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與傳統工業可相輔相成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deda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打印技術及其打印物料對傳統工業有何影響?兩者會否形成對立關係?
  李宗津直言,首先要明白,3D打印技術是一種容易改變且製作精確的先進工藝,由繪製設計圖的軟件、打印的機器及用以打印的物料所組成,而不同的物料會配用不同的機器,所以這三方面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因3D打印技術的特別製作方式及性能,所以它有很多傳統工藝無法比擬的優點,在各個主要的工業界,都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建築界、土木工程界更有革命性的變化,同時也會間接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娛樂的方式。
  以建築業為例子,業界近年在不斷地考慮如何使建造智能化,當中智能化有一部分就是3D打印。在建築成本當中,建築模板佔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傳統的製作方式為工人先用木材、鋼材把大樓的結構、形狀限制好,再進行混凝土的澆注,模板在這之後需拆除,但模板以後也不能再用了;若是使用3D打印技術,可以先把模板打印出來,然後直接澆注混凝土,也不需要拆除,省時省力。而且用木頭和鋼鐵製作出來的模板,很難達到曲線標準;而這部分也可以通過3D打印技術來實現。如此一來,這個建築的立面、造型就更多的選擇;建築也不會過於古板或千篇一律,每一個建築都可以有不同的外觀造型。
  但是,任何一門技術都不可能包攬其他技術所能做的事情,我們應該是要開發那些能夠充分發揮3D打印技術長處的物件,例如形狀複雜需要精確打印、且打印數量少的物件;有一些物件則不一定是使用3D打印技術來製造會最有效及簡便,不用硬把3D打印應用在沒有必要的地方。
  陳烱南指出,首先要瞭解3D打印技術與傳統工業兩者之間有何區別,3D打印技術快速成型,但是不利於量產,因為一臺打印機的打印模式及範圍有限,批量生產需要的用料與時間,比起傳統工業來得多;而傳統工業生產模式的優缺點在於,一定要有模版才能生產,在做第一版的時間很長,但是做批量生產時很快。
  產品由設計到投入生產的過程當中,3D打印的角色在前半段:產品設計、初版、修訂、再出樣版,可以用幾個小時或幾天時間,就能做出一個模具,使用3D打印技術會比傳統工業快很多;待確定了模版,再於生產線上作批量生產。兩者之間可以互補,這套模式目前亦在運用當中。
  雖然現在亦有工業級的大型3D打印機器可支持量產,但與傳統的流水式生產線的產量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目前亦有外國大型公司嘗試研發如何利用流水線的方式,再結合3D打印技術來進行流水式生產,不過現在仍是實驗階段,將來是否能成功在工廠中實施仍是未知之數。因此,在可見的未來,3D打印技術的趨勢不是在量產方面,與傳統工業之間未有對立關係。所以,3D打印技術對於傳統工業是有好的、正面的影響,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3D打印技術的特點是產量少、速度快,可用於傳統方式難以製作複雜零件,這是它的優勢,但它也有缺點。譬如需要按照不同的材料使用對應的機器,即使有公司開始研究複合材料,但因成本因素而未被普及;成品的顏色變化較小,完全取決於物料的顏色,全彩的3D打印機因成本高、效果不理想而仍未流行,不過相信這會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另一方面,因應3D打印機的列印模式,3D打印的成品會有橫紋的現象,就算再精細的機器也不能避免,這對於對產品有要求的人來說,或許是一個缺點,需要通過其他的儀器或人工作處理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林濤表示,在製造業方面,以往一件產品/零部件在設計後,需要經過漫長時間,價格昂貴的鑄模過程,才能夠生成一件實際的物件,這對設計過程非常不利。因為一旦鑄做出來的物件發現有錯誤或要改善的地方,在重新設計後,需要重新鑄造另一個模具,成本高、時間長,可能要用上一、兩個月或更久。
  3D打印技術普及後,在完成設計時,利用3D打印機,只需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的時間,便可以生成該設計的實體物件,作為原型、示範品之用。直到確定整個設計沒有問題時,才進行鑄模及生產,這樣可省卻大量的時間及成本。現時的3D打印技術已經支援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大小的產品製作;甚至在打印以後可直接使用。
  不過,3D打印技術不適宜用於大量生產;當模具完成後,生產零件的速度及成本,遠遠快及低於3D打印。因此3D打印技術有助於工業設計,加快設計及修改首辦模型之過程,但對傳統製造業應不會構成直接競爭及影響。
  蘇健強透露,傳統製造業前期投入大,開發時間長,雖可滿足大批量生產,但很難實現個性化製造。而3D打印對產品的複雜性設計限制很少,可幫助人們提高個性化產品的生產能力。另外3D打印無需集中、固定製造車間,可零時間交付就近生產的特點也大大降低了個性化製造的成本和時間。由於目前3D打印無法完全實現傳統機加工製造技術所達到的精度,因此兩者暫時會以互補的關係共發展。但從長遠來講,3D打印技術到成熟階段,定會取代傳統製造。
其他文献
