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的高科技信息化战争中,官兵的心理健康特别重要,如果出现心理疲劳现象,将会影响我们部队的战斗力。本文从心理疲劳的原因出发,探讨了心理疲劳的调适方法。
关键词:心理疲劳;原因;预防
一、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有出入。有的官兵参军入伍往往掺杂其他目的,如希望学技术、考军校、为就业创造条件、见世面等等。当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激发不起自己的兴趣,导致学习训练的内部动力减弱,学习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降低,进而产生厌倦情绪,引发心理疲劳。有的官兵在军事训练中比较刻苦,进步很快,但得不到领导的及时肯定与激励,而降低对训练的热情;有的军事训练成绩优秀,但与个人成长进步不能合理挂钩,而挫伤了在训练中的积极性。还有的管理和思想工作不到位,如对在训练中出现问题的,不分析原因,就严加批评训斥;有的因家庭困难、同志间矛盾、婚姻恋爱、身体状况等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帮助而引发对军事训练缺乏热情,感到身心俱疲,最终导致在训练中出现心理疲劳。
(2)本领与要求有出入。有的战士本来对部队生活怀有较深的兴趣,但由于自身的文化底子薄,理论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本身对军事训练感到比较吃力,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有的组织者教学和组训方法简单生硬,战士或因训练强度吃不消,感到疲倦劳累,或因训练方法机械、重复等,使他们对军事训练缺乏新鲜感,失去兴趣而产生心理疲劳;有的组织者对军事训练内容、进度安排不科学,造成战士对所学内容难以消化,使他们对学习和训练“知难而退”。
(3)对参军的理解不深入。有的官兵对军队和军人的职责缺乏深刻的理解,“当兵打仗”的意识树得不牢,尤其是对和平时期战争的威胁缺乏紧迫感。有的官兵就认为现在是经济建设的和平时期,仗一时打不起来,就是打起来也不一定轮上我。另外,认为部队武器装备陈旧落后,练不出什么名堂,在这种条件下训练是“自找苦吃”。致使对部队生活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二、心理疲劳的调适方法
针对官兵疲劳心理产生的原因,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予以预防。
(1)让现实最大可能的接近理想,满足官兵的合理需求。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内驱力。一般讲,有什么样的心理需要,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动机。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满足人的需要,积极性就高;相反,需要得不到满足,积极性就低,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诱发心理疲劳。官兵合理的需要易产生积极的学习训练动机,与学习训练效果是一致的。如刻苦学习训练的官兵,需要的是给予肯定和奖励;争取优异的训练成绩,目的是为入党、考军校创造条件;参加比武竞赛,目的是为了争第一,等等。只要他们的这些动机是合理的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克服官兵在军事训练中的心理疲劳就应设法引导官兵确立正确的需求观,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及时强化他们的积极动机,让官兵生活的现实更加接近其自己的理想。
(2)采取科学的方法提升本领,激发官兵练兵的动力。根据官兵文化基础、能力、体质不同,区分层次,划分若干小组,确定相应的训练方法及进度,确立既满足学习训练大纲的要求又符合其实际水平的训练强度和难度。这样,既让能力强的“吃得饱”,又让能力弱的“吃得消”,不搞一刀切。在军事训练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组织学习训练,逐步加大难度、强度,比如,对刚入伍的新兵一开始就要求他跑五公里,体力和耐力可能都难以达到,从而对训练产生畏惧心理,引发心理疲劳,如果从一公里、两公里逐步加到五公里,就有助于增强新兵训练的信心;要合理地确立训练目标,做到内容具体,能够量化的尽量以数字提出,使大家目标明确,心中有数;要注意把握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系,切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能把长远目标作为近期目标来要求,更不可把暂时做不了的工作强行安排,以此挫伤他们的学习训练的积极性,而引发厌倦情绪,导致心理疲劳。同时,要根据学习训练中的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如:激励强化法,劝导法,谈心法,典型示范法等,为他们树立更好的目标和要求,激发官兵在训练中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学习训练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心理学告诉我们,认识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先导。一个人对某种活动的认识愈深刻,情感就愈强烈,意志就愈坚强,行动就愈自觉。因此,要想可克服军事训练中的疲劳心理,就应注重提高官兵对学习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首先,要引导官兵明确搞好军事训练与提高军人素质、履行军队根本职能的关系。要帮助官兵牢固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充分认识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意义,自觉刻苦学习,严格训练,熟悉手中武器,提高打赢能力。其次,要教育官兵明确搞好军事训练与个人成才的关系。让官兵切实懂得,刻苦学习训练是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其成才、成长的根本途径。只有刻苦学习,严格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战斗力,为个人成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
(3)用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参军意识,诱发官兵的训练兴趣。提升官兵的参军意识就要培养官兵的训练兴趣,因为兴趣能促使人对活动形成创造性态度。比如,战士对某个军事训练科目感兴趣,训练的注意力就集中,就会自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习认真,训练刻苦;相反,对某个训练科目没有兴趣,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训练就没有积极性,效果就不会理想。因此,培养和诱发官兵的学习训练兴趣,对于克服在训练中的疲劳心理是至关重要的,兴趣的产生是以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人有了需要,才会去寻找满足的方式,才会乐于干某种事情。用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参军意识,可以提升官兵训练的兴趣,克服疲劳心理。
参考文献:
[1]杨庆玲.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诊断与恢复方法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02)
