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思共生是科学实验教学的本质。在《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验证,使学生在解决疑问、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有清晰的认知,并学会安全用电,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做思共生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59-02
《导体和绝缘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课程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电路,能够应用电路的知识制作电路检测器,并能够检测常用物体的导电性能,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这一课教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激趣导入,让学生在简单的电路中分别接入塑料尺和铁钉,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为什么,在“做”与“思”中明白物体的导电性。第二部分是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这部分教学是课程的一个主要活动,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发现凡是金属制品都是导体。第三部分是探究人体、水和大地的导电性,使学生知道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并了解一些安全用电的知识,同时明确导体和绝缘体是没有绝对界限的,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第四部分是运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辨析常见电器、电工材料与电工工具,在“做”与“思”中全面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设计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检测铁钉、直尺导电的过程,使学生能依据科学规范检测更多的物体,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运用自己设计的检测装置规范、准确地检测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并能结合生活事例进行分析。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唤醒前概念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电路,这里有一个电路,(利用实物展台进行操作)看!(小灯泡亮了)老师想把这个电路改一下,把这个铁钉接入电路,你有什么办法?(添上一根导线)把铁钉接人电路会怎样,谁来试一试?(学生操作)大家发现了什么?(小灯泡亮了)这里还有一把塑料尺,把它接入电路又会怎样?哪位同学再为我们做一下实验。(学生操作)
2.质疑:在简单电路中,铁钉与塑料尺有一个不同的本领,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铁钉能导电,塑料尺不能导电)什么是导电?(导电就是让电流从铁钉的一端到达另一端)对,就是把电流传导过去。连接塑料尺,小灯泡不亮,说明什么?(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
评析:开门见山的设计,让学生意识到简单电路具有检测物体导电的作用,直观感受到铁钉导电的特点。“什么是导电”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体现了做思融合的教学理念。
(二)做思同生,探究物体导电性
1.交流:简单电路添上一根导线,还能起到检测物体导电性的作用。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你们知道哪些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吗?请你们小组交流,并记录下来。
2.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记录结果。
3.谈话:这里有一些材料的导电性,大家的意见不同,我们需要怎么做?(用电路检测)这是一个最科学的方法。在检测之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要点)如果在实验中,对一些材料的检测结果有疑问,可以通过添加电源的方式进一步检测吗?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6.归纳小结:夹子、镊子、铝丝、铅笔芯容易导电,布、粉笔、橡膠塞、玻璃棒不容易导电。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绝缘体。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导体和绝缘体)
评析:通过让“问题一假设一实验一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使用电路检测装置准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步骤,让学生动手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做”与“思”共生的体现。
(三)互动交流,拓展检测范围
1.交流: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依据是什么?(学生猜测)要知道我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出示简单电路检测器)用这个检测可以吗?能用家里的电源吗?
2.讲述:检测人体的导电性,我们要用验电球(出示验电球)。验电球的原理和电路是一样的,它也有两个触点,当人体接触到这两个检测点时,小灯泡会亮起来,比简单电路更方便、更灵敏。
3.提问:谁愿意检测一下自己的导电性?(学生活动)小灯泡亮了,说明什么?(人体是导体)
评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对“人体是导体”这一结论主要来源于书本或者影视资料,对探究人体是否能导电非常感兴趣。
4.追问:水是导体吗?依据是什么?(出示纯净水、自来水、盐水)纯净水、自来水、盐水能导电吗?(学生猜测)大地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出示模拟的大地)
5.谈话:大家的猜测结果各不相同,需要验证,由于验电球比较灵敏,所以我在验电球的接触点上增加了两根导线,检测时只要用两根导线的接触点检测就可以了。
6.学生实验后反馈。
7.教师小结:水是导体,水中杂质越多,导电性越好。纯净水杂质少,导电会稍微差一点,但也能导电。医院用的蒸馏水是没有任何杂质的,所以蒸馏水是绝缘体。水是导体,如果一些绝缘体,如布、木棒泡水后会怎样?(学生回答:绝缘体就会变成导体,也就是说导体和绝缘体是没有绝对界限的,绝缘体有时也会变成导体。
