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管理时代到来,职位管理是否终结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ue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职位管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关注点在于职位的工作任务;通过职位说明书对职责进行管理。好比是给萝卜挖坑,关注的是坑本身该挖多大、挖成什么样子。这一阶段的职位管理,通过职能专门化、组织结构化和稳定化,使组织的协同效能得到发挥。第二阶段的关注点则转移到了人身上;在职位说明书中加入对任职者胜任能力的要求,重点考虑萝卜与坑是否匹配的问题。而在第三阶段,关注点开始从职位转移到了角色。
  近年来,在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开始出现“角色”这一概念。即企业在对员工和职位进行管理时,以组织对员工的期望为出发点,关注员工的多重角色能力。要求管理者们不单单看重单个萝卜和坑,还要看他们周遭的土壤、环境。传统的职位管理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职位矩阵属于机械结构。在不确定时代,如果将企业视作有机的生命体,则需逐渐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构造。这是角色管理替代职位管理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有人声称,职位管理终结了,但是,角色管理的时代到来了吗?
  角色的特点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原意是指剧中的人物,后引申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
  角色有3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第一,每个人的角色是多重的。正如我们既是父亲(母亲),又是儿子(女儿);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既是上司,又是下属……。这种多重性又分两种情形:一是人们在不同组织中的不同角色。某位在企业里一言九鼎的老板,到了大学他则成了教室里听课的学生;某位在家庭里温情脉脉的贤妻良母,到了手术台上却是冷峻苛严的外科医生。二是同一组织中不同情境(场景)下的不同角色。一位在家中备受呵护的小男孩,当父母外出不在家的时候,俨然成了照顾幼小妹妹的家长;公司中某位平时工作中显得懦弱的男性员工,在面临突发灾难时,却变成了勇敢的救灾英雄。
  处于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无论是内部组织架构还是运营情境(场景),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员工经常从一个部门(团队)转到另一个部门(团队),从一种场景来到另一种场景。当组织按任务自由组合或者具有自组织属性时,往常高高在上的领导,很可能在某个项目(任务)中成了受人遣使的小兵;平日里被动执行的基层员工,却成了某项任务的总指挥。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就提出经理人(管理者)角色理论——他由此被誉为经理角色学派创始人。他将经理人的角色分为3大类:第一类,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领导者和联络者3种角色;第二类,信息角色,包括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3种角色;第三类,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资源分配者、冲突管理者和谈判者4种角色。
  基于角色的多重性,企业一方面需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具有角色转换的心态和习惯;尤其要改变各级管理者的权力意识和权威做派,使他们能在多种角色之间畅顺切换。另一方面需培养员工扮演多种角色、承担多种责任、行使多种权力的技能和本领;要让员工从合唱团中固定声部的演唱者,变成能适应各种环境、满足多样需求、演活多种人物、吹拉弹唱演样样精通的文艺轻骑兵。
  第二,角色是体现在关系中、由他人定义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有一个核心概念是君臣父子。撇开其中的皇权因素,这是典型的角色思想。只有在君臣、父子结构和关系中,双方的角色才能显现出来,角色行为才能被引发出来,各自才能发现和回归自身的责任、权利边界。也就是说,角色是相互依存的。无君无以谈臣,无父何从谈子?反之亦然。
  现代人们常常把君臣父子理解为等级关系、权力关系和服从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下,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一理念也意味着“君”“臣”“父”“子”均需遵守自身的角色规范,承担角色所规定的责任。即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父要慈、为子要孝。通俗地说,就是做皇帝要有做皇帝的样子。相互依存的角色结构中,如果其中一方不遵守角色规范,那么协同合作关系便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处于关系之中的角色,凝聚着他者的期望,而这正是角色应然的规范和标准。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网络化的社会关系当中,每种角色都包含着社会期望和要求。好比“医生”承载着病人们治愈康复的希望,“教师”肩负着學生获取知识、健康成长的责任。企业组织中,对角色的期望不仅来自于与其匹配的另一面,也来自于企业共同体。
