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美外交风波背后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驻纽约女外交官在美国受辱事件引发了印度国内强烈的反美情绪。
  不久前,印度驻纽约副总领事科布拉加德当街被美国警方逮捕,并遭脱衣搜查。这名女外交官的遭遇令印度举国愤怒,并引发印美外交风波。历经数天后,印度政府的态度趋于软化,并向联合国申请对科布拉加德的调职,这场外交风波才逐渐得以平息。此次事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印度先是反应强硬,最终却对美国示弱,不仅折射出印度复杂的外交心态和对即将到来的大选年的政治考虑,更反映出印度对印美关系认识的转变。鉴于中印美三边关系的复杂性,此次印美外交风波对我国开展对印外交也颇具启示。
  折射印度大国心态和国内政治考量
  事件刚刚发生后,印度的反应异常强烈。尽管美国国务卿克里在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梅农通电话时表达了“遗憾和关切”,依然无法阻止印度国内反美情绪的不断蔓延。印度政府不仅对美国的“歧视”政策表示了强烈不满,更展开了一系列“报复”措施,包括动用清障工具车移除美国驻印大使馆门前道路上的水泥路障、拒绝与到访的美国国会议员代表团会晤、取消美国领事官员特权等。
  印度对美做出如此强硬的外交回应,反映了印度的一种大国心态,以及对其大国抱负与现实地位不匹配的焦虑。印度一直都希望国际社会将其视为真正的“世界大国”予以尊重和对待,因此才对有损国家尊严的行为尤为敏感。回看印度外交史,可以发现,在独立前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就曾发出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的豪言壮语,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充满民族主义激情的印度人民党领袖则鼓吹印度要成为21世纪的“超级大国”,现政府更是大力宣扬21世纪是“印度世纪”,这些都无不揭示了印度的世纪梦想——力争成为世界大国。印度的大国抱负广泛体现在其外交话语和政策行为中:对外以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多元包容的印度文明以及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等自居,积极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广泛参与全球事务治理,致力于重塑公平的国际新秩序;在维护其南亚传统“势力范围”的同时,推行“东向战略”和价值观外交,拓展和提升在亚洲的地区影响力。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印度并未获得与之追求的大国抱负相匹配的国际地位,不仅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愿望未获得实现,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障碍也制约了其国际影响力的发挥。此次事件中印度对美采取的对等“报复”行为,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向美国及其国际社会宣示其国家实力和大国地位。
  印度政府顺应国内民众反美情绪、迅速采取强硬措施进行反击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印度大选的政治压力。2014年印度大选在即,作为执政党的国大党和作为反对党的人民党之间的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此前,人民党曾多次指责辛格领导的政府对外政策过于温和和软弱,导致他国认为忽视或歧视印度是理所当然的。为扭转国际形象、拉拢国内选民,国大党选择顺应国内反美情绪,树立强硬形象,巩固民意基础。
  从印度国内民众和各政党对此次事件的反应也可看出,印度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极易煽动,政党和政客利用国内舆论宣传造势、进而影响外交决策和国家对外行为已成为印度政治生态的一大特点。
  “战略伙伴”:印度对美身份认知转变
  尽管印度开始反应强硬,但此次风波最终却以印度的态度软化和双方的妥协让步草草收尾。印度外长胡尔希德在讲话中强调不应该让这场外交风波影响两国“牢固”的伙伴关系,同时指出美国“必须了解两国伙伴关系的价值”。几天后,印美签署了一份高额军购协议,印度耗资约10亿美元向美国购买六架C-130J“大力神”运输机,将在未来三年内交付使用。这是继2008年和2012年之后印度向美购买“大力神”运输机的又一“大手笔”。印度在对美外交中表现出的张力和弹性,从表面上看是双方战略利益交织互动的结果,从深层看则反映出印度对美国身份认知的转变。
