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之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ywl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留白艺术是指将留白手法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益和水平的活动。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以此突出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探索学习的乐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进行认真的思考。
  一、留白,以学生实际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留适当之“白”,既不能因所留之“白”过于显露而使学生不屑于“思”,又不能因所留之“白”深不可思而使学生不知所“思”,应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让教师所留之“白”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能生出“实”来,如初一初二应多运用联想、想象的留白形式,而初三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可多运用辩论、求异的留白方式。
  二、留白,使学生的思维张弛相济,辩证有序
  教学中的“张”,是教师通过讲解、启发和引导,使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和兴奋的状态,以形成学习的高潮来体现教学的目标。此时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其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学中的“弛”,则是指教学活动中处于和对静止的状态,是教学中的停顿、空白。此刻没有老师的“打扰”,学生“静”下心来,把老师表达出来的各种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和转换,或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储存,或是随之转化为能力。此时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虽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又如书画中的空白,虽一墨不着,却意境深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例如,在教李白的诗《望天门山》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请想象一下,诗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将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图像。我引导学生感知诗中描写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特点,领略诗歉的意境,品味浸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提供适当的“空白”时间,师生互评。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张”与学生的“弛”相得益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三、留白要使教学结构疏密相间,顺情合理
  “留白”艺术的使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顺应学生情绪的变化;同时还要符合教学原理,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需要。
  根据学生思维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设计应有疏有密,于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的留白。比如,新课伊始,学生思维处于逐渐集中的阶段,教学密度要小,要有趣,如同画中的远景,音乐中的序曲,重在引导,让学生用自由的思维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去。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中《窗》这一课时,设计情景导入:幻灯打出一幅白色画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谈谈从中看到了什么,自然而然导入新课。当学生的思维逐渐进入亢奋状态,接受信息的能力增强时,课堂教学内容应且面展开,教学密度较大。当教学密度的高峰过后,要给学生适当的“留白”,让学生有思考回味的余地,有深化和升华的空间。如教苏教版九年级(上)中《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在了解课文的内容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答记者问。让学生模仿记者对作者做采访。同时我给予指导,点拨学生在文章的主旨、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做准备和采访,使学生深化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领悟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学会了文章的写作技法。新课程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节课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融口语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同时深入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应有不同的留白方式。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因课堂内容的不同而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我们要积极钻研教材教法,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心理特点,根据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的变化,恰到好处地进行艺术的“留白”,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自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时间的增长,由最初的对工作的单纯的热情到现在理智地思考对待,在感慨学生文化素质、行为品德逐届降低之余,我常常思考:如何才算完成了职高的语文教任务?经过几年的思考、总结,我认为若想教好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不应单单只为完成预定的授课进度计划而开展教学工作,还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一、将对学生的人品素质教育贯穿
语文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高中生的语文素质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成长道路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眼中有本,心中无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以本为本”。而今天的教育教学必须真正以学生为本,
摘 要: 文言散文是高中语文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难点所在。本文从文言散文本身的艺术特点出发进行了一些试探性的挖掘,着力寻找一些可以提升教学和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高中文言散文教学探寻一条新路。  关键词: 文言散文教学 课堂教学 挖掘内涵意蕴    高中教材文言散文选编的篇目都是名家名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学海洋中熠熠闪亮的珍珠。这
摘 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紧紧围绕新课标中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作者在实践中采用了“四步走”自主合作学习阅读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四步走”自主合作学习模式 教学效果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
纵观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底语文应该怎样教?什么样的课堂才真正地具有“语文味”?我学习着、思考着、探索着,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有幸读到了张庆老师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和吉春亚老师的《“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两篇文章,才有醍醐灌顶之感,一下子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找到了答案:语文课就要删繁就简,语文课就要上得简简单单。少些形式,多点实在,清清爽爽,
摘 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首先要提供机会,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其次要搞好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切磋学问,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效的教学能够唤起学生沉睡的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