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cjm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题上发现问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窗户”,常常是打开文本的一把“金钥匙”。可以通过课题揣摩文本的内容;可以通过课题推测文本的思路;可以凭借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可以通过课题寻找知识铺垫,拓展文本背景。例如我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重音应落在哪里?学生很快抓住了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落”字。接着再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学生深入文本发现问题:“落”字含有凋谢之意。我再提出问题:“落”还有别的意思吗?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落’字还指爸爸离开人世,学生发现并认识了题目“落”的真正含义: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调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同时为了发掘文本思路,我再提出:“花儿在全文结构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通过默读文本,找出并抓住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挑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挑”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很自然理解了花儿在文章结构中起到线索作用。顺理成章地,学生也能就着文本探究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如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一课时,我精心安排学生读题目,让学生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学生根据已往阅读课题的方法、经验,从题目中发现并理出以下几个问题:?譹?訛罗布泊在哪里??譺?訛消逝什么意思??譻?訛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呢??譼?訛美丽的仙湖为什么会消逝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求知兴趣与欲望通过课题激发了,深入读文本,在探究学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过程中,文章的深度也出来了,学生把握文本的写作目的及表现手法自然也水到渠成。
  在矛盾中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有矛盾处就有争议之处。学生在争议中各陈其由,各抒己见,让不同的意见彼此交锋、碰撞、融合、辨明是非、求同存异,无形中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与词语间的矛盾,提出问题,探究矛盾,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引发,能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解决、自我醒悟的能力。如我在教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二课时,学生精心朗读,发现了看似矛盾、实不矛盾的三组相反的词语“历史与现实”“悲哀与美丽”“真实与荒谬”。它们怎么能统一于一体呢?该如何理解?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很快激活,情感的体验就很容易实现了,方法能力的培养也尽可以贯穿其中。再如教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学生读到最后一句:“孔乙己大约已经的确死了。”我引导学生:你认为这句话是否矛盾?请说说理由。学生通过朗读句子,发现“大约”与“的确”这两个词不达意有矛盾。那作者为什么估计而又肯定孔乙己已死了呢?于是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具体感受到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宿命及作者用词不达意的准确用意。教师在这种情景下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就会倍增,注意力也会格外集中,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在假设想象中发现问题
  假设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假设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和表象,同时还需要创新思维的参与。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能包容整个世界,促成进步 ,孕育革新,是人与生俱来的感受性冲动,是推陈出新后理性建构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最高层次就是善于在假设想象推理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品析推敲人物形象,理解深层主题: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弟弟于勒的态度变化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当时于勒一眼认出眼前向他买牡蛎的人竟是自己的亲哥哥时,于勒叔叔会有怎样的心理、行动呢?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首先对他们进行点拨: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想象;也可以从于勒本身的性格特征进行想象,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举例向学生谈谈,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此时,学生思想的火花迸发了、拓展了,很多学生从不同的心理角度各抒己见,从中获得了一种学习的成功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习的内动力。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与股份合作制契合的前提是,合理确定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性质和权能。农民以经营权换取合作社的股权,合作社则赋予农民股权为对价取得完整且可自由让渡的经营权
迄今,高校“概论”课使用了7个教学教材版本。这些教材版本中,教材名称、章节标题、子目内容和语言组织方面部发生了有规可循的变化。吸纳重大理论刨新、反映必要价值判断、体
美术史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培养学生阅读、辨析视觉形象的眼光和分析理解美术现象的能力;二是帮助学生积累视觉语言;三是使学生了解、掌握有关美术史的知识.美术史课
通过深入研究英国小说家劳伦斯作品中的"速度"与"激情"的关系。在劳伦斯作品中,他对以煤矿生产为代表的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而有力地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对自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