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r人民之典世纪之典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lbup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人民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的期待中,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在近70载的编纂里程中顺利收官,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70年的编纂里程,绝对不是一夜之间的平地起高墙,法典化是大陆法系的标志,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和“法律宝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作为一次彻底的立法活动,它承载着法治建设史的步履艰辛,承载着中国人的法治期待和愿景,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也使执政党的政治决断力在此时得到充分彰显,这是里程碑意义的法治事件.
其他文献
"空间转向"的发生有其明显的现实社会背景和时代境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实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既有空间思想的再发挥和精进,从而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之说.其真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助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力;开辟了资本主义危机化解的思想视角;锻造了 "空间"武器并使其成为颉颃资本主义的新生力量.尽管如此,亦不能效颦新马克思主义将空间从特定社会形态中剥离出来,用"空间逻辑"置换"生产逻辑",最终一厢情愿地扛起"空间本体论"大旗.这样做势必消解而不是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有鉴于此,无论是考察"空间转向
十世班禅是一名将"爱国、爱党和爱教、爱民族"完美地统一起来的"最好的爱国者",他的爱国思想源于其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形成的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以"五个认同"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十世班禅爱国思想的精神内核.深刻认知十世班禅爱国思想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特别是涉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民族的文化共性、心灵共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在经略西北的过程中,逐步将海关税纳入协饷供应体系,并使之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清政府通过由户部四成洋税项下调拨和指定各海关由六成洋税项下协解的途径,来保证军费的供应.不仅如此,清政府还命各海关承担伊犁赔款,并多次以海关为担保,进行借款,以应对协饷不足的难题.晚清时期,清政府逐步将海关税纳入协饷来源体系,是清政府基于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嬗变而做出的调试.研究晚清时期清政府经略西北中的海关协济,以及晚清协饷供应体系的变迁,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晚清时期西北经略中军费问题的研究,还有利于深
中国是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中国发明丝绸又从陆路和海路传到世界各地,从而出现中国丝绸衣被天下的局面,丝绸被誉为中国之第五大发明.丝绸之路是指中国最早与西方之间
期刊
“气”是理解明代前后七子诗学思想的重要概念。在思想层面,相对明初程朱理学的以“理”压制“气”,明代中期以后则出现了“气”论哲学的复兴,并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前后七子的思想中。从士风层面来说,七子派的文学复古同时也是一场针对卑弱士风的崇尚气节的士风振奋运动。与士风相表里,前后七子也崇尚慷慨尚气的诗风。前后七子以“气”论诗,意义还在于反对宋人的以“意”为诗,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与宋诗重立意相反,七子在创作论上提倡自然气感。针对宋诗的辞意刻露之病,七子倡导一种浑然的气格。“凡象皆气”,七子对“气”的重视还表现在对“象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视农村党组织在农村变革中的引领作用,是中国民主革命能够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举措.梳理建党百年以来我国农村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百年历程中取得的历史经验,对于理清新时期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思路与任务,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工作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叶燮是清初著名的论诗家,其《原诗》中的诗法思想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他针对汪琬技法层面上的诗法观,要求在"文""质"的具体关系中论法,强调诗法的具体性;以时代与创作主体"才胆识力"之变,论证了诗法的不确定性,并进一步将诗法视为"虚名",肯定变化无常是诗歌创作独特性的表现.叶燮提出了作诗不为法则牢笼,应当尊重诗人创作自由,坚持诗歌创新的合法性,这一诗歌自由创新的思想及其论证方式的表达都表现出一定的原创性,对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建构的共产主义思想理论中,人的发展理论始终占据了一个核心的地位.这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此前的西方思想超越的标致,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应该不断丰富的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海西蒙古族丧葬礼仪是蒙古族丧葬文化的地域化现象,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以青海海西蒙古族丧葬文化为研究主线,对海西蒙古族丧葬礼俗、过渡礼仪、丧葬观念、丧葬文化建构和丧葬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梳理与思考。
一、福神庙与瞿昙寺的渊源关系   今乐都瞿昙镇除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外,还有一座明代洪武年间建立的古庙——福神庙。这座福神庙与瞿昙寺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明初在太祖朱元璋应三罗喇嘛之请求敕建瞿昙的过程中,除前来监理工程的御用太监孟继、陈亨、袁琦等和相当数量的工匠外,還有52名护卫旗军。为供养寺院,还迁来了不少移民从事农耕生产,现瞿昙镇河西佃户村就是当时的移民村。这些来自内地的汉族军户、民众以宗教信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