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搬家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hok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苗要搬家
  开学初布置植物角时,孩子们种了一些黄豆、绿豆、玉米、辣椒、花生的种子。春天,正是适合植物生长的季节,所以很快小种子就发芽了,孩子们在高兴之余也很快发现了问题。
  浩浩:“老师,这些小苗都快从盆子里长出来啦!”
  晨晨:“有的小苗都缠在一起了!”
  大轩:“它们的家太小了。”
  事实确实如此,我决定让孩子们帮忙想想办法:“这里确实盛不下它们了,怎么办呢?”
  略略:“给它们换个大一点儿的家应该就行了吧。”
  萱雯:“那要是小苗长得更大了怎么办呀?”
  靖远:“要不咱们种到外面地上,我爸爸带我去采摘,玉米就是长在地里的。”
  浩浩:“嗯,放在外面的地里好,地方大。”
  于是,给小苗搬家成为了孩子们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头等大事”。要给小苗换个更大更适合生长的家,新家选在哪里最合适呢?小朋友们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略略:“空着的土地上就可以。”
  晨晨:“大树边上行吗?”
  靖远:“不行,你看农民伯伯种地的地方,周围都是空的。”
  牧仁:“嗯,妈妈跟我说过,土里有植物需要的养分。大树那么大,如果种在周围,小苗就没有营养了。”
  “空旷的场地确实适合小苗生长,除了这个还有什么要考虑的吗?”我问。
  略略:“必须是太阳可以经常照到的地方。”
  楠楠:“咱们平时经常玩的地方不行,要不小苗就都被踩死了。”
  孩子们通过讨论总结出几点选址的要求,我用文字将它们记录了下来:1. 环境空旷;2. 太阳能经常照到;3.不在大树旁;4.不在小朋友玩儿的地方。根据这些要求,小朋友们开始在幼儿园里四处“考察”,寻找小苗的新家,最终把“新家”锁定在小班操场的小花园和大滑梯后面的一片空地,这两块比较适合小苗生长的地方。
  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探究的生动内容,幼儿的学习是一种生活化、自然状态下的学习,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的学习。进入中班下学期,孩子们更能发现身边环境的变化,更乐于思考,探索新事物。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抓住孩子们释放出来的学习信号,支持他们形成兴趣点,让他们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讨论,丰富彼此的经验,再通过实践和操作去寻找方法和答案。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多角度考虑,将孩子们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完善,促进活动持续开展。
  按需分地
  选好“新家”的位置,孩子们开始跃跃欲试,准备把小苗搬到新家去。
  晨晨:“我给这盆黄豆搬家!”
  略略:“那我给玉米苗搬家。”
  鹏鹏:“我选绿豆,这盆特别多。”
  听他们说完,我问:“这么多不同的小苗,看起来都差不多,种到新家里怎么分得清呢?”
  宣雯:“可以给小苗做个标记。”
  楠楠:“把黄豆苗种一起,玉米苗种一起,这样就好找了。”
  大家觉得楠楠的办法不错,接下来,孩子们便开始给黄豆苗、绿豆苗、玉米苗、辣椒苗、花生苗分类。鉴于辣椒和花生的小芽是刚刚长出来的,孩子们决定先给已经比较茁壮的黄豆苗、绿豆苗和玉米苗“搬家”。根据这三种小苗的数量,通过自然测量,孩子们把小花园里面比较大的一片地方给了数量比较多的玉米苗,黄豆苗和绿豆苗则需要共享同一块地,为了区分,孩子们用小瓶子在土地中间隔开了一条线。按照小苗的数量划分好地方后,孩子们还在美工区给小苗分别制作了牌子,牌子上有小朋友们画的画,请老师在上面写上了小苗的名字,准备插到地里,这样大家就都清楚地知道每块地里的小苗究竟是什么了。
  中班孩子在活动时仍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常常都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计划性不强。与其他的活动相比,小苗搬家涉及到的流程和步骤很多,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培养他们做事前行进思考,有一定的计划性。在移植小苗之前,我向他们提出了问题,促进他们根据小苗数量将土地进行划分。在分地过程中,孩子们很自然地开展了统计和测量活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了数学能力的提升。
  初次移苗
  今天是孩子们第一次移苗,在移苗前我组织了一个简短的讨论会,想听听小朋友们打算怎么进行移苗工作。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做铺垫,小朋友们对移苗充满了期待,也有很多想法。在讨论到“打算怎么把小苗从原来的盆里取出来”时,王略说:“用手轻轻地把小苗扣出来。”甜甜说:“可以先给盆子里加点水,花换盆的时候土干就不好拿出来,小苗也应该把土弄湿一点。”靖远说:“拿小铲子,铲出来。”大家都说出了自己想到的好办法。在讨论到“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的时候,小朋友们说:“要轻点拿,要不小苗就断了。” “种好后要记得浇水。”“如果自己弄不了可以找好朋友帮忙。”……
  分析过后,孩子们开始了第一次“搬家”行动,要取出小苗确实比较困难,一不小心小苗就折断了。看到小宇取出了完整的黄豆苗,我故意大声问:“小宇,你的黃豆苗怎么这么完整啊?”“我给纸杯里倒了一点水,捏了捏纸杯,土就松了,一倒就出来了。”小宇的话也吸引了旁边正在操作的孩子们。原来,可以利用工具将小苗挖出来,借助外力使土壤松动后,取出小苗更方便。
