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学习到的计算种类有:整数三位数以上的加、减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小数的加、减法,还有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运算定律上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个学段的学生计算失误的地方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由于感知错误,也就是通常说的粗心,而看错数字,以及“笔下误”,也就是没有看错数字,可是写的时候却写错了。(2)对算理的不理解,导致记忆混乱,而出现的计算失误。(3)由于思维发展水平达不到同一时段同学的正常水平而出现的能力不够,导致计算的不会。下面针对这几种计算失误类型做具体的成因与教学对策分析。
一、感知错误的成因与教学对策
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年龄在9——1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儿童生长发迅速,每年可增加体重2~2.5千克,身高可增加4.0~7.5厘米,手指灵活度和腕部力量有提高,能较长时间进行书写活动,持续时间在20分钟左右。智力发育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平均在15分钟左右,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兴趣广泛,但缺乏耐心,无意识记忆明显,在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而忘记了练习的主要目的。农村的学生由于营养水平较低,家长关注不够,身体和智力发展较迟缓,所以持续书写活动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注意力集中时间还要少一些,大概在10分钟左右。在这种生长形态之下,学生计算出现感知型错误,是由于学生逻辑推理思维形成初期,思维活跃而又非常不稳定,感知粗糙而不深入造成的。学生的错误表现是看题喜欢一目十行,嘴巴还没读完上段文字,眼睛已经看到下一段了。计算时,脑子里已经完成了计算的过程,可是手上的速度却没跟上,直接写下一个数字了。或者是明明上一步骤计算还没做完成,脑子里却以为已经完成了,对它直接跳过。这种类型的计算错误是生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性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意识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计算中的感知型错误会逐渐减少。但如果没有及时引导,放任学生粗糙的感知能力自然发展,学生很难形成细心观察、细致深入思考的行为习惯,对他们将来长远的发展不利。面对这一学段学生的感知型计算失误,教学的重点应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标,不要呵责学生的过失,教师要做的是提醒学生注意细节。计算的过程中,百分之八十以的学生往往缺乏耐心,看题是一眼带过,做后更别提逐题检验了,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检查步骤、方法、习惯的渗透,做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课程都有这样的一个检验过程。课堂作业教师巡视时,多提问学生:“你怎么证明你的计算是正确的?”,督促学生进行验算,在教师每节课的熏陶下,让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以减少粗心带来的计算失误。课后作业布置也要合理,多样化,避免过多重复的机械训练,一次作业完成的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度,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可以再适当减少些作业量,不要超过学生能承受的时间,可以减少学生因为精力不够,注意力分散而出现的计算失误,也可以避免学生形成害怕做作业的惰性思维。
二、算理不理解导致计算失误的教学对策
第二学段学生年级学生算理不清表现的错误有:多位数加减法进退位的不理解、特别是零的退位;多位数乘多位数竖式的不理解;除法竖式商与被除数数位不懂对齐;简单的分数加减中不懂分母不用相加;运算定律的不理解,特别是乘法分配律。这些错误的成因除去少数学生是智力原因外,更大的原因是教师课堂的有效性太低。比如传统的课堂,教师一本教科书、一节粉笔就上完一节课,学生要靠自己的想像去完成教科书中情境的理解,这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想像能力都是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是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关键。教师应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精心打造,多使用挂图、卡片、多媒体、实践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了解抽象的计算过程。在初期的数位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数位只能放一个数字,这样有利于后面加减乘除竖式中各个数位对齐的理解。不要使用太多数学性的干涩的语言,多使用形象比喻,比如“数位”一词的解释:“可以把每一个数位都看成是我们小学生做的小椅子,一个小椅子只能坐一位同学,如果一个小椅子坐了两位同学,小椅子可是要哭了,甚至是要散架啦,那多惨呀?!所以呀,一个数位上只能写一个数字,绝不能写多,这是‘数学国王’规定的法则,大家一定要遵守噢!”还有乘法分配律中,两个因数中相同的因数,可以把它比喻成“苹果”,95×6+5×6就可以说成是“95个苹果加上5个苹果,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这样所有的乘法分配律计算就让学生充称为“苹果”问题的计算,帮助学生形成有益的思维定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具体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计算,例如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507—348(三年级上册P24例2)的教学:在黑板上画出被减数与减数的“小椅子”,被减数百位放上5张一百个小方格的正方形纸片,十位上什么也不放,个位放7个独立的小方格,如上把减数各个数位也放上相应的小方格。这样具体的减法,相信学生可以很容易看明白,并且理解。总之,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动态的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地观察学生解题的全过程,发现学生思维的轨迹,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徘徊不前时及时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面对作业中学生的错题,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通过努力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共享资源。
三、智力原因导致的计算失误与教学对策
我校的学生来源大部分是周边农村的学生,部分学生没有经过幼儿园生活,课后能得到家长辅导的人数也很少,所以学生的平均智力水平相比来自城镇和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要低些。我个人认为整个小学与其说是为了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习惯学校环境,以及增进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处能力。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和喜好是这个时期特别要在意的,如果从小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那么学习的动力会变得很弱。所以,面过这种情况,计算教学中练习要求不能过高,不要出现“比一比谁算得最快”这样要求速度的计算练习,而应该做一些规定时间内看谁做得最准确的练习,在这些练习里难度的安排要求是:做得快的学生,可以有时间做检验,做得慢的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
