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与回应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xin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调查女性弱势群体对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观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女性弱势群体的现实诉求后发现,社会支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建构分层互补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关键词]社会支持;女性;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D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8-0058-02
  
  弱势群体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同的弱势群体构成可能有多种形式,如经济上的贫困、资源分配中的不利、关系网络的萎缩、社会地位的低下、承受风险能力减弱、权利实现受到制约、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等,其基本特征是生活的贫困性(钱再见,2003)。本次调查以低保家庭为基本标准,在上海市Z区妇联的帮助下,以来自全区低保家庭中的共5985个已婚妇女(退休年龄妇女除外)为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6份,回收率为96.5%,其中有效问卷356份。现对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女性弱势群体社会经济特征
  
  (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女性弱势群体以中年为主,平均年龄为44.2岁。30岁以下占4.1%,31-40岁占28.2,41-50岁占57%,51-55岁占9.8%。可以看出41-50岁的中年妇女占了半数以上。
  在文化程度方面,女性弱势群体以初中/技校为主,其比重占56.4%,高中文化的占33.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含文盲)有9.3%,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只有1.2%。这表明该群体绝大部分人都只有中等文化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少。
  
  (二)无业人员多,职业多为低收入领域
  在就业状况方面,没有工作或找不到工作是这些女性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调查发现,下岗人员占21.8%,失业人员占34.8%,协保人员占24.8%,只有9.7%的人目前是有工作的,另外有8.9%的人一直都没有工作。
  这些妇女失业以前的职业大多是工人,占64.2%。商业、服务人员占12.7%,从事或曾经从事过管理工作、专业技术性工作的人不足5%,表明女性弱势群体职业主要集中在低收入领域。
  
  (三)经济贫困,生活质量低
  经济上的贫困是弱势群体的本质属性,收入低是女性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生活问题。本次调查中,家庭月总收入在700元以下的有7.8%,700-1000元的有23.7%,1000-1500元的有35.1%,三项合计有65.6%的人整个家庭的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
  在有收入的妇女中,个人月收入都很低,6.1%的人月收入不足500元,37.5%的人月收入为500-700元,收入700-1000元的有10.7%,另外有20.3%的人没有固定收入。
  
  二、女性弱势群体视野中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通常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正式社会网络包括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市场;非正式的社会网络中包括了5种关系:血缘关系(自己及配偶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亲缘关系(自己及配偶的亲戚)、业缘关系(同事及同学)、地缘关系(邻里)和私人关系(朋友)。内容上看,社会支持主要包括物质帮助、行为支持、指导、亲密的互动、反馈、正面的社会互动等6种形式(Barrera,1983)。钱再见(2006)认为社会支持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助(主要是金钱、物资等方面),也包括无形的社会支持(如提供就业信息、制度化建设、社会政策等),还包括精神支持、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等。前两者属于工具性支持,而后者属于情感性支持。
  据此,本次调查对社会支持评价的测量,选择的是主观满意度指标,要求女性弱势群体对其获得的正式和非正式支持分别进行打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赋值依次为5、4、3、2、1。最后对各项取均值,得到女性弱势群体对社会支持满意度的评分。
  
  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到:
  第一,女性弱势群体对社会支持的总体评价不高,介于“不太满意”与“一般”之间,从调查数据的绝对值来看,其中“很不满意”的占了相当大的数量,表明女性弱势群体对她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社会支持状况评价不高。
  第二,女性弱势群体对正式支持的主观满意度不高,得分只有1.99,即大多数女性弱势群体“不太满意”政府或社区等机构的工作力度,尤其对政府能够提供的支持抱有更大期望。在具体内容方面,女性弱势群体评价最差的是“经济支持”,得分1.24,略高于“很不满意”。其次是“就业培训”,得分1.81,接近“不太满意”。最好的是“指导建议”,得分2.55,位于“不太满意”与“一般”的中间地位。表明在正式支持的功能中,工具性支持的作用有限。
  第三,女性弱势群体对非正式支持的满意度比正式支持高。对于非正式支持,尽管女性弱势群体总体满意度也不是很高,得分为2.92,接近“一般”,但是,她们对某些支持方式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尤其对通过非正式支持中的情感支持接近“比较满意”,得分为3.55,排在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指导建议”,得分为3.42。对“经济支持”的满意度最低,得分为2.40,偏重于“不太满意”。说明非正式支持以情感性支持为主,工具性支持也相对较少。
  
