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场”同样美丽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alao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其实这样本无可厚非,但做任何事情都会过犹不及。我们看到执教者和评课者为了追求“发言踊跃”,而忽视了热闹的背后的思维的肤浅;为了实现“自主发现”,而忽视自主背后掩盖着学生的被动;为了到达“课堂气氛活跃”,而忽视对文本的静思默想。因为一旦课堂上出现必要、适度的片刻“沉默”,就往往会被贬为“出现冷场”。而所有这一切都使学生鲜有静思默想的时刻,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事实上,学习是一种心智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个体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和文本自身进行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对文章语言的细致品位与揣摩完成的,而这种对话是也往往是在学生的静思默想中进行的。
  一、对话前静思默想,为有效对话积累谈资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诸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等等。其中,最核心的对话关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前的静思默想能给学生留有亲近文本、展开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学生在与文本交流过程中静思默想,更能使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中去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与作者的心灵的对话,从而得到独特了理解。这样“冷场” 可以为其他形式对话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许多特级教师早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宁鸿彬教《皇帝的新装》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勾画、思考。程翔在教《〈名人传〉序》时,简短开场白后,就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基本上看懂的请举手”,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所以程老师又让学生再读全文。这十几分钟的时间可能让很多教师舍不得:我有精彩的环节要展示,有精妙的讲析要表述……可这些都比不上这十几分钟的静默,因为它让学生获得了静心阅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十几分钟的静默,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而在安静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清华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军就曾经撰文介绍其教学《药》的过程:第一节课,几乎不提任何要求,就让学生自己默读,并且课后学生还要反复默读;第二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并达到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的程度。
  而那些感情复杂、思想深刻的文章,在生本对话前教师更需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静思默读。如苏教版必修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语意深刻,其中融入了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帕思卡尔深邃的思考和真切的情感。这样的文章光靠教师说是很难有好的成效,相反反复地品读就成了这篇文章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唯有浮躁的心沉寂下来,静静地用心去聆听揣摩,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铭刻在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智慧。这样的课堂不需要太热闹,只需要多给学生一点安静的时间,去读读,去品品 。
  二、合作前静思默想,为思维碰撞积蓄火花
  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现如今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小组内的阅读交流,往往会使阅读教学充满了无限生机。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课堂需要活力,而静下心来思考是探讨研究的基础,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的默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一个合作交流的小组中,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课堂教学应该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制造“静堂”,给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以较充分的空间,使他们避免浅尝辄止、囫囵吞枣。
  例如,学习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第四、五节时,诗歌这样写道:“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在描绘了康桥旖旎迷人的风光之后,由眼前之景又回到内心之情,表达了对康桥难以割舍的离别情绪。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种情感,把研读鉴赏的重点放在了“梦”字上。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诗后,我有意留出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徐志摩的生平经历闭目想象:诗人眼中出现的美景是否是梦境?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诗人又是如何寻梦的?学生经过静静的思考、体会,思维处于愤悱状态,课堂形成了热烈讨论的氛围。我最后作适当点拨:对“梦”的理解是多元的,有对知识的追求;有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有对个人情感理想的渴慕;有崇拜自然,对人的天性回复、融合在大自然之中的向往……经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体会到了徐志摩所追求的人生的梦,更容易理解诗的意境。当研读了全诗以后,学生被诗的意境深深感染了,产生了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这时,我再及时调控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断续分明。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留下一段时间让学生沉思、揣摩,在这基础上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再启发学生质疑。学生情绪高涨,思维积极,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纷纷提出问题,热烈讨论。如诗人为什么“再别康桥”?两次离开康桥情形有什么不同?“康桥”不仅有美丽如画的景色,更有让诗人割舍不下的情怀。如此魂牵梦绕的地方,诗人为什么选择了“轻”“悄悄”的来去方式呢?诗人在离开的时候连“一片云彩”都不曾带走,这表现他什么样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呢?“悄悄——笙箫”“夏虫——沉默”,诗人为什么把这些表面上看似不可调和的事物连缀起来?这样的意象适合抒发诗人怎么样的心情?可以想象,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再合作,继而再质疑、讨论,能更准确地把全诗,思想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三、疑难处静思默想,为感悟深入扬起风帆
  “提问(质疑)—思考—讨论—发言”是课堂教学一个常规的完整的过程,提出问题之后的“思考”环节是一个极其重要且不容忽视的步骤,而这个环节恰恰应该是属于个人的、寂静的,需要在沉静中回味。而平时在公开课或优质课评比中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鸦雀无声的“尴尬”的“冷场”,不少教师都会选择刻意简化甚至省略掉这个环节,不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感悟的余地。这样一来,虽然从整体上看一堂课始终都很热闹,没有“冷场”,但实际上却剥夺了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挤压了学生的“思维张力”,助长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因此,在问题处给学生留有更多思维的空间,更有利于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