  冷战结束后,印度与苏联的“准联盟”关系宣告结束。印度随即开启全方位外交,加强与美国的经济和战略联系。1998年印度人民党与其盟友组成联合政府,瓦杰帕伊当选总理。同年5月,瓦杰帕伊下令进行的核武实验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为扭转负面舆论和严厉制裁给印度造成的严峻局面,瓦杰帕伊政府极力向美国示好,与美国签署巨额军售合同,积极发展与美国的防务合作,并强调两国存在防范中国的共同战略利益和相似的民主价值观,是天然的战略合作伙伴。印美关系的“亲密”程度在9.11事件后达到了顶峰,美国需要印度在其全球反恐联盟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印度也对实现其大国抱负、彰显大国实力充满期待。在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中,尽管印美之间存在很多分歧,但共同的反恐目标无疑给双方战略合作打了一剂强心针,进一步提升了美国在印度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的地位。
  2004年,辛格领导的国大党重获政权,在外交风格上以“温和稳进”代替了“锋芒毕露”,在外交与安全政策上趋于“谨慎平衡”,印美“蜜月期”渐入尾声。通过对中美两面下注,印度加强了与中国在经济、发展、全球治理等议题的协调与合作,同时与美国及其盟友强化了以防范中国为目的的战略互动。2012年2月,印度一家重要智库发表了一份题为《不结盟2.0:印度21世纪的外交与安全战略》的研究报告,对这一认知转变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报告强调战略自主是印度外交政策的决定性价值和目标,“联美制华”存在风险,应在处理大国关系时、尤其是印美关系时确保战略自主性,避免引发与中国的公开对立。基于广泛的共同战略利益,印度应将美国视为具有关键意义的“战略伙伴”,继续加强两国的战略合作。
  对照印度政府在此次外交风波中先强硬后软化的做法,可以发现,印度对美“战略伙伴”的身份认知在其态度转变和事态转圜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印度通过对美国的“歧视”行为进行适度敲打,向美国和国际社会宣示其大国实力和大国地位,同时不忘强调印美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借军售向美国传递加强战略合作的信号,维护了印度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谨慎平衡”。
  对我国对印外交的启示
  印度在此次外交风波中的表现值得关注,对我国开展对印外交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一方面,印度既是重要大国,又是中国的邻国,发展与印度的关系对于我国维护周边稳定、重塑世界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印度在此次事件中的心态和表现将有助于我们清晰、准确且全面地理解印度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另一方面,中印美三边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凸显,中国在开展对印外交时越来越需要考虑美国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由于印度将发展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作为其战略实施的主要对象,中国对印外交难以回避中美关系和印美关系的影响。
  简单来说,此次印美外交风波对中国开展对印外交主要有两点启示:其一,应对印度追求世界大国地位和维护国家尊严的急切心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避免曲解和误读。在发展同印度的关系时,应针对不同的议题领域,采取灵活差异化的应对策略,一定程度上满足印度追求大国地位的心理需求。如在改革国际金融秩序、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上,中印可加强合作,满足印度的大国心态和与中国“并肩作战”的需求;而在印度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的问题上,则需谨慎行事。其二,印度对印美“战略伙伴”的身份认知决定了其不太可能“联美制华”,形成遏制中国的包围圈或“价值观之弧”。因此,中国应消除多少是被夸大了的被包围感,一如既往地发展与印度和美国的双边关系,强化中印关系的战略基础,同时重视印美关系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对其政治意图保持必要的警觉。
  (作者为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其他文献
5月,飞向济州岛。上次访问此地大约是十年前。风景旧曾谙之际,却在不经意间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强劲变化。  济州岛是离岛,也称蜜月之岛。以前韩国人把济州岛比作美国的夏威夷,年轻夫妇如果负担不起去海外度蜜月,必定要去济州岛。现如今,新婚夫妇不常见,倒是中国人把这里当作宾至如归的度假圣地。原因一是距离近,交通很方便。上海到济州岛才500公里,飞行时间不过一个小时。北京到济州也不过两个多小时。二是济州岛对
