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文本修辞特点,寻找阅读教学突破口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8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讲述了高尔基与儿子之间发生的“摘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课文的叙述不仅使人感受到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还通过这两件事传达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永远比“拿”更愉快的人生哲理。在课文的叙事中,插入了这样一段景物描写,貌似闲笔,实则蕴含深意。特别是从修辞角度观察,会发现这段文字的写法颇有特色,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巧用这段话,善加引导,精心品味,就可以顺利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文章的主题,这一深刻的哲理。
  回顾整篇课文,我们知道,高尔基的儿子在探望父亲的假期里,顾不上休息,辛勤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一片真情,而花儿盛开的美好景象也确实给休养中的父亲带来了安慰。高尔基以此为契机,写信教育孩子:“要是你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啊。”这段话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含义深刻,饱含哲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从词句本身着手,帮助学生理清话语内在的逻辑关系,更要让学生真正结合上下文弄懂什么是高尔基口中的“美好的东西”,以及这样的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能够使人们快乐,也使自己快乐。
  观察这段景物描写的语言特色可以发现,作者使用了这样几个叠词:“轻轻”“阵阵”“一只只”。重叠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重叠既是一种构词手段,也是一种语法手段。重叠表示行为者可用自主控制的动作,有短暂和喜爱的色彩。重叠还是一种修辞手段,可用于调节节拍,创造音乐美感。重叠词常常和象声词相互搭配,创造出一种特殊的韵味。以叠词的教学为突破口,通过朗读、体验、想象,充分体验这段景物描写中的“美好之意”“美好之情”,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理解这段景色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而理解高尔基信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根据叠词的特殊表达效果和声音具有的修辞效果原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并进行了教学尝试,发现教学效果非常好。下面我将较为具体地描述课堂指导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环节一:体验唤起感情,朗读指导水到渠成。
  1.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交流体会自己的感受。
  生:看到了各种颜色的花儿盛开的情景,听到小蜜蜂嗡嗡的声音,闻到了一阵阵的花香,感觉到风儿吹在身上,心情愉快……
  3.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一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想象,实际上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沟通文字与他们的心灵感受。一旦体验被调动,情感就会自然流淌。所谓的朗读指导,我认为绝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更应该是情感的激发和表达。
  环节二:对比辨别,体会词语表达效果。
  4.出示两组句子进行对比,指导朗读和理解:
  ①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②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摇晃着,散发出芳香,引来了蜜蜂。
  ·对比着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引导一:用心读一读、品一品,这些加点的词语,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轻轻”地摇晃,花儿的姿态更美了,香味飘得更远了。“阵阵”一词更让我们感受到芳香的迷人,让人陶醉。引来的“一只只”蜜蜂,更使人感觉到花儿的美、花儿的香,这个小小的花园,也因此更加生机盎然。
  点拨引导二:读起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读起来第一句更为舒缓、轻柔,第二句显得短促,那种美丽的感觉和陶醉的感受没有那么明显。
  点拨引导三:有了这些词语,描写更生动细腻了,更好地展现了花开的美丽情景,表达了人们的陶醉之情、喜爱之意。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依据文本本身的修辞特色进行的教学设计。通常情况,对于这种意思明了的叠词,学生很容易一读而过,不作咀嚼。然而,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叠词读起来感觉如何?如果不这么写,读起来感觉如何?为什么要运用这些叠词?这段景色描写对全文的中心有何价值?追问这些,我们才能深入到文本深处,触摸到作者的真实意图,感受到作者真切细腻的情感。“语言有温度,言辞有情感。”语感的培养需要这样切实的指导,需要老师在这些被学生忽略的地方,巧加引导,深入品味,深层理解,从而体会蕴含在词句之中的情感色彩,感悟语言表达的奥妙。
  环节三:勾连上下文,体会哲理。
  5.面对这样的美景,高尔基怎能不高兴?引读第五小节。
  6.想象说话:想象一下,除了高尔基,还会有谁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有了这些花儿,人们的生活会出现哪些美好的情景?人们会怎样谈论这些花儿和带来这些花儿的高尔基的儿子?(相机提示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上叠词。)
  7.小结:高尔基的儿子留下的花儿不仅让高尔基心情愉快,也给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送去了美好和快乐。我们可以想象,这座小岛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姹紫嫣红的色彩,都有沁人心脾的芬芳,而每一个来到小岛上的人都会欣赏、赞美到这美丽的春色。
  8.再次朗读第四小节,小结:作为创造这美好景象的小高尔基,他该多么愉快,多么自豪啊。
  至此,什么是高尔基口中的“美好的东西”,以及“这样的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能够使人们快乐,也使自己快乐”的道理已经呼之欲出。学生此时再读高尔基信中的话,情如出己心,话如出己口。本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就借助于文本修辞特点的品读体验、朗诵体会,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后记:
