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座丰碑(创作谈)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姥爷是名烈士,1947年牺牲在了邯郸。
  姥爷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年,毅然舍弃身怀六甲的姥姥,奔赴抗战前线,那一年他才十八岁。
  姥爷家并非富甲一方,但也衣食无忧,何况他还是四邻八村少有的师范生,即便他不去参军,在地方也能混上个一官半职。没有人知道,姥爷在学校已悄悄加入了党组织,成了一名有信仰的革命青年。
  姥爷在家是长子。像大多数老人一样,他的父亲想让他继承家业,光宗耀祖。可是,日寇的铁蹄在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杀我同胞,掠我家园。身为一名立志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姥爷岂能视而不见?
  担心家人阻拦,姥爷是悄然离开家园的,第三天才被他的父亲发现。姥爷之后再也没回过家,直到牺牲在了邯郸。
  姥爷所属部队是八路军一二九师,解放战争中扩编为第二野战军。据说其间他的父亲曾上部队找过他,以死相逼,让他随他回家。姥爷无奈,只得随父亲回乡。走了一百多里,再朝前十几里就到家了,姥爷谎称解手,又偷偷地跑回了部队。
  姥爷和他的战友们浴血奋战,将日寇赶出了中国,又马不停蹄地开赴解放战争的前线。
  据说那场战役非常惨烈,那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战役,要解放盘踞在永年的最后一股国民党顽匪。因为有坚固的城墙和几米深的壕沟作掩护,永年易守难攻,我二野部队前后两次进攻都未能攻克。中央已决定让二野挺进大别山,开辟新战场,扭转战局,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进攻,为解放全中国奠定战略基础。如果将永年的顽匪留下,将会后患无穷。为此,二野领导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拔掉这颗钉子。
  战斗异常惨烈,战友们的鲜血染红了护城河,后续部队踏着战友的尸体前赴后繼,终于打下永年城。
  战斗中连长牺牲,身为指导员的姥爷杀红了眼,甩掉棉衣指挥战斗,不幸中弹牺牲。据说当时部队的番号和战士姓名都在棉衣口袋的翻口后面。也许是牺牲的战士太多,也许是辨不清姥爷的姓名,他的遗骨一直没有找到。
  据说姥爷的父亲也曾去过邯郸搜寻,但因条件所限,没有结果。后来老人们都相继去世,只听母亲说姥爷牺牲后部队就开拔去了大别山。姥爷究竟是不是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我无法确定。
  如今母亲也已到耄耋之年,寻找姥爷的遗骨成了她未了的心愿。为替母亲圆梦,我求助了《今日头条》和央视的《等着我》栏目,可惜至今仍未有消息。我也亲自前往邯郸烈士陵园,寻遍每个墓碑,仍未发现姥爷的名字。
  为了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线索,那些日子我总是搜索发生在邯郸的战役,其间又看到了小说中的那个叫石又山的汉奸,以及围绕铲除他而发生的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故事。
  十几年前我已经在地方志上看到他了。这个被人戏称“倒戈将军”的民族败类倒戈再倒戈,最后成了日本人的一条走狗,向自己的同胞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为铲除他,牺牲了许多年轻的生命。
  一天又一天,向鸿霞、牛成龙、巴图安和高树立等人物渐渐清晰起来,塑造他们文学形象的冲动让我欲罢不能,于是便提笔写下了这篇小说。
  他们是刀尖上的舞者,是在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与强大的敌人做殊死一搏。
  寻找姥爷的牺牲地与这篇小说看似无任何关联,但在我看来,他们是血肉相连、一脉相承的。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隐秘战线,他们都在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追逐自己的信仰。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今我们正朝着“两个一百年”伟大的中国梦迈进,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拼搏。
  让我们在心中,为那些留下姓名的和那些未曾留下姓名的先烈,树起一座座丰碑吧。
  感谢《百花园》!
