改,但截至2018年“两会”前已长达14年没有改变。而在党内法规体系中处于根本地位的《党章》,在2004年后已经经过了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三次修改。由于《党章》与《宪法》修改的时间相差十多年之久,致使《党章》规定与《宪法》规定的内容在《宪法》第五次修改前未能统一。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是必要的,同时,也为今后《宪法》与《党章》内容相协调提供重要参考。
  实现党规与国法制定的“互联互通”。尽管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两者属于不同的行为规范体系,但两者并不是对立对抗、各行其道、毫不相干的关系。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这是两者一致性的鲜明体现。从实施对象看,依规治党的对象是广大党员干部;而依法治国也要求党员遵守国家法律。从制定方面看,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正式实施;而为了保证党内法规制定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党内法规质量,《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于2013年正式实施。从立法解释方面看,国家法律规范的解释依照法律规定由有权的国家机关负责;而党内法规的解释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负责或协同其他党的机关负责。可见,国家法律规范的解释机关与党内法规的解释机关各不相同,但为了使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两者的制定主体、渊源、程序等应“互联互通”。
  责编/肖晗题 美编/史航

【延伸阅读】


  习近平论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规治党,把纪律和规矩挺起来、立起来,严格按照纪律和法律的尺度,把执法和执纪贯通起来,使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真正得到落实。
  ——在听取2015年首轮专项巡视汇报时的讲话(2015年6月4日)
  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制定和修订了14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出台了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的法规制度,有规可依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的重点是执规必严,使党内法规真正落地。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8月24日)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我们把行政监察部门、预防腐败机构和检察机关反腐败相关职责进行整合,解决了过去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优化了反腐败资源配置,实现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依規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12月13日)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的全民诗词热潮中,存在着读诗多、求广博而失之偏杂的问题,也始终不乏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强调简单记忆和模仿的现象。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追求的大道,是一种天地之大关。阅读诗歌,应重点关注诗之趣,将读诗与修身联系在一起。主动追求“诗一人一道”三者合一的境界,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键词】中国诗词 诗通大美 诗趣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诗之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似
期刊
【摘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围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布局树立强国富民之志,以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为首要社会责任,以当代中国精神为指导,推进“忠、孝、爱、善”的基本道德要求落地,推动时代新人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上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时代新人 民族复兴 青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
期刊
【摘要】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初心,对国家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使命,对人民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只有把对党忠诚注入灵魂,把对国家忠诚落到实处,把对人民忠诚放在心中,党员干部才能永葆政治初心、牢记政治使命、坚定政治立场。  【关键词】党员干部 忠诚 政治立场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党员干部要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三者既紧密相连又互有侧重。对党忠诚是对国家、对人
期刊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何谓忠诚,不同人对其有不同理解,不同时期对忠诚有不同诠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长卷中,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他们对党的忠诚;改革建设时期,一批共产党员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对忠诚的追求。新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一方面,它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仍然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被新的理论所代替;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改变其在人们心中的“洗脑”标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问题的本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过时论” “洗脑”标签 真理光芒  【中图分类号】A81
期刊
【重要发现】  ◆公众最为熟悉的人工智能产品为智能终端,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整体关注度最高的行业是互联网相关行业,中国公众对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的关注点最高的是自动支付、智能家居等对工作、生活的帮助。  ◆相对于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等方面在国际的地位,公众对中国的人工智能产品发展水平评价最高。  ◆61.08%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将会造成劳动力过剩和大量失业,54.74%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
期刊
【摘要】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及能力弱、难作为等问题,运城市探索构建“3+1”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聚焦“关键少数”,破解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一把手”无法考核等干部选用难题,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发了干部勇于担当的主动性。  【关键词】“3+1” 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一把手” 制度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
期刊
【摘要】深圳市罗湖区在居民小区治理上遇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较低、党建工作难开展、党组织核心作用不强等问题。罗湖区通过做实党建,运用“六联工作法”,推动街区治理体系建设向居民小区延伸,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居民小区治理体系。  【关键词】居民小区党建 “六联工作法” 街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深圳市罗湖区委组织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以及“
期刊
40年前,我们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开启了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变革,汇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既是对4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改革开放的动员和号令。新
期刊
【摘要】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在国际上的迅速发展是马克思对外开放思想成功实践的典范,新时代的中国将直面国内外各种新的挑战,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与姿态拥抱整个世界,构建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助力全球化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对外开放“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对外开放思想内容丰富  马克思虽然没有用专门的篇幅集中论述对外开放问题,但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