  楠楠取出的小苗根和泥缠绕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你这个小苗上的土太多,小苗和土黏在了一起,你在水盆儿里涮涮吧。”甜甜马上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楠楠试了试她的方法,果然缠在一起的玉米苗干净地分离开了。其余的孩子都纷纷跑过来向甜甜学习“分苗的技术”。
  移苗行动持续了将近20分钟,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没有土壤和水分包裹的小苗以及根部不太完整的小苗没一会儿就显现出了缺水的状态,而根部比较完整而且有湿润土壤包裹的小苗则更显生机。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将小苗都移入了土里,希望这些小苗都可以存活。
  在孩子们的活动中,很多知识经验的获得都是从与同伴的沟通和互动中来。当孩子通过实践收获了新的经验时,教师需要创造机会让孩子相互学习,促进经验共同提升。   在孩子们移苗的过程中,一些小苗出现了缺水的现象,当时我并没有直接介入想办法为小苗保留住水分,而是继续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在生活实践课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保留孩子探索的原貌,将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留给孩子,课程中出现的新状况,也可能是活动和课程深入发展的契机。
  地里的小苗死了
  把小苗换到“新家”已经两天了,这两天孩子们到户外时都会去看看小苗,给它们浇些水。可原本在小盆子里生机勃勃的小苗,还是慢慢地失去了活力,大部分最終枯萎了。孩子们十分难过,都迫切地想找出原因。为什么小苗没能成功活下来呢?老师请小朋友们到地里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原因。
  楠楠:“你看,这边的黄豆苗的根还露在外面呢。”
  甜甜:“黄豆苗根本没种好,肯定活不了,要是土挖得深一点就好了。”
  晨晨:“移苗的时候,好几个没有泥的小苗就已经蔫蔫的了,不能把小苗(根上)的泥都弄没了。”
  靖远指着一块儿玉米苗说:“这些小苗有的种在了一起,那么挤肯定不行。”
  在孩子们讨论的时候,老师请来了曾经种过地的保安叔叔,保安叔叔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了种小苗的注意事项,原来,栽种的深度和小苗之间的距离对小苗生长都有很大影响。
  “那我们怎么掌握深度和距离呢?”孩子们问。
  “挖坑的时候你把手攥成拳头,伸进坑去到你手腕儿,深度就够了。小苗的距离,你们一只脚的距离就可以。”保安叔叔形象地做了回答。有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孩子们又重拾了信心。
  找出原因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学会反思的过程。第一次小苗移植失败,给孩子们创造了反思的机会,想办法找到答案进行经验总结,比取得完美的结果对孩子们的学习来说更加重要。
  小苗有了新家
  第二次“小苗搬家”活动,孩子们把第一次取苗和种植的技术都用上了,为了缩短移植时间,减少了每次移苗的数量;挖坑和选择小苗距离的时候,大家用小拳头和小脚认认真真地测量,保证小苗们有好的生长环境;遇到困难时孩子们也会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尽管在栽种时还是会有折断的状况,但孩子们显得更加从容。
  接下来孩子们又继续移植了两次小苗,为班级里的蔬菜苗找到了新家,孩子们的技术也越来越娴熟,移种的小苗不光成活率高,秋天的时候,我们还摘取了丰收的果实呢。
  生活实践课程,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发现他们学习的兴趣,只要留意日常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就会有取之不尽的内容素材。教师支持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兴趣的驱动下,使幼儿有“我要做、我能做、我会做”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快乐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Wiki是一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网络写作平台,它的开放性和协作性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对作文阅读、反馈与修改等提高性措施方面关注不够的缺陷。本文简要阐明Wiki在写作教学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作者设计了一种基于Wiki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问卷调查和作文评价的结果证明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高,他们对基于Wiki的写作教学给予了肯定评价,他们的作文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关
