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之凛然,文学之必然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建军是当代文学批评家中少有的“另类”,其敢于说真话,观点十分地有见地,不附和或人云亦云的姿态令人钦敬。他评中国文学也好,论外国文学也罢,远到古代,近至当代,都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说文学少不了要说作家和批评家,作家和批评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其实这种态度已蕴蓄在其作品中了。作家和批评家相互辉映,彼此烛照,二者俨如一个共同体,密不可分。“说真话的批评,可以给作者提供一面自我认知的镜像;优秀的作品,则能点燃批评家的创造激情,激活他们的思想,给他们带来阅读的快乐和言说的冲动。”这就是作者在《文学的态度》(作家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向我们呈现关于文学的态度的一个总的概括。
  具体点说——
  先看他对司马迁的看法。“在司马迁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具有现代性质的人文精神,一种健全的人格现象——他挺身冒险,仗义执言,敢对权力说真话,甚至敢于批判那些握有绝对权力的最高统治者,同时,又宅心仁厚,同情百姓,具有尊重生命、反对暴力的人道主义情怀。”并且说,“他从来没有跪着仰视那些滑贼淫威、冷酷无情的最高统治者,也没有卑躬屈膝地替他们唱赞歌。”这点,《史记》尤为可证。
  继承司马迁衣钵的,鲁迅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位。关于鲁迅,毋庸赘言。
  说巴金呢,指出:《随想录》是“写给所有中国人的文化遗书”。“《随想录》是朴素的,但却并不苍白;它是温厚的,但却内蕴着庄严的愤怒。它是一杯上等的淡茶,细细品味,便觉得余香满口。”“巴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没有把文学仅仅当作文学,而是自觉地通过文学追求伟大的文化理想,通过文学表达对人类的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说路遥。“路遥无疑属于契诃夫所赞许的那种有才华的优秀的作家。”“我相信,我们的后代将从路遥的作品中,体验到我们曾经体验过的忧伤和痛苦、激情和希望。他们会用欣赏的语气说:这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他的作品是真正有才华的作品;因为,他能用最朴素的形式,表达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
  说蒋子龙。“我上高中的时候就读蒋先生的作品。他的通脱、明快、朴实的叙事风格,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年轻读者的文学趣味;他的作品所包含的充满激情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以及人物的不愿循规蹈矩的个性和敢于挑战的姿态,也极大地影响了一个文学青年的内心生活。”对于蒋先生的为人,他更是钦佩:“这种任人评说的宽容和平静,体现着一种良好的教养和风度。”并指出,《农民帝国》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是“新国民性批判的经典之作”,俨如“灌木丛中一棵颀伟的银杏树一一它风神秀雅,气度非凡,值得人们驻足观赏,行注目礼。”
  而对于有些作家,而且是出名的作家,包括像莫言这样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坛大腕,他也敢于针对作品亮出自己的观点。他在《当代文学:基本评价与五个面影》中连连诘问:“平心静气地讲,《檀香刑》与《狼图腾》不正是‘热衷于暴力和残忍’的作品吗?《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不正是‘欣赏荒诞、颠倒价值以讴歌基本冲动而不是高级冲动’的作品吗?《废都》和《秦腔》不正是‘流于淫秽’、‘沉溺于性反常’的作品吗?……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称之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因为我们缺乏成熟的鉴赏力,还是因为我们缺乏说真话的勇气?”在《怎可如此颂秦皇》(针对孙皓晖《大秦帝国》的批判)中,更是上升到斥问:“令人困惑的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作家,为什么要想加入秦始皇的‘摇尾系统’呢?为什么要为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暴君卖这份力气呢?”并且在另一篇文字中他这样写道:“许多的作家倾向于选择安全的方式来写作,要么满足于玩弄技巧和形式,要么沉溺于随意而虚假的编造,要么陶醉于对无聊的个人经验的叙说,凡此种种,无不表现出与他人经验的非相关性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非介入性。”针对此,他呼吁:“中国当代作家如果想要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写作姿态,就必须直面问题和苦难,就必须承受内心的煎熬和严峻的考验,就像韦君宜写《思痛录》那样,就像陈忠实写《白鹿原》那样……”