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前不久我应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之邀,参加了其主持的庆祝活动。这些年与他交往的一些片断也再次浮现在眼前。  2007年1月,我从摩洛哥王国离任后即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主管对欧洲的人民外交工作。在外交学会工作期间,我有幸接触了不少欧洲的前政要,其中接触最多的是法国前总理拉法兰。  应拉法兰之邀在法国演讲  拉法兰2005年6月卸任法国总理后,担任著名的法国展望与革新基金
2014年4月5日,阿富汗举行总统选举投票。最终计票结果预计于5月中旬公布。如果没有候选人赢得50%以上选票,那么得票数领先的两名候选人将进行第二轮角逐。根据阿富汗《宪法》,现任总统卡尔扎伊无法再次连任,因此这将成为2001年以来阿富汗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更迭。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计划在今年内完成主要作战部队的“撤出”进程。阿富汗正在经历政治、经济、安全领域的三重过渡,此次大选正是政
2013年2月1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造访印度,强调深化两国经贸、国防等领域的合作。这是他就任首相后第二次访问印度,卡梅伦称,两国可以成为 “最伟大的合作伙伴”。显然,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两个国家的故事并未因印度独立而结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印度成为大国外交的新宠儿。在各国纷纷向印度示好的情况下,英国是否有足够吸引力博得它的青睐?面对英国伸出的橄榄枝,印度又是否会欣然接
3月,笼罩在战争阴霾下的伊朗如期举行第九届议会选举。4829万合格登记的选民,其中约390万是首次参加投票,从3454名候选人中选出290名国会议员。在首轮投票中获得各自选区1/4以上选票的225个候选人成功当选新一届议会成员,未确定的33个选区的65个席位将由130名候选人在4月底举行的第二轮投票中产生。拥有30个议席的德黑兰选区竞争激烈,首轮只有五位候选人当选。从当选议员的政治立场看,保守派在
3月31日晚,外交部长王毅在伊朗核问题外长会结束前夕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积极评价此次会议进展,就伊朗核问题谈判提出四点主张。  王毅表示,此次外长会是有益的,各方在充分肯定迄今谈判取得的重要进展的基础上,集中就余下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反复和深入的讨论。目前离谈判期限还有三个月时间,中方对下一阶段谈判提出四点主张:  一、坚持政治引领。伊朗核谈判涉及大量技术问题,协议本身也需要专业支撑。但伊核问题说
地处“边陲之地”,动荡不定国家状况  身陷“强权掌控”,错综复杂外交关系  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乌克兰以及克里米亚半岛都是俄国和波兰、立陶宛、土耳其、奥匈帝国、德国等大国强国争夺与瓜分的对象,其中俄国和波兰对乌克兰的争夺尤其激烈并且持续的时间最长。而克里米亚半岛,则因为位于黑海要冲的战略地位以及它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复杂关系,而成为俄土战争、苏德战争的血与火的战场。  乌克兰
随着也门危机升级,被许多人当成“局外人”的以色列开始被一次次提起。除了30多年来一直宣称与以色列不共戴天的伊朗反复指责以色列暗中帮助沙特,胡塞武装领导人也公开表示,沙特对也门的军事行动实质上是以色列和美国犹太人“邪恶计划”的一部分,而且在胡塞武装的旗帜标语中很多是反以和反犹的内容。纵观历史,以色列与也门的关系远比标语口号宣示的复杂。  “魔毯行动”  把时间拨回到二战结束时,许多地方的民族解放运动
纪念之年  2015年注定是个纪念之年。年初我们纪念了雅尔塔会议70周年,那是二战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决定着战后世界的秩序。接着我们纪念了万隆会议60周年,那是战后国际秩序经历重大变化的一次体现。现在我们正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马上我们还要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成果——联合国成立70周年。可以看到,所有这些纪念,都指向一个目标:战后世界秩序的形成、
不久前,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大学堂参加了一场题为“和谐中国,和谐亚洲”的研讨会。这是一场国际关系学者与中国文化学者的对话,对于急于从国学中寻找启示的国际关系学者来说,比如笔者,启示不少。罗列如下。  以直报怨  会议期间,少不了谈钓鱼岛问题。对于伤害过我们的国家,应该持何态度?国际关系学界有人说“以德报怨”,也有人说“以怨报怨”。武汉大学一位退休的教授说,应该是“以直抱怨”,即“以己之正确见解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