  一直以来,修辞学知识要不要教存有争议。特别是小学语文能不能教,该不该教,如何教,都是众说纷纭的。我从这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领悟到的就是:“修辞”是作者写作时必然会进行的一种言语活动,从某种程度上,阅读活动就是读者透过修辞,揣摩作者真实意图,体验作者真实情感的过程。何以为言?情之所至;何以为美言?修辞以达之。近段时间,一直研读《汉语修辞学》,颇有所获,常不自觉以解读修辞的方式解读文本,并感叹汉语言之博大精深,微言妙义。语文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修辞学,对解读文本的能力大有裨益,对教学设计也有启发。我认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大不必谈修辞色变,而应善加利用,关注文本的修辞特点,巧妙设计,让“修辞”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放出光彩来。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思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应该具备的五项基本能力,而听则排在了首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表达与表现”部分的第一条。便是“注意倾听他人讲话。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因此。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他们逐渐形成自觉、良好的倾听习惯,为以后的语言学习、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生倾听状态普遍欠佳。插话、做小动作等现象时有发生,反复讲解的知识点在做
【摘要】动画绘本是传统绘本在新媒体领域里的延伸与拓展。在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动画绘本创作,借助“基于文本的动画绘本制作”和“超越文本的动画绘本创作”,化抽象为具体,化感性为理性,让学生能从浅显的文字表面读懂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从简单的故事中读出鲜活的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辨意识,丰富学生的阅读内涵,延展学生的创意思维。  【关键词】绘本阅读 动画绘本 超越文本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读中悟写,课堂练笔”则成了言语实践的有效形式之一。读中悟写,核心在于“悟”,即在阅读理解中不仅感悟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更要感悟文本的写法之妙,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积累。课堂练笔,强调的则是模仿与运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学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本学期笔者在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同题异构联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三年级《绿野仙踪》整本书阅读交流课,围绕“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这个研究主题反观课例,有了一点粗浅的思考。  根据阅读理解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标准,阅读理解能力的构成要素必然繁杂,许多学者尝试对理解能力进行解剖,并将理解能力确定为四个发展层级:第一是复述性理解,第二是解释性理解,第三是评价性理解,第四是创造性理解。在小学阶段,复述性理解能力
成为专家教师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专家教师的特征是拥有专家知能。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徐碧美教授通过对四名ESL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跟踪研究与分析,发现专家知能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前一阶段形成的知识与能力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拒绝陷入定式,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目标,不断寻求超载“常规”的新挑战,专家知能才得以形成与发展,而反思是专家知能的核心。专家常常“对行动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古诗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和无穷的美感,耐人寻味。随着统编版教材的推广,古诗文的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成倍增长,而这块“不毛之地”迫切需要教师利用敏锐的眼光勇于 “拓荒”。   【关键词】深度课堂 古诗文 微翻转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通过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
【摘要】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载体同时进行。本文以综合活动课为载体,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选用合适的素材,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感受问题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 综合活动  活动前思考  看到一则消息,上海市今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学生好问题大赛,最高1
【摘要】绘本阅读教学是当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热点话题,本文聚焦目前绘本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从绘本阅读的特点界定入手,对绘本教学的目标维度和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结合课例对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绘本阅读 小学英语 教学策略   儿童绘本(Picture Book),是以图文结合(或没有文字)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或讲述故事的儿童读物,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表现
【摘要】通过对《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年论文转载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得出:207篇论文来源于51种刊物:论文平均篇幅约为3.5页;作者以一线教师为主,而且集中在东南沿海省市;论文课题成果占比较小。年度研究热点和重点集中在语文学科价值观教育、阅读教学内容与形式创新、习作教学传承与发展、课程开发与新教材教学、学生思维培养等方面。文章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朱晓芳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及研究,以“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生动课堂’”为着力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评促学,创设宽松和谐、自主活泼的英语学习氛围,用心倾情,为学生定制小学英语“生动课堂”,探索“师生互动、媒体启动、差异联动、评价调动、智慧传动和心灵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