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有效使用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

来源 :江汉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i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给农民工市民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归根结底只是人们达到特定目的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它究竟会发挥积极功能还是消极作用,取决于主体的使用方式.利用2016年四城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民工的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其对市民化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第一道数字鸿沟(接入沟)对农民工而言已不是迫切问题,但第二道数字鸿沟(使用沟)客观存在,并显著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体而言,农民工群体中互联网普及率较高,接近90%;互联网使用方式以聊天、看新闻和娱乐为主,较少使用促进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的网络功能;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水平,但并非网络使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就越高;工具平台型和信息获取型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工市民化有积极效应,而娱乐互动型互联网使用对市民化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继续提高农民工互联网使用率的基础上,提升农民工的网络素养,优化其互联网使用方式,对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考察上古城市的兴起,直到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在梳理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勾勒出先秦“邑制城市”三大特点:城市国家体制、农业城市属性、防御与祭祀功能.先秦邑制城市从城市功能的非工商经济性和市政治理体系的非市民自治性两方面凸显与西欧古代城市的不同特点,直启秦汉以后郡县制城市的基本格局,对二千余年中国传统城市发展产生了久远深刻的影响.
民族志电影的摄影师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拍摄,获得素材的品质如何,决定了影片的性质和最终样貌.民族志电影的实地拍摄,应该在遵守非虚构的影像获取方式的前提下,既强调田野调查又重视多重实验的方式;既遵从影像叙事基本规则又兼顾摄影师作为人的视角;既选择理想的切入角度又保证影音档案的生产方式;既满足摄影师通过拍摄进行观点表达又保证被拍摄主体的主体性;既呈现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又展现实地拍摄中摄影师和被拍摄主体相遇的过程.当然,如果在追问“什么是民族志电影”的同时,追问“是什么人拍摄的民族志电影”,不仅能够拓展我们对于民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