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叙事革命与“某物”的创生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322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宇宙叙事“倒写”了人类与故事的关系,它把人的整个身体都作为“感觉节点”来使用,通过“视、听、触、识”的闭合方式,创生幻觉性的沉浸意识和交互体感,最终形成崭新的故事情境.这是一种“主体身体化”的情形,呈现人类欲望的大集合;它允许不同人的意志、愿望和欲望交织碰撞,是各种各样的人类欲望在虚拟现实中蜕变、改造、转生和重生之地.元宇宙创生出不需要结局和叙事者的“故事永远现实态”,它改变了现实生活以丛林规则为第一逻辑的状况,成为“非社会的社会”,并更巧妙地掩盖了市场垄断、利润剥夺和价值操控的存在,指向去势性“某物”的经验生产.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不只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和,更是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大民族”,应当在包含、不限于并超越族群认同的国家民族及其认同建构的意义上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关多民族国家及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思想,批判性地参考西方有关国家民族建构的历史经验,中国实现了从传统的以天下体系、朝贡体制及其夷夏之别观念为主导的封建社会的民族共同体,向以中华民族认同为根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及其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决定性转变,这一转变也蕴含着从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向自觉、自为的现代
三皇庙始见于元代,是祭祀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的场所.三皇庙出现并遍地开花于元代,绝非偶然现象,它是医家、儒家各自理论发展的结果.儒家道统的进一步构建在三皇具象问题上与医家理论产生交汇点,这一交汇点促成儒医合流,并在儒医合流后进一步将作为医家始祖、儒家先圣的三皇进一步推广到全民,造成上至天子,下至黎庶,全民参与三皇祭祀的盛况.
“躺平正义论”出自2021年年初社交媒体的一个热帖《躺平即是正义》(以下简称“躺平帖”).虽然此前网络上“佛系青年”“躺平任嘲”“三和大神”之类的说法不无戏谑调侃甚至自嘲自黑之意,但对“躺平正义论”却不可完全作如是观.原因在于,帖主依据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意识提出了一种以“低欲望、低需求、低消费、少社会关联”(以下简称“三低一少”)为主要特征的生存主张,这种主张迅即在网络上激发出不少共鸣,以至于在众声喧哗中“躺平主义”仿佛构成了对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的一种消解,对某些领域过度竞争、严重内卷现状的一种抵制,甚
期刊
进一步深入探讨《元史》列传史源,应着眼于列传个案的研究,个案中包含着颇为特殊的现象.《元史》昔里钤部、爱鲁列传为父子合传,用相关文献比勘后发现:昔里钤部传未从王恽所撰反映该传主生平的《大元故大名路宣差李公神道碑铭并序》取材,却与姚燧所撰反映爱鲁事迹的《魏国公谥忠节李公神道碑》相应内容类似,而爱鲁传史源又与姚燧所撰碑文无涉.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昔里钤部及爱鲁列传的史源并非出自元人碑文,而有可能源自元廷编辑但已失传的《后妃功臣列传》.《后妃功臣列传》此二人传记由不同的人撰写,《元史》昔里钤部、爱鲁列传又分别由不
在进入数字科技时代之后,社会文化与人的日常生活在整体上都被干脆利落地捆绑上了加速的列车,使得当下的青年文化发展出一种围绕加速度展开的特征.各种时新的概念纷至沓来,还没搞明白意思就陈旧了,时兴的衣服还没穿两次就过时了,在被越来越快的更替速度压缩了的时间周期里,青年人用倍速看完一部电影,用十几分钟学完一套课程,用21天变成各种“斜杠高手”.这些时间加速的经验和现象,无不说明快速地部署和分配日常生活乃至人生的时间,正是当下青年人自我治理所遵循的时间理性,而加速的时间认知模式正在加速地成为青年代际进行合理的自我管
期刊
“十王宅制”的施行是唐代宗室管理制度中的一个分水岭.从太宗朝始,近支宗室基本遵循赐宅、开府与就藩为主要标志的出阁制度,这不仅宣示诸王脱离宫廷生活后自立,也是他们承担宗室责任、屏藩王朝的开始.玄宗创建“十王宅制”后,以聚居、虚开府和遥领为主要标志的不出阁制,成为近支宗室管理制度的主流.“十王宅制”阻隔了玄宗子孙后代与外界的联系,使之丧失了自卫和卫国的能力,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地位、婚姻、教育、生活,乃至引发皇位继承、国家治理方面的连锁变动.这一制度固然是玄宗扩充皇权后的产物,也是宗室这一特殊群体与国家体制无法相
2021年,元宇宙迅速勃兴引发大量文化和人文担忧,有观点认为,元宇宙挑战了既有文化的人文内涵,造成人文断裂.这一担忧不无道理,但也存在误区.人文内涵应明确为人文诸相,即人文不能视之为一个整体,而应视之为流动性与不平衡性兼具的诸种面相.从既有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到元宇宙文化,人文诸相次递变迁,形成一种拓扑式改变的形态.人文诸相从来都是在挑战和变动中呈现自身的,不存在板结式的固化人文整体.元宇宙会塑造出新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它并不是一种内卷式的人类自我消耗.因此,元宇宙的人文诸相的“断裂”并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观
中国“情本哲学”的建构以情为本,它直面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根本问题的翻转,即从“情生于性”如何翻回“性生于情”,由此从原典儒学的源头来实现返本开新.通过对中国思想中情与性关联的历史考察可见,从“情性皆生” “情性混一”再到“始之言命、性,犹后之言性、情”,情与性其实并未割裂开来.然而,无论是“性自内出,情自外来”,还是“人生而(性)静,感物而(情)动”,都从未发与已发、静与动的关联上改造了情与性的关系.当下,要重新找到中国“情—性论”而非“性—情论”的哲学基础,从而建构一整套的儒家“情本哲学”的思想体系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本文从“差序格局”的概念出发,进而拓展至中国人的关系研究.关系研究在中国经历了历时性的转变,从定性到定量,从平面到纵向,这些研究为我们对移民社会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方向,但也促使我们在社会转型期拓展新的研究路径.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关系研究对社会交换理论的贡献,以及本土研究经验与普世性理论的相容性.
全球化与区域化催生了全球性问题和区域性问题,为应对不同层次的一体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应运而生.全球问题的区域化和区域问题的全球化使得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紧密互动,其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行为主体依然是大国.大国在两者的互动中扮演三大领导角色:直接领导,大国自主倡导和推动实施区域机制建设和制度安排;间接领导,大国需要通过在区域机制或全球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间接推动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互动;共同领导,大国在平等协商对话的基础上共同倡导和推动合作机制建设.大国的三大领导角色能够促进区域治理、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