  三、女性弱势群体的现实诉求
  
  (一)目前最担心的问题
  调查发现,经济来源、财产分割、健康问题是女性弱势群体目前最担心的三个问题(可选两项),分别占53.6%、45.8%、38.2%
  从数据来看,女性弱势群体最担心的前两项问题都与经济状况有关,表明在社会转型期,因收入差距加大,或者城市动迁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财产纠纷增多,使女性也普遍关心夫妻财产及其分配问题。其次,女性弱势群体普遍对医疗制度比较担心,说明在城市生活中,“因病制贫”现象也是严重问题。另外,婚姻关系也是女性弱势群体比较担心的问题,这反映出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婚姻对于女性的保障作用已经逐步下降,不再成为女性获得保障的有力途径。
  
  (二)最希望得到帮助的内容
  在调查中,上海市Z区女性弱势群体提出了一些最希望得到帮助的内容(可选两项),依次是“维护妇女权益”、“提供法律援助”和“扶贫救助”,比重分别占68.3%、58.7%、56.3%。
  从最希望得到帮助内容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法制教育,女性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妇女权益的诉求很高。但是,由于经济生活的压力或者其他原因,她们对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不太强烈。
  
  (三)权益诉求特点
  1 家庭矛盾复杂化,财产利益问题是矛盾焦点。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劳动收入与消费的巨大变化、医疗保健结构性调整以及思想领域变化,这些影响导致家庭矛盾变得更复杂化。而私有财产增加和收入差 距变大,导致婚姻家庭中的利益因素增加,离婚时夫妻财产分割、子女抚养,以及家庭内部的赡养、继承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和复杂性加剧带来家庭财产方面的新问题。
  2 经济压力成为诱发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婚姻更为紧张,而且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家庭成员通常会成为发泄的对象。
  3 各种问题背后隐藏的心理危机需要重点关注。社会阶层的分化容易造成弱势群体的不平衡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具有更复杂、躁动、迷茫、活跃的特点。同时,由于当前弱势群体压力来源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以社会环境、经济压力、个人成就的压力最为突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人们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面对社会表现出冷漠麻木的态度,一是采取过激的言行举止释放压力。因此。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中,心理危机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四、建构共生互补的社会支持网络
  
  通过对调查的初步分析,我们认为,上海城市女性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社会支持的特点是维持着传统的非正式支持,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比较少;而正式支持所能提供的支持与帮助非常有限,对市场资源的利用度低。因此,城市女性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必须放在社会转型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整合社会资源,从宏观政策、中观社区和第三部门组织及微观社会网络支持这三个层面建构分层互补的社会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正式社会支持组织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共生互构作用。
  
  (一)宏观层面:审视政策支持的社会性别视角
  我国已经制定了大量的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对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对社会政策的形成、制定与实施以及评估等方面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就会发现公共政策的诸环节中缺失社会性别意识,需要从源头上完善政策支持,制定出充分承认性别差异的、拥有正确性别意识的相关公共政策。
  因此,需要努力推动性别主流化。从公共政策形成的全过程,即从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抉择,以及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等过程中,全方位考虑政策的社会性别效应,避免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缺失。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从政策的制定上提高社会参与度,实现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决策过程,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确保使女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体现,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女性在决策层的缺席状况。
  
  (二)中观层面:完善各种组织支持的平台
  首先,发挥妇联组织维权作用。妇联成立至今已50多年,作为性别组织,在妇女尤其是弱势妇女权益维护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社会支持措施如信访、维权热线等传统维权途径总是发生在遭受了权益侵害的事实以后,因此,妇联的组织支持机制需要从更深层次推进,适应新阶段女性群体的新组合、新变化下的新权益诉求特点。
  其次,要完善社区支持平台。随着社会转型,“单位制”的解体,社区成为大量弱势群体的主要生存空间,社区支持也成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成为保护和扶持弱势群体的具体执行载体。但是,建构一个运行畅通的社区支持网络,还需要从社区管理体制、社区服务体系方面进行逐步完善,适应人的社会化服务管理的需要。
  再次,发展和培育NGO组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NGO组织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官方组织支持的不足,是沟通政府与基层民众关系的重要渠道。我国针对女性弱势群体的NGO组织仍处于不成熟的初级发展阶段,还难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应将该组织定位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部门,应为NGO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财政上给予支持,形成官民结合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微观层面:社会资本的缺失与重建
  社会资本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正式提出,认为社会资本是指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一般认为,在社会中占据有利位置的人拥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本,而城市弱势群体处在社会底层,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利位置决定了他们的社会资本具有网络规模小、质量低、社会网络位差小、可转让的社会资本少等特点。正是因为如此,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和控制社会资源的能力,开发社会资本成为建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有效组成部分。社会资本所产生的社会支持与传统的社会支持不同,它对弱势群体的作用会更大更直接。对女性弱势群体而言,重建社会资本,应该主要从促进就业人手,因为对劳动者个体而言,就业不仅意味着获得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而且还是获得社会尊重、发展机会以及维持和扩大社会关系网络,进而获得社会资本的有效手段。
  