  例如,在教蘇教版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词语叫见微知著,请从这篇课文中去搜寻一下贾府最后走向衰败的‘蛛丝马迹’!”这个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质疑:“《红楼梦》曹雪芹就写了80回,而这篇课文才是第3回,如何就能发现呢?”而这是恰恰就是学生“悱”“发”之时。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找出该文中丫鬟数量的对比,学生很快就发现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个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林黛玉的六倍。王熙凤出场时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再从全书看,当时的容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总人口约四百人,主子和丫鬟的比例是1:25。我则适当地补充两家的家世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贾赦,世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两家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奢之气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结局安能不惨。此外,我还让学生去搜寻该文中人物描写的对比,学生也找到了王熙凤出场和众人出场的对比,王熙凤与贾氏三姐妹服饰的对比,王熙凤和王夫人对黛玉招待的对比,林黛玉对宝玉认识的对比,贾宝玉与封建学士的对比等等。通过这些对比,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贾府中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红楼梦》的主题。这样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兴趣,也就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疑难处多默读,能引领学生去思考问题,叩问文本,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退而言之,对于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当学生经历了表面沉默、内心激烈的静思默想之后,再由老师讲解或授予,也比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学情而滔滔不绝地灌输给学生要好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老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所以,请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尽量少一点离开文本较远的所谓活动,尽量少一点教师慷慨激昂说教。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自己静静悟出的,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才真正是自己的,也才真正是可持续的知识和能力。
其他文献
现在学生不愿写作文,语文教师不愿教作文,已成为共性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愿望及观点的冲动,只要想办法引出生活的源头活水,作文就不再难。  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比如画鸟,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和观察,那么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将是丰富多彩的。在美术创作中,不存在一个儿童画鸟、画花或进行一种设计的固定套路。儿童和成人的眼光是不同的,儿童和儿童的眼光也是不一样的。简单来说,有的孩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课题组成员在三年前就尝试把评点式阅读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点方法的指导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评点式阅读使师生在愉快的合作中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对话,为新课程阅读教学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和方法,有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呼唤着课堂教学的改革。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创新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工作,是继承、借鉴、创新的统一。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继承前人宝贵的教学思想  一谈起改革,往往有些人就理解为全盘否定过去,去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语文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语文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语文学科内容和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思考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网络教学素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来讲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它需要教师对
期刊
随着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涌现出许多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山西的太谷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还是河南许衡中学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高中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认为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紧紧围绕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真实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活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生物学活动中体验生物学的乐趣,实现有效教学”,这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学策略。本案例就苏科版初中《生
期刊
2010学年第一学期,我被教研组推荐参加了校优质课展示评比活动。作为老教师我非常重视这次机会,为了能上好这节体育课我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准备,教案设计就用了一周的时间。最后我的教学设计得到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教研员的高度认可,可是就是一个小的细节却降低了优质课的质量档次。这个细节就是我忘记要求学生穿校服(统一起来),因为当时是两个老师同时上课两个班对比很明显。这个平时看起来不要紧的细节却在关键
期刊
注重启蒙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写字教学是启蒙阶段的重要环节。采用机械教授法和快乐教学法有着不同的收效,明显后者高于前者。在这个处处“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阶段里,我们的写字教学更应人性化。其实,我们关注情感的培养,务必从小事开始,写字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快乐。激活孩子们的情感和全面培养他们的兴趣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書法固然是一门艺术,中华文字历史悠久,结构严谨、造型美观
期刊
河海大学苏正南教授认为:“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丰富的内容、复杂的对象、多变的环境、多样化的场地器材、固定的时间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要想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优质高效地达到预定的目标,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安排和巧妙的设计。”中央教科所于素梅老师认为:“当下体育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和研究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同时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仍然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同时该文较详细地
期刊
一般认为,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的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也是语文考试中重点的考查内容。这固然不错,但我们认为,最核心的是这四种能力应当有一个核心能力,那就是思考能力。之所以学生语文成绩很难提高,我们觉得跟语文教学中忽视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关。可以这样说,听说读写思是语文的不可或缺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不容讳言的是,如今的语文课堂仍然是缺乏思考能力培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