  角色的“关系”特点,对传统的组织原则和组织规则形成了巨大冲击,也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显然,企业需重视角色的“关系”管理,为不同角色之间的沟通、互动创造条件,如构建信息平台、流程平台等;在企业文化上更加强调平等和尊重,注重角色意识的弘扬。在机制设计上给予基层员工更大的自主空间,使之能自由组合、自设角色。需开发员工的人际关系能力,使之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能与对方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需对角色期望进行管理。一方面在组织文化层面提出对所有角色的共同期望——实际上就是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需开发、积累组织不同层级各种角色的期望标准(动员角色的“扮演者”相互设立角色标准);同时激发角色“扮演者”(责任主体)自我设定期望、自我角色实现以及自我成长。正因为如此,角色管理具有尊重个体、激活个体的显著特征。


  第三,有些角色无法事先设定。大部分角色是可以事先设计和安排的。但在不确定环境下,有些角色是在突发情境中因需要而产生的。比如企业突然遭遇知识产权诉讼,需新设知识产权专家角色;企业突陷舆论风波,则需新设对外发言人角色。从职位管理到角色管理,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朝不确定(弹性、动态)的方向转变;而从预设角色的管理到偶发角色的管理,则是在这条新路上又往前走了一步。弹性、动态的管理,并不是临时起意、见招拆招,而是更高级的管理形态。这是一种价值观型的管理:没有组织成员对组织使命、宗旨的高度认同,就不会有人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承担角色责任;这也是一种深层素质型的管理:没有厚实的素质基础,没人有能力扮演临时角色;这是一种平台赋能型的管理:没有强大的平台支持和资源支持,个体很难在突发情形下完成艰巨任务。   角色实现和组织发展
  企业进行角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推动、促使员工角色实现。所谓角色实现,是角色承担者从理解角色到扮演角色的过程。在企业中,可以将这一过程理解为员工实现组织角色期望的过程。角色与角色主体(承担者)之间的互动——角色牵引人,人丰富角色——构成了员工角色实现的主要内容。
  我们将“社会制度约定”和“社会制度行为”置换成“组织制度约定”和“组织制度行为”,可以用这一模型说明员工的角色实现。当企业进行角色管理时,先形成组织的共同期望;将其赋予员工,成为某种角色期望。而员工在自身的人格特征的“黑盒子”中,对该角色期望进行解读,进而完成自己的角色构想(Role Conception),即自我期望。例如,一个项目小组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张三能够明确项目方向,管控项目进度,带领大家攻关克难,这种共同期望赋予了张三“项目管理者”的角色。由于张三本身思想开放,善于沟通,喜欢头脑风暴而不喜欢专断,他会将“项目管理者”解读为一个“集思广益、善于聆听的项目管理者”,认为应该在项目中多鼓励、引导团队成员们提出合理建议。
  员工在接受角色期望具有角色意识后,开始按照该期望进行角色扮演。一般来说,角色扮演者的角色意识分为不自觉型和自觉型两种,前者的典型例子是性别意识,比如对男孩、女孩的自我辨认。性别特征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已经习以为常,因此不会特别注意。而自觉型角色意识则是指理解角色期望并关注扮演行为和扮演结果。员工的角色意识显然是自觉型的。员工角色实现与组织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角色和扮演者往往彼此成就。就像在一个影视剧里,富有魅力的角色给演员留有很大的表演空间;而演员功力到位,使角色立体、饱满,则发展了角色。在企业中,角色给予员工能力展示和个人发展的空间,并通过来自于组织的期望推动员工成长;而员工对角色的良好诠释又增强了角色在组织战略中的作用。
  其次,角色实现与员工个人绩效密切相关。
  角色管理的基本工具:角色说明书
  角色说明书是角色管理的基本工具。它和职位说明书在形式上大同小异,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下面我们分项进行对比(如圖,图见34页):
  与职位说明书相比,角色说明书有三个优点:一是体现任务导向原则,在描绘角色的职责时,扩充了活动及工作范围;促使员工能在复杂的工作领域内创造价值。二是在组织设计时,增加了组织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增强了组织内部的有机联系。三是通过对期望性标准的强调,对胜任素质的关注,激发、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使员工重视“关系”以及他人期望,从而助生OCB(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即自愿性的利他行为。
  职位管理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而角色管理能够帮助员工明确自身任务和定位,牵引员工能力发展,保障组织目标落实,为管理者提供了组织设计、人员管理的新思路。
  本文摘自《管理架构师》一书,作者系本刊编委、“华夏基石e洞察”智库撰稿人、著名管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其他文献
在大众化消费时代,企业追求的是知名度,只要有了知名度就能取得成功,因为不同企业的产品都差不多,用户看谁知名度高就买谁的。而在小众化消费时代,企业追求的却是忠诚度,只要能把某个特定的消费群体牢牢地吸引住,让他们有归属感,就很容易取得成功。所以战略转型的关键是让品牌有一个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定位,让自己的品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征。这样才能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给消费者一个选择的理由。  重塑品牌定