  [责任编辑:孙 巍]
其他文献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特别的身份和处境,使其处于城乡的边缘状态。在空间上走进城市,但精神却游离于城市之外;其行为远离了农村习俗、传统习惯和道德的约束,而城市的道德规范他们还未曾认可,致使道德边缘化。只有集合全社会的力量,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的道德文明素质。  [关键词]农民工;道德;文明素质  [中图分类号]D6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而想要养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必须先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同时空间观念可以给学生的几何知识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例,详细分析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  一、变“一”为“几”,在多元观察中积淀空间观念  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时,一个重要方法是观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音乐游戏;做学合一  音乐游戏主要是指将小学音乐课堂的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讲授,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的体验。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音乐的指导,能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聆听音乐,学习音乐知识,通过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内在要素,真正做到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边玩边学,做学合一。本文对音乐游戏概述、教育价值、教学开展策略三个部分进行了分析,旨在改进小学生音乐课堂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
躲过了柴米油盐的麻烦,扛住了世俗生活的刁难,却顶不住为人父母的一大特殊任务——陪孩子写作业。  近日,一条陪孩子写作业的視频火遍网络,不少宝爸宝妈争相吐槽。没想到,我们为人父母,身经百战,披荆斩棘,却在陪“熊孩子”写作业时折了腰。  “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做了两个支架。”“每次做作业整个小区都是我的咆哮声。”“我是老师,感觉没有教过比儿子更蠢的学生。”“陪孩子写作业,邻居报了警。”
摘要:乡村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治理又是乡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系逐渐被解构,大量的农民纷纷从乡村涌入城市。由于众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抽离了乡村建设的核心力量,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突出,乡村建设陷入了疲软乏力的治理困境。本文以广西两岸村“同心共建”工程为例,从人口流动的分析维度审视乡村治理的有关问题,探索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路径,以期在
在学校中推行课程改革实验,一二年级学生不用上数学课,湖北省赤壁市一所小学的这一探索受到网友关注。日前,赤壁市教育局公开回应称,近日已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校方立即停止此项“课改”实验。   据通報,“课改”学校系当地全日制民办小学正扬小学,该校在未取得上级主管部门课题立项的情况下,自行开展“课改”。根据今年6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关于“开齐开
摘要:有奖举报被认为是能够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的重要制度,因而成为政府广泛采用的一种社会治理措施。当前,通过吸引公民的有序参与从而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举报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俨然已经建立。但是“唯工具论”的有奖举报却先天地存在制度缺陷,以“恶”的公民为法律假定的预防原则进一步弱化了政府推行有奖举报的实施效果。只有放弃“唯工具论”的主张,从公民参与式视角重构有奖举报法律制度,才是举报型社会治理取得成功的出
摘要:作为聚焦地方政府间垂直权力关系演变的理论模型,“浙江模型”能够较好反映下级政府自主权力扩大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但无法有效回答下级政府“滥权”问题。提高“浙江模型”的解释力,需要对下级政府的自主权力进行解构,厘清自由行使权力、约束行使权力和激励行使权力,明晰自主权力运行机理。  关键词:“浙江模型”;地方政府;“省直管县”;垂直权力关系;自主权力  中图分类号:D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摘要:政治认同不可能自然形成,它需要以各种条件为支撑进行建构。从实践来看,我国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建构机制体现为:民族平等、团结与自治的政治价值理念为认同主体的自我需求提供心理支持与合法性论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认同主体需求的实现提供合法性保障;民族权益保障机构是认同主体需求得以实现的承担载体;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是政治认同形成的主导性推动力量;恰当的政治建构途径与方式是政治认同形成的“平衡杠杆”。  
摘要:政治伦理是规范政党行为的道德机理。透视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度严重影响政治伦理维度所追求的生活与秩序,同时也败坏了党员的德性义务。因此,加强党的政治伦理建设不仅是巩固执政党基础与强化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政治团结与凝聚人心的迫切要求,更是强化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的现实需要。因此,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强化党员法治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