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高校基金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在资金投资运作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介绍了高校基金会投资渠道和所取得的收益规模,站在高校基金会投资所面临的风险的角度,提出加强高校基金会投资运作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基金会;投资运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01
高校基金会在我国虽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从94年第一家高校基金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截止到2014年底,共成立了431家,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为19%。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高校基金会投资规模小、投资方式单一、投资收益率低等问题,限制了基金会的发展。
一、高校基金会投资现状分析
1.高校基金会的数量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2月,国内已注册的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数量为431家。但在投资方面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高校基金会进行投资运作的数量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总的来说,高校基金会进行投资的比例较低。大部分的高校基金会没有意识到通过投资进行保值增值的重要性。
2.高校基金會的投资渠道
尽管我国已有高校借鉴国外投资经验,大胆尝试对债券和股票进行投资,但受安全性第一的原则和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基金会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通常可分为两类: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对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通过企业的股利分配形成投资收益。可供基金会选择的企业分为两种:现代服务类企业和通过学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的高科技企业;间接投资是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投资,是基金会进行投资的首要选择。主要的金融工具跟据其安全性进行排序,依次为银行存款、债券、证券和股票等,其中最主要的金融工具便是银行存款。
3.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收益规模
根据对已披露年度工作报告的431家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统计分析,截至2014年年底,其净资产规模合计高达256亿元人民币。但我国高校基金会进行投资运作的比例不高,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在2014年,只有22%的基金会开展了投资活动,投资收益金额为9亿元。其中高校基金会投资收益最高的为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2014年的收益高达2.9亿元。高校基金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部分规模较大的基金会中,具体见表。
高校基金会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捐赠收入、投资收入、政府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但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基金会收入结构过分依赖捐赠收入,而忽视投资收益。很多基金会的投资收入基本为零,相对于竞争激烈的捐赠收入来说,投资收入应是潜在增长点。
二、高校基金会投资中面临的风险
高校基金会在投资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根据风险是否可以分散,可以分成两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1.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所有的投资者共同承担的无法避免的风险。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存在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可分为三种:一是国家政治和政策变动所引起的风险。二是利率风险。由于利率的变动,引起资本市场变动的风险,也就波及到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活动。三是经济周期风险。一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发展、繁荣、衰退、低谷、复苏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经济处于不同的阶段会对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有不同的影响。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要比处于衰退阶段时,基金会的投资活动面临的风险小。
2.非系统性风险。这里所指的非系统风险主要有两种,针对不同投资方式会面临不同的风险。一是投资股票所面临的风险。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的变化通过股价的形式会导致基金会的投资活动的风险的波动。二是管理风险。是指如果高校基金会委托投资团队进行投资,投资团队由于能力有限而可能投资失败,或由于委托代理和道德风险,投资团队可能违规操作,这就给高校基金会的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高校基金会投资管理建议
1.优化投资策略
首先,高校基金会应根据投资市场环境,依靠高校自身的人才优势,在保证安全、流动和效益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机制。在保证收益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的降低风险。其次,高校教育基金会应根据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已有投资情况,制定灵活的投资策略,提高资金的投资运作能力。基金会应当结合公益性和效益性、稳定性和风险性以及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寻找合理投资组合,并优化资金运作。最后,基金会在进行投资时,应坚持审慎投资的理念,注意保持多样性,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一方面,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基金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必须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另一方面,如果投资发生亏损,基金会的正常运作将会收到影响,所以正如赫茨琳杰所说的,需要一定的规则对基金会加以监督,帮助其高效和负责任的完成使命。所以,高校教育基金会应建立和完善基金投资监督问责机制,同时,基金会可以考虑通过外部审计来规范基金会的行为,提高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基金会;投资运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01
高校基金会在我国虽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从94年第一家高校基金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截止到2014年底,共成立了431家,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为19%。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高校基金会投资规模小、投资方式单一、投资收益率低等问题,限制了基金会的发展。
一、高校基金会投资现状分析
1.高校基金会的数量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2月,国内已注册的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数量为431家。但在投资方面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高校基金会进行投资运作的数量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总的来说,高校基金会进行投资的比例较低。大部分的高校基金会没有意识到通过投资进行保值增值的重要性。
2.高校基金會的投资渠道
尽管我国已有高校借鉴国外投资经验,大胆尝试对债券和股票进行投资,但受安全性第一的原则和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基金会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通常可分为两类: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对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通过企业的股利分配形成投资收益。可供基金会选择的企业分为两种:现代服务类企业和通过学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的高科技企业;间接投资是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投资,是基金会进行投资的首要选择。主要的金融工具跟据其安全性进行排序,依次为银行存款、债券、证券和股票等,其中最主要的金融工具便是银行存款。
3.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收益规模
根据对已披露年度工作报告的431家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统计分析,截至2014年年底,其净资产规模合计高达256亿元人民币。但我国高校基金会进行投资运作的比例不高,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在2014年,只有22%的基金会开展了投资活动,投资收益金额为9亿元。其中高校基金会投资收益最高的为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2014年的收益高达2.9亿元。高校基金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部分规模较大的基金会中,具体见表。
高校基金会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捐赠收入、投资收入、政府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但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基金会收入结构过分依赖捐赠收入,而忽视投资收益。很多基金会的投资收入基本为零,相对于竞争激烈的捐赠收入来说,投资收入应是潜在增长点。
二、高校基金会投资中面临的风险
高校基金会在投资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根据风险是否可以分散,可以分成两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1.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所有的投资者共同承担的无法避免的风险。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存在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可分为三种:一是国家政治和政策变动所引起的风险。二是利率风险。由于利率的变动,引起资本市场变动的风险,也就波及到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活动。三是经济周期风险。一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发展、繁荣、衰退、低谷、复苏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经济处于不同的阶段会对高校基金会的投资有不同的影响。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要比处于衰退阶段时,基金会的投资活动面临的风险小。
2.非系统性风险。这里所指的非系统风险主要有两种,针对不同投资方式会面临不同的风险。一是投资股票所面临的风险。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的变化通过股价的形式会导致基金会的投资活动的风险的波动。二是管理风险。是指如果高校基金会委托投资团队进行投资,投资团队由于能力有限而可能投资失败,或由于委托代理和道德风险,投资团队可能违规操作,这就给高校基金会的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高校基金会投资管理建议
1.优化投资策略
首先,高校基金会应根据投资市场环境,依靠高校自身的人才优势,在保证安全、流动和效益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机制。在保证收益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的降低风险。其次,高校教育基金会应根据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已有投资情况,制定灵活的投资策略,提高资金的投资运作能力。基金会应当结合公益性和效益性、稳定性和风险性以及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寻找合理投资组合,并优化资金运作。最后,基金会在进行投资时,应坚持审慎投资的理念,注意保持多样性,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一方面,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基金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必须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另一方面,如果投资发生亏损,基金会的正常运作将会收到影响,所以正如赫茨琳杰所说的,需要一定的规则对基金会加以监督,帮助其高效和负责任的完成使命。所以,高校教育基金会应建立和完善基金投资监督问责机制,同时,基金会可以考虑通过外部审计来规范基金会的行为,提高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