[2]高潮.运动性心理疲劳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01)
关键词:心理疲劳;原因;预防
一、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有出入。有的官兵参军入伍往往掺杂其他目的,如希望学技术、考军校、为就业创造条件、见世面等等。当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激发不起自己的兴趣,导致学习训练的内部动力减弱,学习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降低,进而产生厌倦情绪,引发心理疲劳。有的官兵在军事训练中比较刻苦,进步很快,但得不到领导的及时肯定与激励,而降低对训练的热情;有的军事训练成绩优秀,但与个人成长进步不能合理挂钩,而挫伤了在训练中的积极性。还有的管理和思想工作不到位,如对在训练中出现问题的,不分析原因,就严加批评训斥;有的因家庭困难、同志间矛盾、婚姻恋爱、身体状况等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帮助而引发对军事训练缺乏热情,感到身心俱疲,最终导致在训练中出现心理疲劳。
(2)本领与要求有出入。有的战士本来对部队生活怀有较深的兴趣,但由于自身的文化底子薄,理论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本身对军事训练感到比较吃力,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有的组织者教学和组训方法简单生硬,战士或因训练强度吃不消,感到疲倦劳累,或因训练方法机械、重复等,使他们对军事训练缺乏新鲜感,失去兴趣而产生心理疲劳;有的组织者对军事训练内容、进度安排不科学,造成战士对所学内容难以消化,使他们对学习和训练“知难而退”。
(3)对参军的理解不深入。有的官兵对军队和军人的职责缺乏深刻的理解,“当兵打仗”的意识树得不牢,尤其是对和平时期战争的威胁缺乏紧迫感。有的官兵就认为现在是经济建设的和平时期,仗一时打不起来,就是打起来也不一定轮上我。另外,认为部队武器装备陈旧落后,练不出什么名堂,在这种条件下训练是“自找苦吃”。致使对部队生活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二、心理疲劳的调适方法
针对官兵疲劳心理产生的原因,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予以预防。
(1)让现实最大可能的接近理想,满足官兵的合理需求。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内驱力。一般讲,有什么样的心理需要,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动机。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满足人的需要,积极性就高;相反,需要得不到满足,积极性就低,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诱发心理疲劳。官兵合理的需要易产生积极的学习训练动机,与学习训练效果是一致的。如刻苦学习训练的官兵,需要的是给予肯定和奖励;争取优异的训练成绩,目的是为入党、考军校创造条件;参加比武竞赛,目的是为了争第一,等等。只要他们的这些动机是合理的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克服官兵在军事训练中的心理疲劳就应设法引导官兵确立正确的需求观,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及时强化他们的积极动机,让官兵生活的现实更加接近其自己的理想。
(2)采取科学的方法提升本领,激发官兵练兵的动力。根据官兵文化基础、能力、体质不同,区分层次,划分若干小组,确定相应的训练方法及进度,确立既满足学习训练大纲的要求又符合其实际水平的训练强度和难度。这样,既让能力强的“吃得饱”,又让能力弱的“吃得消”,不搞一刀切。在军事训练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组织学习训练,逐步加大难度、强度,比如,对刚入伍的新兵一开始就要求他跑五公里,体力和耐力可能都难以达到,从而对训练产生畏惧心理,引发心理疲劳,如果从一公里、两公里逐步加到五公里,就有助于增强新兵训练的信心;要合理地确立训练目标,做到内容具体,能够量化的尽量以数字提出,使大家目标明确,心中有数;要注意把握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系,切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能把长远目标作为近期目标来要求,更不可把暂时做不了的工作强行安排,以此挫伤他们的学习训练的积极性,而引发厌倦情绪,导致心理疲劳。同时,要根据学习训练中的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如:激励强化法,劝导法,谈心法,典型示范法等,为他们树立更好的目标和要求,激发官兵在训练中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学习训练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心理学告诉我们,认识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先导。一个人对某种活动的认识愈深刻,情感就愈强烈,意志就愈坚强,行动就愈自觉。因此,要想可克服军事训练中的疲劳心理,就应注重提高官兵对学习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首先,要引导官兵明确搞好军事训练与提高军人素质、履行军队根本职能的关系。要帮助官兵牢固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充分认识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意义,自觉刻苦学习,严格训练,熟悉手中武器,提高打赢能力。其次,要教育官兵明确搞好军事训练与个人成才的关系。让官兵切实懂得,刻苦学习训练是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其成才、成长的根本途径。只有刻苦学习,严格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战斗力,为个人成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
(3)用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参军意识,诱发官兵的训练兴趣。提升官兵的参军意识就要培养官兵的训练兴趣,因为兴趣能促使人对活动形成创造性态度。比如,战士对某个军事训练科目感兴趣,训练的注意力就集中,就会自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习认真,训练刻苦;相反,对某个训练科目没有兴趣,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训练就没有积极性,效果就不会理想。因此,培养和诱发官兵的学习训练兴趣,对于克服在训练中的疲劳心理是至关重要的,兴趣的产生是以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人有了需要,才会去寻找满足的方式,才会乐于干某种事情。用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参军意识,可以提升官兵训练的兴趣,克服疲劳心理。
参考文献:
[1]杨庆玲.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诊断与恢复方法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02)
[2]高潮.运动性心理疲劳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