评析: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辅以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促使认识得以内化,提高学习效能。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做思共生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59-02
《导体和绝缘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课程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电路,能够应用电路的知识制作电路检测器,并能够检测常用物体的导电性能,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这一课教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激趣导入,让学生在简单的电路中分别接入塑料尺和铁钉,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为什么,在“做”与“思”中明白物体的导电性。第二部分是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这部分教学是课程的一个主要活动,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发现凡是金属制品都是导体。第三部分是探究人体、水和大地的导电性,使学生知道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并了解一些安全用电的知识,同时明确导体和绝缘体是没有绝对界限的,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第四部分是运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辨析常见电器、电工材料与电工工具,在“做”与“思”中全面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设计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检测铁钉、直尺导电的过程,使学生能依据科学规范检测更多的物体,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运用自己设计的检测装置规范、准确地检测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并能结合生活事例进行分析。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唤醒前概念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电路,这里有一个电路,(利用实物展台进行操作)看!(小灯泡亮了)老师想把这个电路改一下,把这个铁钉接入电路,你有什么办法?(添上一根导线)把铁钉接人电路会怎样,谁来试一试?(学生操作)大家发现了什么?(小灯泡亮了)这里还有一把塑料尺,把它接入电路又会怎样?哪位同学再为我们做一下实验。(学生操作)
2.质疑:在简单电路中,铁钉与塑料尺有一个不同的本领,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铁钉能导电,塑料尺不能导电)什么是导电?(导电就是让电流从铁钉的一端到达另一端)对,就是把电流传导过去。连接塑料尺,小灯泡不亮,说明什么?(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
评析:开门见山的设计,让学生意识到简单电路具有检测物体导电的作用,直观感受到铁钉导电的特点。“什么是导电”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体现了做思融合的教学理念。
(二)做思同生,探究物体导电性
1.交流:简单电路添上一根导线,还能起到检测物体导电性的作用。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你们知道哪些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吗?请你们小组交流,并记录下来。
2.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记录结果。
3.谈话:这里有一些材料的导电性,大家的意见不同,我们需要怎么做?(用电路检测)这是一个最科学的方法。在检测之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要点)如果在实验中,对一些材料的检测结果有疑问,可以通过添加电源的方式进一步检测吗?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6.归纳小结:夹子、镊子、铝丝、铅笔芯容易导电,布、粉笔、橡膠塞、玻璃棒不容易导电。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绝缘体。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导体和绝缘体)
评析:通过让“问题一假设一实验一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使用电路检测装置准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步骤,让学生动手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做”与“思”共生的体现。
(三)互动交流,拓展检测范围
1.交流: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依据是什么?(学生猜测)要知道我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出示简单电路检测器)用这个检测可以吗?能用家里的电源吗?
2.讲述:检测人体的导电性,我们要用验电球(出示验电球)。验电球的原理和电路是一样的,它也有两个触点,当人体接触到这两个检测点时,小灯泡会亮起来,比简单电路更方便、更灵敏。
3.提问:谁愿意检测一下自己的导电性?(学生活动)小灯泡亮了,说明什么?(人体是导体)
评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对“人体是导体”这一结论主要来源于书本或者影视资料,对探究人体是否能导电非常感兴趣。
4.追问:水是导体吗?依据是什么?(出示纯净水、自来水、盐水)纯净水、自来水、盐水能导电吗?(学生猜测)大地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出示模拟的大地)
5.谈话:大家的猜测结果各不相同,需要验证,由于验电球比较灵敏,所以我在验电球的接触点上增加了两根导线,检测时只要用两根导线的接触点检测就可以了。
6.学生实验后反馈。
7.教师小结:水是导体,水中杂质越多,导电性越好。纯净水杂质少,导电会稍微差一点,但也能导电。医院用的蒸馏水是没有任何杂质的,所以蒸馏水是绝缘体。水是导体,如果一些绝缘体,如布、木棒泡水后会怎样?(学生回答:绝缘体就会变成导体,也就是说导体和绝缘体是没有绝对界限的,绝缘体有时也会变成导体。
评析: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辅以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促使认识得以内化,提高学习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