  有如此般的认识,他对作家无疑寄予了厚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总是要把眼光和兴趣,集中在那些重要的问题上,要关注人们心灵上那一道道深深的裂痕。”“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即便在绝望的时刻,也能创造出光明,以温暖人心,驱除黑暗,鼓励寂寞甚至绝望的人们。”总之,不能“玩文学”,不能没有严肃而庄重的态度,否则写出的作品不能叫成熟,更不能叫成功。而对于认真严谨辛苦到近似“愚人”般的写作,他是发自内心的敬畏与尊重,并且坦言:“我喜欢‘愚人’所写的朴实而言之有物的寻常之作。我不喜欢‘聪明人’所写的华丽而空洞无物的‘巅峰之作’。”
  对于批评家,他更是希望他们能够“求真”而不是“为善”,说“‘求真’的文化通常指向事,‘为善’的文化通常指向人;指向事则论迹不论心,指向人则舍事而诛意;‘求真’的‘批评型文化’具有鼓励思考、保障自由的积极倾向,而‘为善’的‘人情型文化’则具有束缚思想、限制自由的消极倾向。”进而指出,“无论多么艰难,无论可能遭遇多少误解和伤害,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批评家,都应该克服自己内心的虚弱和恐惧,都应该坦率而勇敢地说真话。”
  无论是作家的写作,还是批评家的批评,都是文学的“左膀右臂”,都牵涉到一个文学态度的问题。而对于文学,他说:“文學不是向人类的弱点妥协的投降书,不是把庸俗当做荣耀的无聊游戏,恰恰相反,文学表现的是人类战胜自己弱点的光荣记录,是人类为摆脱庸俗奴役所进行的卓绝的努力。”进而写道:“倘若我们爱自己,那就应该爱文学;倘若我们尊重自己,那就应该尊重文学;倘若我们将文学说得一钱不值,那么,事实上,我们是在让自己蒙羞受辱。”
  这算不算文学的使命呢?当然算。
  在《文贵好,不贵多》中,他说:“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精神性的,而不是物质性的;是艰难的创造,而不是轻松的游戏。……它向上探寻人类精神可能抵达的高度,向内探察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度。”
  在《重新理解现实主义》中,他说:“从根本上讲,现实主义主要是指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价值立场,一种情感态度,一种与现实生活发生关联的方式。它是一种与冷漠的个人主义、放纵的享乐主义、庸俗的拜金主义及任性的主观主义格格不入的文学样态。”并且强调:“现实主义没有死。现实主义也不会死。……只有当现实主义的鲜花遍地盛开的时候,文学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
  而对于理想主义,他是这样界定的:“文学在苦难中寻求希望、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高尚事业,天然地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理想主义意味着热情和力量,意味着信念和执著。”并指出,“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大都具有温柔的同情心和深刻的悲剧意识。”
  然而,“一个优秀的作家,既是一个敢于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者,也必然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理想主义者。”
  对于索尔仁尼琴的“向恶而写,向善而趋”的写作姿态,他自然表示赞赏;而对于村上春树的“永远站在鸡蛋一边”的文学立场,他更是发自内心的鼓掌。并且一再强调:“只有那些在写作中态度真诚、善良、勇敢和正直的作家,才能获得人们由衷而持久的尊敬。”
  态度之凛然,文学之必然,这就是这部书所呈现给我们的。
其他文献
清瘦的郑竹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巨匠,他笔下的竹、兰、石等自然天成,妙趣横生,尤以削尽冗繁、清瘦飘逸的“细竹”为人们喜爱,对后世影响深远。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出身于書香门第,少年时学诗词于乡贤陆震,24岁中秀才后开始鬻字卖画,40岁中举人,50岁才开始了12年的县令生涯。这位怀着“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七品芝麻官,所采取的一系列利民