是什么正在形成学术界的激战?其中一个答案就是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丰富的新的学习机会。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5月2日宣布了一个新的非营利性的合作项目——edX,这两所大学将联合提供免费在线课程。  麻省理工学院于去年12月宣布开展一项开放在线学习项目——MITx,哈佛大学也随之参与。MITx的第一个课程是“电路与电子学”,该课程已于3月开课,吸引了大约120,000名学生报名,其中约有10,000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以来,数字校园就不断改变着高校的教学方式和学习习惯。截至目前,大多数高校陆续建立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中心、统一门户以及统一支付的高度整合数字化校园。在信息时代,什么样的数字校园才能满足学生的使用习惯,未来的数字校园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成都康赛电子科大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康赛公司”)认为,移动互联网催生的服务型数字校园将成为数字校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下文简称“广州电大”)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学校,建有国内一流的千兆以太校园网、远程教育宽带网,并与各分校联网;建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卫星IP接收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FM语音广播系统、双向视频教学系统、网上直播课堂。  对广州电大来讲,庞大的内网用户规模给其带来的信息管理压力逐渐显现:    网络带宽吃紧    首先,对于动辄成千上万的用户
摘 要:VPN技术是新兴起的一种虚拟专用网技术,是利用公共网络作为数据传输通道而形成的一种组网模式。本文对VPN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实现VPN远程接入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结合高校校园网的VPN的实际解决方案,实现了远程计算机对内网资源的访问。  关键词:VPN技术 校园网 远程访问  中图分类号:TP393.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9-0034-02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弊端,提出了“以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为基础的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介绍了南方医科大学进行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措施和应用效果。  关键词:网络共享平台信息化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9-0052-03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介绍    1.高校教育信息化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
摘 要:Sakai是2004年兴起于美国的一项基于开放源代码的课程与教学管理系统(CMS),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章介绍了Sakai目前的发展情况及其功能特点,分析了其在教育中应用的优缺点,并预测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Sakai 现状 工具特点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3-0016-04    一、Saka
对于一线前勤工作多数园长都得心应手,毕竟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但是后勤工作有哪些内容,后勤如何管理才能实现全园齐心协力、相辅相成地工作呢?“后勤”工作,岗位分散,涵盖面广,责任重大,涉及膳食制作、财产物品管理、设施设备维护增减、安全保障等,其“后”字只是工作内容上的概念,而并非职责定位上的主次。管理者要明确后勤人员的角色定位,那就是教育者、服务者、研究者。“三者合一”的身份决定幼儿园后勤工作必
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对学校提出要求,开放共享学校资源,向社区提供教育服务。这一要求将学校的资源面向社区最大化共享,满足了周边群众的需求,是一个双赢的活动。我们的幼儿园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活动——“离园1小时”。  先定原则,成立管理小组  当有了将现有教育资源开放给家长想法的时候,我们制定了以下原则。  一是,注重环境材料的安全。我们所涉及的教育资源一定是安全、卫生的。  二是,考虑材料设
摘 要:Web2.0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本文重点分析了Web2.0对数字资源建设的影响,设计了Web2.0环境下的数字资源建设框架,并就资源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Web2.0 数字资源 学习社区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9-0045-03    网络上各种被用来支持学习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