期刊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无论企業还是人才,都被裹挟进了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  很多的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面临着转型。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博弈必然会对管理方式带来新的挑战。而在对抗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目的的管理变革中,必然是要以个体的人为最基本出发点。以人为本的角色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在这样的管理中,人不再是工具和资源,甚至也不再是资本,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态度、认识、情感、性格,进而形
期刊
2019-2020互联网十六个趋势  1.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红利正在向新板块迁移;在一二线城市,18-40岁的核心用户中,互联网红利日益稀少。  2.老年网民的增长比我们想的更快,不论规模还是消费能力,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红利中最大的一块。  3.在低年龄段上,红利从年轻流向低幼,更多10岁以下儿童及其父母,在互联网上消费内容、购买服务。  4.庞大的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对手机很依赖。互联网不仅为他
期刊
电影经常将人工智能描述为像人类一样走路和说话的机器人。不要指望AI看上去像1984年的科幻电影《终结者》里操着德国口音的终结者那样。不过,你会与2013年的科幻电影《她》中萨曼莎一样的AI声音交流。AI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认知设备,比如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的语音助理Alexa,已经能和你交谈,并很高兴能让你的生活更轻松,更有满足感,就像2017年电影《美女与野兽》中的时钟和茶具一样。生活在一
期刊
在现代企业管理学中,组织是研究的起点,利润是研究的目的,而对于管理方式的研究则侧重于专业分工和结构效率。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交互性越来越强,组织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传统的岗位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冲破组织的界限,“角色管理”让管理回归到原点——以人为本,更为靈活、科学地适应了新环境中的管理需求,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大利器。  追溯管理学流派的发展,创立了人
期刊
如果你问销售经理看重销售人员的什么品质,他们通常会说,他们看重销售技巧,他们想要能做成生意的人,他们寻找的是有成功销售经验的人。然而,要销售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产品,销售人员需要的远远不止是做成生意的销售技巧。  业绩最好的销售人员应该懂得如何整合情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和销售技能,熟练地应对各种情景,顾问式地与客户互动,为每种销售情况增值。高绩效的销售人员懂得如何将人
期刊
“员工绩效考核并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应该定期进行,目的是为了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Bill Green认为。Bill Green是一位拥有几十年管理经验的企业家。  他一手创立了Interline Brands,25年来一直担任首席执行官,把它从一家小型零售店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分销公司之一。此外,他还创立了多家成功企业,是房地产私人贷款机构LendingOn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res
期刊
去年8月,华尔街首遇史上最长牛市,让苹果公司成为了全球首家市值万亿美元的私营企业。一个月后,亚马逊紧随其后,其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现在的身价已经超过了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的身价总和。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企业估值超乎想象的经济扩张时代。像苹果、亚马逊这样一些特大公司的出现是否证明了创造力的重要性?或者又是否主要反映了权力的智慧——在运作环境中进行控制及租金提取的能力?  规模效应的前景  特大公
期刊
边界管理者处于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交互界面,其在组织边界管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的研究,通过梳理不同层次的边界及边界管理活动概念,进而总结有关边界管理者的多重角色扮演和角色冲突,指出了不同角色的相互作用机制对组织的重要意义,并分析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动态化,企业边界的模糊化,以及组织任务的复杂化,现代组织不得不在组织边界甚至跨越组织边界与外界如客户、供应商和
期刊
不看广告看疗效  一个管理者是否优秀,领导力强不强至关重要。于是现在人们很重视领导力的培养,许多公司都为管理者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领导力培训课程。  只是很遗憾,领导力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至今连个公认的权威定义都没有。就像在领导力研究方面颇负盛名的沃伦·班尼斯所说的那样,“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判断一个人是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