期刊
行走在阴冷的时光里  天幕垂下来了,枯叶  抒写一个季节的没落  原野在萧杀的怀抱里  裸露着单薄的土地  僵硬地沉睡,没有晚霞的傍晚  河水的波纹毫无生机地静止着  被挤压在苍穹之下  难以舒展经脉  谁在讲一个遥远的故事  犹在眼前的距离  却穿梭在时光隧道的黝黯里  逾越不了的一段行程,修剪  在低迷处回旋的梦魇  一个影子在深冬里蛰伏  惶然了的虎口无牙,音符无色  爱情无爱,亲情无亲  
期刊
面对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现状和困境,毕业于郑州大学,有着数十年丰富创作经验,对中西各种批评理念都比较熟稔,在南阳作家群中显得特立突出,并且有着自己独特追求的的著名作家行者,确实经历了创作的艰难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话别廷芳》的成书过程。从《乱世枭雄——别廷芳传奇》(合著)到《对话别廷芳》(独著),艺术追求和批评理论融合,表现出了行者在当代历史小说领域新探索、新追求的自觉意识。  行者对南阳盆地民
期刊
麻雀:短翎瘦影亦横空  一  麻雀是属于乡村的,它们是乡村的精灵和歌者。乡村没有麻雀,乡村是孤独的。树上没有麻雀,树是孤独的。天空没有麻雀,天空也是孤独的。是的,没有麻雀的世界,是多么的孤独。  孤独,是一个可怕的词语。它让人想起失眠的暗夜,茫茫沙漠独行的人,大海里漂泊的孤舟。  我一直认为,一个村庄,是由人、麻雀、树、炊烟组成的。人是一个村庄的主宰,没有人就没有村庄;麻雀是村庄的歌手,没有麻雀的
期刊
1  微信时代,微信就成了一个人的背叛。  没有人出卖你的行程,微信就出卖了你。  这几年,笑尘九子在哪里,他的微信就告诉我他所在的城市或乡村。  笑尘九子的微信里,有很多是古体诗词。不但告诉了他的行踪,还告诉了他的情怀。  笑尘九子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深厚的怀古之情思。  在这些情思里,你会看出,笑尘九子的内心世界里深埋了三个人,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车过西安,笑尘九子吟哦:“
期刊
拿到曽臻托人送至的长篇小说《苍野无语》,心里不由猛地一怔。记得多年之前,曾经多次阅读、编发过她的中短篇和散文作品,并为其语言的精炼老到,叙事状物之精细入微,人物塑造之真实可信而由衷叹服。之后沉寂了一段时间,以为辍笔不写了,哪知突然之间,竟捧出一部状如砖块一样的“重磅炸弹”——长篇小说。不得不让人另眼相看。  然而,待我细细读完这部费时六年才写就的洋洋50万言的长篇巨制,随后合上小说,默然品味,所产
期刊
壁虎  窗帘右侧有轻微响动。窗是关了的,无风。  帘布又微微动了一下。这回我可以准确判断声息来自某一个具体的点。设若我迅速伸出手,是否会触摸到帘后某一类隐藏的事物呢?它的皮肤会是什么感觉?柔软潮湿,还是坚硬干燥?或许是一场正在进行时的追猎捕杀?我没掀开帘子,也不敢去触摸。我常常因自己的无知而对不了解的事物心存疑虑,回避到一定距离之外。  我见过它的。一只小壁虎,与我同处一室有些时日了。孩童时听村里
期刊
暮晚  蒲公英在空中飞舞的暮晚  我们两个坐在蓬勃的大树下  谈论着远方的灯火,两个  离家很久的人谈着谈着就沉默了  沉默又有什么用,心头的尘土  被风吹起又悄悄落下  我们不是两棵挨得很近的树  不是两块石头,不是两股炊烟  我们在异乡的暮晚,是两小节  开出了轨道的小火车。仿佛  有一瞬间,我们听见了  自己的乳名在叫,寂静融化了一切  只有时间嘀嗒,像星星炸裂在旷野  童年  我喜欢羊群舌
期刊
收到徐道胜寄来的散文集《一个人的风景》,我很高兴。对徐道胜而言,这是一份迟来的收获。多年来,我一直在催道胜出版作品集,但他总是腼腆地笑笑,用南阳那句有点色彩的口头禅发出感叹。在阅读这本散文集时我找到了答案,一开始不出是因为个人经济原因,后来不出是因为他看破了出书的神圣,其实就像农民种庄稼是“自产自销”,这确实有伤文学的尊严。  我关注徐道胜的创作,不仅仅只是因为我俩都有相似的命运,更多的还是因为徐
期刊
渠江黑茶的前世今生  一  作为资氺的一条主要支流,两千三百年前的渠江流水,一定是直接见证过安化黑茶从农家土屋到皇室宫廷的全过程的。  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掘,众多的帛书、帛画、竹简、服装、漆器、乐器等汉代珍贵文物的出土固然令人惊喜和惊叹,那个已然沉睡了两千一百多年的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妻子出土如新的惊世奇迹更加震撼全球。而紧随这种奇观出现在考古学家眼前的,却还有两个最不起眼也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