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漏补缺:查漏补缺之函数与导数

来源 :数学金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q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函数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基本函数为背景的综合题和应用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新趋势. 导数作为研究函数的工具,在高考的地位也不可小视. 因此,本文对函数与导数的知识作一梳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函数的基本概念
  (1)了解函数的三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
  注意:(1)函数的值域和最值是函数考查中的重点. 常见的求函数值域和最值的方法有换元法、配方法、分离常数法、单调函数法、均值不等式法、几何法等.
  (2)分段函数是指自变量在不同的范围内,其对应法则也不同的函数. 常常考查求函数值、求函数解析式、求反函数、求函数最值.
  2. 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掌握奇、偶函数的性质.
  (3)了解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常见函数图象的基本作法,掌握函数图象的平移、对称、翻折和伸缩变换.
  注意:(1)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常常有图象法、定义法、复合函数法、导数法,但如果是在解答题中证明或判断函数单调性时,则只能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看定义域关于原点是否对称.
  (3)若函数f(x)是奇函数并且在x=0处有定义,则f(0)=0,这条性质切记.
  (4)识记以下重要结论:①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反;②若函数在其定义域上存在反函数,则原函数和反函数在各自的定义域内具有相同的单调性;③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对称?圳f(a x)=f(a-x)?圳f(2a-x)= f(x);④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a,b)对称?圳f(a x) f(a-x)=2b?圳f(2a-x) f(x)=2b.
  3. 几种常见的函数
  (1)掌握二次函数、三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掌握幂的运算,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指数函数图象通过的特殊点.
  (3)掌握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函数图象通过的特殊点.
  (4)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联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仅限新课程地区).?摇
  (5)能够熟练处理常见抽象函数的定义域、解析式、函数值和单调性等.
  注意:(1)处理函数的有关问题,一定要形成“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典型的超越函数,且互为反函数. 在实际试题中,往往是与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有关的复合函数,要注意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判断规律,即“同增异减”.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是考查的重点,要能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来寻求充要条件,常常是抓端点值、对称轴和判别式.
  (4)抽象函数的常见处理方法有特殊模型法、函数性质法、特殊化方法、联想类比转化法等. 记住以下常见抽象函数模型所对应的具体函数,这对我们解题有帮助.
  ①f(x1 x2)=f(x1) f(x2)?坩f(x)=kx(k≠0).
  ②f(x1 x2)=f(x1)·f(x2)?坩f(x)=ax(a>0,a≠1).
  ③f(x1·x2)=f(x1) f(x2)?坩f(x)=logax(a>0,a≠1).
  4. 导数的运算
  (1)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2)能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能求简单的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y=f(ax b)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注意:(1)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切线斜率是高考的热点,那么如何求呢?先求出曲线y=f(x)在点P(x0, f(x0))处的切线斜率k=f ′(x0),再由点斜式得到切线方程y-f(x0)=f ′(x0)(x-x0),请注意在某点处的切线与过某点处的切线的求法有区别.
  (2)求复合函数的导数请注意:要能正确拆分复合函数,即要明确该复合函数由哪些基本函数复合而成,适当选取中间变量;分步计算中的每一步都要明确是对哪个变量求导;求导时,应由外及里,逐层求导.
  (3)导数的运算、函数与导数的应用交汇,以考查导数的应用(单调性、极值、最值、方程根的情况)为主,同时考查导数的计算.
  5. 导数的应用
  (1)了解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能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2)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会求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
  (3)会利用导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注意:(1)函数y=f(x)在区间(a,b)内可导,则“f ′(x)>0”是“f(x)在区间上单调递增”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因为完全有可能出现f ′(x)=0的情况,如f(x)=x3, f ′(x)=3x2≥0(函数递减的情况类似).
  (2)求函数极值时,不能单凭f ′(x)=0就判断函数有极值,一定要检验f ′(x)在方程f ′(x)=0的根左、右的值的符号,若左正右负,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若左负右正,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若左右同号,那么f(x)在这个根处无极值.
  (3)导数经常与函数的单调性、不等式、方程根的分布、解析几何中的切线问题结合.
其他文献
“借你作业给我看一下!”听过这句话的同学应该大有人在。这句话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烦恼:借,还是不借?都是问题,左右思量,难以抉择。南宁市大沙田小学六(1)班的同学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友谊,我愿意借  李依蔓:我认为借作业给同学比较好。先让同学不要挨批评,过后再抽空为他讲解那些不会的题。这样既解决了同学的燃眉之急,又能真的帮助到同学,多好呀!  李兴铭:借吧。这样我就是他
研究高考试题是为了更好地备考,挖掘高考试题解法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联系解法背景,揭示一类问题的求解规律,有利于提高我们解综合问题的能力,对我们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彰显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江苏卷从2008年到2014年对用导数来处理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问题是必考的内容之一,且有一定的难度,在第19题或20题的位置出现. 试题考查丰富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常用于解决函数
摘 要: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混合式教学的广泛应用,但因教学模式涉及知识面宽和管理环节多而复杂,导致其面临着教学过程监管和跟踪难度大、学分认定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难的挑战。文章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构建了“一个平台、三个阶段、五个环节、四个交互”的“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型,并采用定量、定性和对比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了研究评估。  关键词:
[摘 要] 问题意识作为核心关键词之一,应当牢牢地根植在教师的心中. 教师在备课之时,应当努力去实践和研究,通过有效的提问,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体验. 本文通过一节数学课的演绎,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提升学生思维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 问题;导向;思维  笔者在研训期间,有幸聆听了一节精彩而充满灵动的数学公开研讨课. 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究发现,并在开放的课堂上展现其思维过程
求解不等式与函数、导数、数列、解析几何的综合题,深化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不等式综合问题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高考的压轴题里屡屡出现. 解题时要结合不等式的性质、特征进行合理变换、严格推理.
[摘 要] 认知逻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认知顺序与规律,反映着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 基于数学教材但超越数学教材,让数学知识的生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本文以初中数学中的“勾股定理”为例,阐述基于学生认知逻辑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认知逻辑;勾股定理  初中数学教学至少有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知识主线,即根据数学知识的展开顺序实施教学,这是最常见的教学主线
函数是整个高中数学的重点,函数思想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稳中求变,向着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对于函数的概念及表示多以下面的形式出现:通过具体问题(几何问题、实际应用问题)找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再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进而研究函数的性质,寻求问题的结果.  重点难点  本部分内容由映射及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组
三角函数不仅具有比较完备的函数性质,而且具有系统丰富的三角公式,独特的周期性和对称性等性质. 这些特点使得三角函数常与解三角形、平面向量、导数、数列、不等式等内容交汇. 下面介绍跨越章节的三角函数综合题,旨在帮助同学们提高解决三角函数综合题的能力.
[摘 要] 本文以浙教版“§2.3.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为例,开展案例分析. 研究发现,营造学生互助合作式生本课堂,在小展示中,教师应倡导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特征的小组互助合作式学习,提高知识教学的深刻性;在大展示中,应由浅入深,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新知,提升新知探究的正确性等.  [关键词] 生本课堂;互助合作;实效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平面几何中“辅助线的添加”进行探讨,提出“从定义模型中发现辅助线身影,在操作实验中确定辅助线思路,从美学角度寻找辅助线踪影,从平衡理论中寻找辅助线印迹,从大小格局中探寻辅助线踪迹”五种策略.  [关键词] 辅助线;策略;实验;格局  在平面几何教学中,辅助线的添加往往是学生几何学习的“拦路虎”,对优等生来说,也常心有余悸,对中等生来说,更是噩梦一场. 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