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们学什么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tou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一批在课堂教学上独树一帜的大师,带领着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大师们的博学多识,厚积薄发,整合知识的能力,独具特色的授课技巧,解读文本的准确性以及课堂上与学生顺畅地交流沟通的艺术,无不令大家敬佩仰慕。但在如何向大师们学习这个问题上,却也出现了误区。
  笔者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听了几节竞赛课。一节是《黄鹤楼送别》,这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授课教师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她一开始上课,先用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并显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图文相配,然后就故意用一种很低沉的语调配乐朗读这首诗。整节课都沉浸在一种低沉、压抑、忧郁的格调中,把人们拉扯到离别伤感的氛围之中。教师对这堂课的基调把握是对的,但给听课人的感觉却很别扭,究其原因,教师只是在故弄玄虚地、生硬地制造一种氛围,并不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显然,这位老师是在模仿孙双金老师,就连说话的语气、语调,甚至说话内容都是直接使用大师的。这给听课的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三张皮”——老师、学生、文本各不相融,教师游离在文本之外。虽然授课教师是在很努力地模仿大师,却没有融入自己的再创造,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向大师学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由于大师们经历了人生阅历的历练、沉淀和修养的升华,他们的授课是课内课外深厚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积淀的厚积薄发。大师们成为大师以前所进行的自身历练、提升、升华是最主要的因素。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师们的成功是艰苦磨砺的结果。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窦桂梅老师曾就她上的课《圆明园的毁灭》说,为了上这堂课,她去了好几趟圆明园遗址,在那里用心与遗址对话;查阅了大量关于八国联军进北京和火烧圆明园的资料,还反复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情节,才有了那震撼人心、别具一格、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经典之课。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令许多教师仰慕。殊不知那是王老师读了大量的书: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美学类、艺术类、历史类,等等,才催开的一朵美丽的花朵。这种潜心读书的经历,为他以后的教学之路打下了丰富的人文根基。王崧舟曾对年轻教师们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得有四大支柱: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生,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老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老师的诗性。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课堂教学艺术演绎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其根本的一条,就在于多年在课堂教学一线对学生的了解。有一次,上海福山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朱昱应邀到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城郊结合部的学校上示范课。朱老师精心准备教案,反复修改,力求完美。可当他踏进那间教室,看到那群孩子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并不适合这群孩子们。怎么办?教室后面还坐着很多老师,大家都是来一睹大师风采,聆听大师精彩讲课的。朱老师当时想到的是,我是特级教师,我应该给这些孩子们留下什么,让他们在这堂课上有所收获。于是,他当机立断,没有使用事前精心准备好的教案,而是就怎样朗读对孩子们进行指导。一节课结束后,孩子们的朗读比指导前有了进步,起码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知道什么叫朗读,学语文该怎样朗读,也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评价说,朱老师的课让我们学到了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老师备课、上课心中应该装着学生。说一千道一万,老师是给学生上课,不了解学生如何上课?如果学生都听不懂,那你讲的是哪门子课?这是最基本的问题。
  我们应该向大师学什么?我们应该向大师学他们为课堂教学一点一滴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的精神;学习他们深入了解学生,备课不但备文本,而且备学生的职业精神。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上,才有了大师们出神入化的讲课艺术。大师们的这些积累才是真正的“皮”,而大师们的动作、神态、语调则是外在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为什么在向大师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学“形”忘“神”的误区呢?这是受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所导致的。有些年轻老师静不下心来,在学习上不愿做积累沉淀、不甘寂寞、不愿反复琢磨、提炼,想走捷径,认为模仿大师是走向成功的基石,认为拿来主义是通往成功的铺路石。
  只是肤浅地学习大师的动作、语气、上课的风格,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学习大师们博览群书、认真反复阅读研究文本、科学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能力,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基本职业精神。只有学习了大师们灵魂深处的这些精髓,我们才有可能上出属于自己的、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好课”。
其他文献
1  丁玲1904年生人,韦君宜1917年生人,丁玲比韦君宜大十三岁。但是,后人隔着时空把她们放到一起比较,直感却是韦君宜更老成。老成不是年岁问题,是性格问题。论资历,丁玲老过韦君宜。论名气,丁玲大过韦君宜。但論晚年评价,韦君宜好过丁玲,尤其在知识界。  韦君宜是清华大学的才女,家境优渥,父亲已为她拟好出国深造的锦绣前程,但她决然放弃,清华肄业,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韦君宜在清华大学参加了“一二·九”
跨国公司始终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源地,在知识的作用日益被人们认识的今天,对此的共识在迅速增加。知识的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积累,跨国公司依靠其雄厚的实力、灵活
一个企业的诞生,可以只领风骚一两年,也可以长领风骚上百年。国外一般公司的寿命是12.5年至40年,而我国一些企业在声名大振短短两三年之后,便一蹶不振。中国一些企业为何寿
一、美国的企业形态 美国的企业形态主要有三种形式:1.独资企业。投资者单独出资设立,好处是不受《公司法》许多形式上要求的约束,便于组织管理指挥,决策效率高,财务状况不
设备综合效率的统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科龙配件公司推行TPM活动两年多,在设备综合效率统计方面曾走过弯路,后经过多次整改,到目前设备综合效率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已规范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问题、新任务.笔者认为标准化工作的取向,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定位:思想观念市场化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由传统的计划经
山西阳泉市第十二中学在推进课改中总结出了“观念——明白容易转变难”、“学生——捆绑容易解放难”、“学案——编写容易价值难”、“小组——建立容易建设难”、“评价—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表明 ,教育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国际化已经使这种推动作用不仅仅限于一个国家内部 ,对外开放的进行、留学工作的发展照样能起到推动作
没错,这个夏天到来之前,我已经瘦成闪电了!什么?说我跟闪电一点都不像?没见过世面的奴才们,你们不知道吗?世界上有一种闪电,叫作球——形——闪——电! That’s right, befo
北京市机械施工公司在承担北京西四羊肉口内地质部礼堂屋顶结构工程任务中,限于工程四周均是建筑物,场地窄小无法使用机械进入安装,他们因地制宜采用巧妙的施工工艺克服了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