一、感知错误的成因与教学对策
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年龄在9——1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儿童生长发迅速,每年可增加体重2~2.5千克,身高可增加4.0~7.5厘米,手指灵活度和腕部力量有提高,能较长时间进行书写活动,持续时间在20分钟左右。智力发育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平均在15分钟左右,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兴趣广泛,但缺乏耐心,无意识记忆明显,在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而忘记了练习的主要目的。农村的学生由于营养水平较低,家长关注不够,身体和智力发展较迟缓,所以持续书写活动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注意力集中时间还要少一些,大概在10分钟左右。在这种生长形态之下,学生计算出现感知型错误,是由于学生逻辑推理思维形成初期,思维活跃而又非常不稳定,感知粗糙而不深入造成的。学生的错误表现是看题喜欢一目十行,嘴巴还没读完上段文字,眼睛已经看到下一段了。计算时,脑子里已经完成了计算的过程,可是手上的速度却没跟上,直接写下一个数字了。或者是明明上一步骤计算还没做完成,脑子里却以为已经完成了,对它直接跳过。这种类型的计算错误是生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性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意识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计算中的感知型错误会逐渐减少。但如果没有及时引导,放任学生粗糙的感知能力自然发展,学生很难形成细心观察、细致深入思考的行为习惯,对他们将来长远的发展不利。面对这一学段学生的感知型计算失误,教学的重点应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标,不要呵责学生的过失,教师要做的是提醒学生注意细节。计算的过程中,百分之八十以的学生往往缺乏耐心,看题是一眼带过,做后更别提逐题检验了,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检查步骤、方法、习惯的渗透,做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课程都有这样的一个检验过程。课堂作业教师巡视时,多提问学生:“你怎么证明你的计算是正确的?”,督促学生进行验算,在教师每节课的熏陶下,让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以减少粗心带来的计算失误。课后作业布置也要合理,多样化,避免过多重复的机械训练,一次作业完成的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度,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可以再适当减少些作业量,不要超过学生能承受的时间,可以减少学生因为精力不够,注意力分散而出现的计算失误,也可以避免学生形成害怕做作业的惰性思维。
二、算理不理解导致计算失误的教学对策
第二学段学生年级学生算理不清表现的错误有:多位数加减法进退位的不理解、特别是零的退位;多位数乘多位数竖式的不理解;除法竖式商与被除数数位不懂对齐;简单的分数加减中不懂分母不用相加;运算定律的不理解,特别是乘法分配律。这些错误的成因除去少数学生是智力原因外,更大的原因是教师课堂的有效性太低。比如传统的课堂,教师一本教科书、一节粉笔就上完一节课,学生要靠自己的想像去完成教科书中情境的理解,这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想像能力都是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是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关键。教师应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精心打造,多使用挂图、卡片、多媒体、实践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了解抽象的计算过程。在初期的数位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数位只能放一个数字,这样有利于后面加减乘除竖式中各个数位对齐的理解。不要使用太多数学性的干涩的语言,多使用形象比喻,比如“数位”一词的解释:“可以把每一个数位都看成是我们小学生做的小椅子,一个小椅子只能坐一位同学,如果一个小椅子坐了两位同学,小椅子可是要哭了,甚至是要散架啦,那多惨呀?!所以呀,一个数位上只能写一个数字,绝不能写多,这是‘数学国王’规定的法则,大家一定要遵守噢!”还有乘法分配律中,两个因数中相同的因数,可以把它比喻成“苹果”,95×6+5×6就可以说成是“95个苹果加上5个苹果,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这样所有的乘法分配律计算就让学生充称为“苹果”问题的计算,帮助学生形成有益的思维定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具体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计算,例如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507—348(三年级上册P24例2)的教学:在黑板上画出被减数与减数的“小椅子”,被减数百位放上5张一百个小方格的正方形纸片,十位上什么也不放,个位放7个独立的小方格,如上把减数各个数位也放上相应的小方格。这样具体的减法,相信学生可以很容易看明白,并且理解。总之,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动态的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地观察学生解题的全过程,发现学生思维的轨迹,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徘徊不前时及时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面对作业中学生的错题,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通过努力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共享资源。
三、智力原因导致的计算失误与教学对策
我校的学生来源大部分是周边农村的学生,部分学生没有经过幼儿园生活,课后能得到家长辅导的人数也很少,所以学生的平均智力水平相比来自城镇和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要低些。我个人认为整个小学与其说是为了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习惯学校环境,以及增进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处能力。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和喜好是这个时期特别要在意的,如果从小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那么学习的动力会变得很弱。所以,面过这种情况,计算教学中练习要求不能过高,不要出现“比一比谁算得最快”这样要求速度的计算练习,而应该做一些规定时间内看谁做得最准确的练习,在这些练习里难度的安排要求是:做得快的学生,可以有时间做检验,做得慢的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