一到換季之時,醫院總是擠滿了老老幼幼的民眾,傷風感冒打噴嚏,各種病毒肆意流竄。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控制病情。正所謂防患於未然,而疫苗的研製,它的功能之一便是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成為人類健康的保護傘。當出現流感高峰期,民眾有時會一窩蜂地“瘋搶”疫苗,使得衛生當局三不五時發佈消息,強調流感疫苗儲備充足,並適時增設除各衛生中心和衛生站外的接種點,以及與政府有合作協議的接種站,免費提供疫苗給有需要的市民接種
期刊
自從新《土地法》二零一四年三月生效以來,就惹來不少批評,特別臨時批給“廿五年”不得續期的條文,甚至被批評為“強搶私產”!但筆者多次公開及在撰文時強調,不論新舊《土地法》,均有廿五年臨時批給不可續期的規定,故廿五年“大限”,絕非二零一四年三月生效的新《土地法》新增條文。  早在零六及零七年濠庭都會及金峰南岸兩地段就因廿五年未完成發展,政府宣告土地批給失效並沒收溢價金,只是當時再次以免公開競投方式重新
期刊
由體育局及中國澳門龍舟總會主辦,民政總署及行政公職局協辦之“2018澳門國際龍舟賽”,6月18日端午節於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進行壓軸日的賽事,包括澳門國際龍舟邀請賽標準龍500米公開組、女子組以及大學生邀請賽標準龍500米公開組賽事。行政長官崔世安等嘉賓出席與民同賞龍舟賽,並主持頒獎,現場洋溢著一片節日的歡樂氣氛。各隊經過多番比拼後,最終中國南海九江成功衛冕公開組及女子組冠軍,而大學生邀請賽標準龍5
期刊
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構想,在接下來的五年中,分別開始推動絲路基金的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設立、確立中巴經濟走廊,開展“一帶一路”與歐洲國家、印度洋國家、東南亞國家的對接。  九月,也正式進入“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滿五周年之際,從中央到澳門近來也開展了諸多活動回顧五周年的發展,提出在新的國際政經形勢下,尤其是中美貿易戰等環境影響下,如何持續推動“一帶一路”發展,
期刊
澳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多元和諧的人文氣息,每年吸引不少國際旅客來訪,小城的傳統節慶、民間信俗、獨特方言、特色美食等人文風情均保留著多元共融、求同存異的中西風貌,傳承本土文化價值,立足國際。澳門基金會多年來配合特區政府施政方針,投入資源增進市民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支持本地社團到不同國家或地區交流,多角度呈現澳門獨有的城市魅力形象。  澳門致力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
期刊
做好大廈管理,事關千家萬戶的安居樂業。過去由於法律制度長期不完善,本澳大廈管理問題叢生,“一廈兩管”、“一廈多管”時有發生,管理費糾紛、停水、停電等問題也不少見,嚴重滋擾民生,損害社區和諧。今天,社會期待已久的物管公司發牌制度及大廈管理法律制度終於完成修法並將生效實施,令大廈由“冇王管”的狀態邁向了有人管的新局面。  毫無疑問,“物管法”和“大廈管理法”對大廈管理有著深遠影響,不論是業主、業主會還
期刊
前 言  從今(2018)年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 川普、杜林普)簽署《美國有關301調查的行動總統備忘錄》,展開美國針對中國貿易戰的序幕,再到6月15日美國貿易代表署宣佈,將對中國1102項、合計約500億美元進口產品加徵25%關稅,雙方正式開打。跟著是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於7月10日宣佈,對中國另外價值2000億的進口商品,課
期刊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發表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已經提出“一帶一路”注重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同時在第六部分也明確提出“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因此澳門作為國家特區,被鼓勵來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經過五年實踐,澳門又該
期刊
近年來,3D打印成為全球各地熱論的話題,它的出現代表著什麼?人們應如何正確看待及使用3D打印?  李宗津坦言,目前我們正處在計算機、工業裝備的發展比較迅速的一個年代,3D打印技術由於它的精確性,可以打印複雜型態的物件,被各個行業認為是一種可以對人類生活帶來很大變革的一項技術,所以就把3D打印技術作為他們製作方式的一種革命性變化來對待,因此航空航天、汽車、珠寶、藝術、時裝、食品、建築與土木工程等行業
期刊
近十幾年來,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當中也包括3D打印。人們可時常聽聞以3D打印來製造人體器官、珠寶等物體的新聞,對3D打印本身卻瞭解不多。近日,美國傳出有人利用3D打印來製造武器,令民眾憂心忡忡之餘,亦存有疑慮:到底3D打印是甚麼?為甚麼全球各地的人都在學習如何使用它?  有見及此,本期“時事辯論”有幸邀請來澳門大學應用物理與材料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李宗津、創行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烱南、澳門生產力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