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重点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授《藤野先生》一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领悟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如对鲁迅先生深切的关爱、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无比感激)及其表述关爱和感激的语言运用上,而不应该放在弃医从文等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理由分析如下:
  
  一、课标旨意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实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具体到《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而言,语文材料除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关爱(11~28段)和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36~38段),从中折射出藤野先生的品质外,还反应了鲁迅先生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厌恶(1~4段)、弃医从文的原因(29~31段),以及藤野先生生活不拘小节(8~10段)等内容,也就是说本文有若干个知识点。根据现时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学时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作为重点,应该把学生学习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爱和作者对先生的感激作为教学重点,这就是这篇文章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倘若把鲁迅先生从东京到仙台以及弃医从文的原因等作为重点来处理,势必要从鲁迅先生从医的原因说起:中国之所以弱,是因为中国人的体弱,进而鲁迅先生悟出中国之所以弱,是因为中国人的心弱,精神麻木,治体不如治心。鲁迅先生从文后,拿笔作刀枪,同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并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种累牍分析,且不说学生能否理解,却容易给人造成鲁迅先生在自我标榜的错觉,以致造成文章的多中心、多重点,甚至是喧宾夺主,这与作者和编者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课后虽然列出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的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从作者的这种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等练习题,但只让学生了解一下即可,而不应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编者意图方面
  
  河北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录的内容有《藤野先生》、《再塑生命的人》、《师恩难忘》、《有月亮的晚上》。这几篇文章都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的。单元提示也可以证实这一问题:“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记述了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些事情,刻画了一个个真实可信的教师形象。这里有治学严谨的藤野,有充满爱心的莎莉文,还有默默奉献的山村教师……学习这个单元,能够感受到师生之间那真诚质朴的感情,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显然编者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同其他三篇编排在一起,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以及表现这些情感的组材特点和选材角度。因此把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确定为《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符合这一单元的专项训练目标。
  
  三、作者用意方面
  
  藤野先生作为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非但不因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大弱国的国民而歧视冷落他,反而对鲁迅先生关爱有加:从对批改所抄讲义的认真态度到纠正下臂的血管图的严谨治学精神;从对其能够摒弃迷信的肯定,到对诽谤鲁迅先生的学生会干事的诘责;从对弃医的惋惜到送相片的留恋……无不体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珍爱;无不体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浓烈感情;无不体现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严谨治学的学者风范,同时,从中也表达出了鲁迅先生对老师的敬仰和感激。正因如此,鲁迅先生回国多年后,对藤野先生时时处处的关爱仍然历历在目,对藤野先生的伟大形象和崇高品质仍然记忆犹新。课文第37自然段完全能说明这一点:“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为缅怀藤野先生的恩德,从本教材看,鲁迅先生做了两件事:①“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即使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成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后,也仍对藤野先生的教诲铭记在心,以激励自己的斗志。课文第38自然段也证实了这个问题:“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藤野先生是令鲁迅先生最缅怀最感激的一位老师,从鲁迅先生设定的这篇追忆性文章的题目就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写《滕野先生》这篇文章旨在表现、讴歌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文章里的几个事例具体地反射出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但作者并没有想标榜自己的意思。由此可知,文章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表现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上。
  
  四、文章写法方面
  
  文章第6~10自然段叙写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相识,重点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及生活不拘小节,彰显了藤野先生态度和蔼、平易近人的优秀品格;第11~23自然段叙写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相处,通过对四个典型而感人的事件的雕琢,具体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关爱、对工作认真、严谨治学、虚心好学等高贵品质;第24~28自然段的“匿名信”事件和第32~35自然段写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分别,无不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作者的正义之感和“老牛舐犊”之情,这些都属于对藤野先生的正面描写。而第36~38自然段鲁迅先生叙写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显示作者的感受、作者受到的影响、作者的实际行动,这些均属于对表现藤野先生精神品质的侧面描写。文章正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的写作手法,全面地表达出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这一教学重点。
  从以上四方面分析可知,将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也就理所当然了。
其他文献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实际上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学生的个体阅读。”“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数学已经突破了偏、难、怪的误区,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与灵活运用。灵活运用的基础是对定义、定理的熟练掌握。只有对基础知识了解透彻,清楚了各部分知识的联系,触类旁通,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易于启发多条思路,选择最佳方法,并且在一条思路遇到阻碍时能够及时转换到其他思路上去。因此,平时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按部就班    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
期刊
古诗词蕴涵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是传统文化的典范和精华。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古诗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审美情趣,是实现语文这门学科多功能性的良好途径。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入手:    一、准确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期刊
班主任工作需要热情,更需要讲究方法。要搞好班主任工作,就得多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工作方法,并且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管理经验:    一、理论联系实际,借鉴他人经验,实施目标管理    借阅学习一些优秀班主任的发言稿,并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付诸实践。除了学习同事的经验外,另一个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绝好途径就是从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中获取丰富的理论
期刊
教育科研是学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探求教育教学特色、解决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走“科研兴校,创建特色”道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应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科研的宗旨,把“求真务实,精细管理”作为教科研的实施原则,旨在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遇到
期刊
语文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语文课程资源,它打破了以往“一切源于教材”的教学束缚,要求教师善于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讲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曾为越国古都的诸暨,历史悠久,人文璀璨,其乡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如王冕、陈洪绶、杨维桢等均为一代鸿儒,诗、画冠绝当世,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诸暨市语文教学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  王冕自幼聪颖过人,闻名闾里,后师
期刊
网络被喻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信息网络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带来了互动与共享的激情华章。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媒体,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不可否认,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  青少年对于网络这一新事物更是快速接受并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觉得很放松,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很有成就感,能攻破一个个游戏难关;很开心,与人聊
期刊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或失去兴趣,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因为数学比较枯燥,不像有的学科那样图文并茂、直观生动。从学生年龄性格特征上看,他们自制力较差,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这样造成有些学生一上数学课就头疼,更谈不上兴趣可言了。从数学的应用范围来看,在生活中,数学实用性不强。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碰到的运算问题就可以了。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提出:熟透的果实和枯萎的树叶为什么总要落回地面?用鸡蛋打石头,挨打的是石头,为什么打破的是鸡蛋?这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都是学生熟悉的,在课堂上作为
期刊
现代教育理念荡涤着陈腐滞后的保守教育观,过去课堂上被视为“另类”的学生表象,在与时俱进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该赋予新的诠释。凡是语文课堂中学生展示个性、主动探究、勇于参与等有利于增长知识的行为,我们都应该视为学生有效学习的表现。    一、“接话茬”,学生张扬个性与学习亢奋的聚合体    镜头一:语文课堂上,老师检查学生背诵。一名女生站起来没背几句就卡壳了,老师刚刚提示半句,一名男生大声地接着背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