  谨以此篇,纪念那些为我们今天的幸福而牺牲的先烈!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吴莲城是莲城人。  莲城是个小城,五六万人口。城内有棵千年古槐,树身丈围,年年爆开新枝翠葉。古槐位于一条东西大街上,街市繁华,人流穿梭。往北靠城隍庙一侧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巷子:水泉巷、田巷、凤凰巷、丁字巷、马背巷、仁义巷、悬壶巷,依序排过去,延伸至城东和城西。他家住水泉巷,一巷皆姓吴。吴莲城年轻时虎背熊腰,半生在泥水里挖藕拉纤干杂活儿,上了点儿年纪时,常坐在小巷深处的柳荫里喝茶。  水泉巷有两眼古井
期刊
我又一次登上了天台。已是黄昏,晚霞像血一样铺开,占满天空,太阳在地平线上一点点落下。我刚刚爬上通往天台的楼梯口,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后脑勺。父亲的后脑勺并不像他的同龄人那样过早地显示出狰狞的面目,他遗传了祖母优良的基因。祖母在她74岁时死去。祖母死去时脸上布满岁月侵蚀的褶皱,但她的头发却避过了不断向前推进的时间。因此父亲的后脑勺在我的记忆中保持着与他年龄不相符的年轻。  父亲与天台的联系产生于两年前
期刊
二十年前我海校毕业,上船参加工作的头几年,船上还配有政委。那时私企很少,几乎都是国企海运公司。按照红头文件,船上要配有专职党务工作者,负责船舶党建、传达公司精神、树立安全意识及伙食管理等工作。  耿政委上船前,曾在省港航局下属分局做局长多年,到了内退年龄,按政策办理了手续,回家开始安度晚年。不料,港航局念其政治思想觉悟高,身体尚好,于是征求他意见后请他上船做了政委。  耿政委上船后,平日里喜欢四处
期刊
摘 要:静板书属商洛土生土长的民间曲种,早在清道光年间就盛行于陕西省洛南县,它曾是盲艺人求生糊口的手段;其演唱形式集弹、说、唱、打、敲于一身,声音洪亮、古朴粗狂,多于乡村求神、谢土、红白喜事助兴,书目形式分大书、中書、小书,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爱憎分明,褒贬有之。演奏以三弦为主,其它乐器辅之,故称“静板”。民间广为流传的代表作有:《包公案》《施公案》《小女婿》《马前泼水》《二十四孝》等300余
期刊
窗外的夜色水一样涌进来,我的手指拂过玻璃板下毕业照上每一张熟悉的面孔,停在他的脸上,心里隐隐作痛。父母的争吵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魔音,从门缝渗透进来,缠绕着我。  “‘三本’大学说啥都不能念,毕业连个好工作都找不到。她不复读以后人生就废了。复读复读,必须复读!”妈妈总是这样扯着嗓门儿吵架,气势如山倒。  “哪有那么严重?按她心情来,实在不行以后学门技术,能光明正大养活自己就行。”爸爸一直都玩世不恭,
期刊
这是一条曲里拐弯的巷子。巷子忒窄,却因曲折而富有动感。光滑的青石板路面酷似一本本精装的 《史记》 《汉书》铺就,走在上面,能让人发思古之幽情,产生诸多难以言传的遐想。两旁的建筑物多呈古怪荒诞的风味,灰蒙蒙的秦砖汉瓦密密麻麻、歪歪斜斜地堆砌着,高墙厚壁,古色古香。整个巷子,有如绘画大师的一幅素描,有品不尽的文化韵味。  小巷虽窄小,却挤满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百姓人家。故小巷人物形形色色,其老老少少,
期刊
摘 要:《民艺论》一书收集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重要文章,从中可以探索柳宗悦的美学思想和民艺之美,他指出美的本质是“自在”,民艺之美的特质是民艺的实用性等;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美学家、文学家,他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本文以柳宗悦的《民艺论》一书为基础,对照探索柳宗悦的“民艺之美”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思想关系。  关键词:《民艺论》;车尔尼雪夫斯基;柳宗悦;“美是
期刊
我、麦田还有驴子,曾一起在某化工厂做工,专门生产各种一线品牌的洗发水,生意很火。  每当午后,老板会用小货车拉来大桶大桶的原料,命我们夜间上工,将它们灌装进不同的洗发水瓶里。灌装时无须关注瓶子上的品牌,但必须区分不同的香型,比如木瓜味儿的原料绝不能灌进青瓜香型的瓶子里,否则就是一起生产事故,要扣发工资。  来厂提货的人以理发店和传销组织的采购员居多。这两种行业,我总是莫名其妙地混为一谈,认为它们没
期刊
登上了绿皮车王二就开始后悔了,好好在家待着多好,出来嘚瑟啥呢!  前天同学张三突然从密山打来电话,说同寝室的李四要从北京过来,让他过来一起聚聚。他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可仓促之间没找到合适的理由。确实找不到理由了,休暑假,父母都去世多年,老婆孩子也不用他操心。可他不愿意出门,别说是见同学,连见自己儿子都不愿意。一放假老婆就撵他去南京住几天给孩子做做饭,自己也散散心。他心动了一下,只一下,然后就毅然
期刊
一切妥当后,中年妇女对老谢说,我叫许艳红,是这里的院长。你先休息一下,中午到食堂吃饭。  老谢绷着脸不作声,开始打量这间屋子。屋子不大,摆设也简单,但装了空调,还有单独的厕所,这是其他几家幸福院不具备的。  盯着“敬老院”三个红色大字,老谢心里阵阵刺痛。他不明白为何自己要走到这步。他本住在另一小街上,房子宽敞,环境舒适,整日西装革履,一个茶杯不离手,街头街尾东游西荡,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逍遥日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