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探析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imale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很多中学教师都采用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问题教学法关键是如何设置问题。问题一般依据教材设置,依据学生知识水平设置。
  然而,高三政治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年级。前不久,我为全市高三政治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我是采用问题教学法上的,用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这节课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他们都认为我这节课之所以成功,主要是问题设置的好,难度适中,综合性强,具有时代感,有高三政治课的味道。因此,我想以这节课为例,谈谈高三政治课教学中应如何设置问题,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迪。
  一、依据考点设置问题
  高三政治是高考科目,政治教師必须跟着高考指挥捧转。因此,高三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心中有考点。我在上这节课时就依据考点设置了六个问题:(1)关于“按劳分配”;(2)关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3)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4)关于“公平”;(5)关于“效率”;(6)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围绕这六个大问题,我又设置了若干小问题,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解答问题。
  设置问题要依据考点,但又不能一味拘泥于考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发现学生对理解“按个体劳动所得分配”有困难,我就围绕这个问题设置了三个小问题:(1)凡是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吗?(2)这种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3)所有劳动收入都受法律保护吗?另外,考纲上并没有把“效率”列为考点,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效率”的含义,为什么十五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七大又提出“初次分配、再分配都要关注公平”,都不太理解。他们错误地认为现阶段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都是讲“效率”导致的。因此,围绕“效率”我又设置了三个小问题:(1)讲“效率”一定导致两极分化吗?(2)不讲“效率”行不行?(3)提高“效率”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学生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设置问题既要有梯度,又要有深度
  高三政治是高考科目,高考成绩是教学效果的终端显示,因而教师设置问题不能太随意。而且高三政治课时少,学生课后也不会花多少时间看政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一定要精致,要有价值。
  比如,关于“按劳分配”我设置了五个问题:(1)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吗?(2)凡是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吗?(3)凡是劳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吗?(4)等量劳动一定获得等量报酬吗?(5)按劳分配体现公平,是否也体现效率呢?这五个问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难度也适中,学生必须要认真考虑一下才能回答出来。如果没有梯度,基础差的学生就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如果没有深度,又很难适应高考需要。
  三、问题设置要有综合性
  高三课一般都是复习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设置的问题要有综合性。综合可以是学科内综合,也可以是跨学科综合。例如,关于“公平”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现阶段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收入分配公平?(2)如何实现公平?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从分配制度不完善、存在垄断、政府监管不到位等方面分析,这是学科内综合。针对第二个问题,可以从发展生产、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分配体制、加强宏观调控、树立科学发展观、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政府职能、政府要依法行政、反腐败等方面分析,这是跨学科综合。
  关于民生问题,我设置了三个问题:(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怎样改善民生?(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政府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十五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关注公平。我国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这三个问题都带有很强综合性,显示高三政治课特色。多角度设置问题,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四、设置问题要有时代感
  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而高三政治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关注时事热点。很显然,“个人收入分配”这一课中的“公平”问题是个热点。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认真阅读了我国“十二五” 规划。规划提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更加关注公平,改善民生。
  围绕“公平”我给学生展示了大量背景材枓,同时设置了四个问题:(1)公平就是没有差距吗?(2)收入分配不公会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我国现阶段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收入分配公平?(4)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政治课充满时代特色,这是政治课魅力之所在。
  五、鼓励学生设置问题
  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被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教学”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受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设置问题难免会幼稚,教师要给学生鼓励,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学生要是会设置问题就一定能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问题设置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设置要精巧得当,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政治课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知识的获得只有围绕问题展开,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一般认为,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的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也是语文考试中重点的考查内容。这固然不错,但我们认为,最核心的是这四种能力应当有一个核心能力,那就是思考能力。之所以学生语文成绩很难提高,我们觉得跟语文教学中忽视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关。可以这样说,听说读写思是语文的不可或缺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不容讳言的是,如今的语文课堂仍然是缺乏思考能力培养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其实这样本无可厚非,但做任何事情都会过犹不及。我们看到执教者和评课者为了追求“发言踊跃”,而忽视了热闹的背后的思维的肤浅;为了实现“自主发现”,而忽视自主背后掩盖着学生的被动;为了到达“课堂气氛活跃”,而忽视对文本的静思默想。因为一旦课堂上出现必要、适度的片刻“
期刊
相对于硬环境而言,软环境是以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环境因素。优良的软环境主要包括健全的法制,完善的体制,科学规范的公共政策,精干的政府机构和高效的行政效率,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以及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等等。  软环境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之穴”。软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就提升了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就可以吸纳最先进的项目、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进入。优良的软环境,
期刊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中,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为了让学生认识我省的民歌经典,我决定用清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于是,我哼唱着“花儿”走进了音乐教室。这使学生始料不及,都用异样的神情注视着我。  我的“花儿”结束之后,学生自发地为我鼓掌。我示意感谢同学们的掌声,掌声结束之后
期刊
摘要: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本文笔者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水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专业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许多行业的不景气,致使高校毕业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指
期刊
摘要:在班集体中,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性格、品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难免出现少数学习成绩或品行暂时落后的学生,成为后进生。后进生对班集体存在着不良的影响和危害,因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无论对学生群体或个体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转化 爱 后进生 尊重 赏识    每个学生原本就是怀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他们都有求知、上进的心,他们都渴望充实自己。但由于他们个体之间的差异,一部分学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掌握追求美的方法,形成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现乃至创造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  关键词:感性美 情感美 语言美 形象美 主题美 自然美    语文课本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
期刊
反思一:数学应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传统教材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而对数学概念与结论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不够重视。很多教师不愿在概念的引入及数学结论的形式与发现过程等内容上花时间,以致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脱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  2.对数学应用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几年高考中对应用题的考查不突出,教师对应用题教学的标准把握不透,教科
期刊
《石榴》是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被苏教版、语文版等多家选作初中教材。作者“纵情抒写,无拘无束,似不讲究锤炼,正如万斛泉源,奔涌而出,似滔滔不绝,亦能止于所当止,那潇洒之态表现了作者的富赡才情。”(黄修己先生语)但对于刚涉及散文的初中生来说,想很好地理解这篇散文,难度是很大的。很多学生读后却并不知先生所云。因此,这“石榴”也就变成了生涩的石榴了。  记得我第一次吃石榴的時候也闹出了笑话:那是70年代末期
期刊
在2011届高三生物的复习过程中,生物备课组依据“3+理科综合”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生物科部分,结合我校高中生物学教学及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复习效果。在市质检、省质检与外校对比中取得了较优秀的成绩。我们制定的复习计划和采取的复习方法,处处都体现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  一、脚踏实地地夯实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