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里怎能没有“新生活”?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_prog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到蒋玉琴,是我第一次参与“新基础教育”学术活动的时候。当时的她是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数学老师,扛着一大捆学校的校刊,好像是叫《教海拾贝》吧,风尘仆仆地和邵兰芳校长一起来会务组报到。在随后的多次接触中,她给我的招牌式形象,就是足蹬一辆摩托、身披一袭风衣、头上一顶护盔,英姿飒爽,像极了驰骋江湖的“女侠”!另一深刻印象,就是她和时任文教局副局长胡金芳跟我的“茶室之约”。那个时候大家还不是很习惯在办公室、会议室之外的地方研讨,而当时的我,刚从武汉调到上海工作,一时没有安排办公地点,也只能在咖啡馆研讨课题,因此一听“茶室”二字,顿时便有“咖啡遇见茶”的知音之感。难以置信的是,这间小小的茶室中,竟能涌出那么丰富的信息和思想,像那茶的温馨和芬芳,缭绕、碰撞、升腾,漫漫而悠长……
  从教师到教研员,从副校长到校长,一路行来,蒋玉琴总是不停地在行动,在言说,在思考,不停地忙着数学王国的求索、区域教研的运筹和学校“新生活”的打造……从出任花园小学校长开始,之前的经历、思考与探索,似乎都在这里汇集起来,化为一个蓝图、一项计划、一种信念!
  “快乐”由内而生,不是由外而加
  为什么把学校发展蓝图命名为“新生活”?那一定是觉得孩子们当下的生活不快乐、不幸福、不理想!归根结底一句话:那不是孩子们想要的生活!的的确确,在众所周知的应试压力之下,连小学生也快活不起来。家长在一些诸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似是而非的理念误导下,一些教师也在各方压力之下,有意无意加重了孩子们对于学业的体力负荷和心理负担。花园小学在创建省实验小学时,提出了“快乐生活每一天”这个办学理念。在当时提出“快乐”一词,出于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看作一对矛盾,力图用素质教育的“快乐”来对抗应试教育的“不快乐”。快乐的载体是增加了如书法、插花、舞蹈、小制作等课外活动。在快乐理念下,还提出了诸如“快乐老师”“快乐儿童”“快乐课堂”乃至“快乐教学法”“快乐教育”等一些以“快乐”为中心词的概念。蒋玉琴在“新基础教育”的实践中浸润多年,越来越觉得真正的持久的“快乐”,不是外加的,而是由内而生的。重提“快乐生活每一天”,虽文字没有变化,但其内涵已更富深意——强调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是因主动创造、自我超越而产生的。
  学校生活中的情感应是丰富多样的,快乐应该成为生活的基调,这是毋庸置疑的。包含着学习活动的学校生活,除了成功和交往的快乐,还会有面对挑战的困惑,有克服困难、突破瓶颈的焦虑,有对小伙伴面临困境的同情等等。当然,当我们赞美和追求学校生活的快乐的时候,重点在于成长的欢欣、友情的愉悦,以及苦尽甘来的甜蜜。
  创造新生活,就是创造新教育
  学校里的新生活之于老生活,新在哪里?我们似乎可以说:新生活是丰富灵动的,老生活是单调机械的;新生活是主动进取的,老生活是被动退缩的;新生活是热烈向上的,老生活是枯燥压抑的……老的学校生活只以应试成败论英雄,新的学校生活则以社会适应看出息。
  然而,学校生活的“新”与“老”,并不完全由时间来决定。遥想当年那些曾经是无忧无虑的周末时光、没有作业负担的欢乐假期、沉浸于自制玩具玩得昏天黑地的无尽乐趣,都随着考试、测验、竞赛这些“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高悬渐渐离我们而去,难得的空闲也被各种各样的补习占据得无影无踪。“穿越”回归到这些时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回到了教育本来就该是的样子,或者说回归到教育的本真。作为孩子,就是应该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体悟、体悟中成长,把学习本身作为莫大的乐事,且乐此不疲;而教师、家长,乃至所有的教育者,就是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守望孩子们自然而自由的生长,同时又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学”“好学”“乐学”其实代表了三重境界:知道要学,是在理智层面;喜好学习,是在情感层面;乐于学习,则是理智与情感交融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世界和中国的教育,正在走向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如果学习者这一主体既不知道为何而学习,也未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作为外力的教育制度再合理、教育条件再先进、教育资源再充沛,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说“新生活”是以学生主动、自主和自由的学习为特征,且这种学习要从“因乐而学”最终走向“以学为乐”,达到孔子赞扬颜回时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境地,那么,今天的所谓“新教育”,就是为孩子们的学习营造一种宽松舒缓、从容自然、优雅隽永的成长环境。
  “两计划”“三项目”,催生花园多彩生活
  展读花园小学的三年发展规划,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两计划”和“三项目”。两个计划分别是指向学校管理的“雁阵计划”和指向课程教学的“快乐生活计划”;三个项目中,于教师有“香樟树”、于学生有“七色光”、于家长有“绿马夹”。五个亮点交相映照,凝聚成花园小学的多彩生活。
  “雁阵”计划,是在领导管理领域打造学校新生活。具体来说,一是组建非行政性的“教师专业委员会”,改变单一行政主体管理学校的局面。二是管理团队领导力提升,明确中层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源建设的年度目标、措施和途径;确立部门负责人专业发展目标,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基层管理者全员竞聘上岗,改革行政例会,确立研究专题,实行项目领衔制度等等。三是成立学校环境文化创意设计院,在校徽设计、校歌创作、校操排练等文化元素逐渐生成后,继续打造学校的各种文化产品。
  “快乐生活”计划,是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打造师生课堂新生活。首先是“STEM A”视野下的“快乐生活”课程,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融合的主题活动中,加进人文素养(A),拓展整合与重建“快乐生活”课程。然后是“数字化”背景下的“快乐学程”,拟构建一个具有花园小学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平台——“STEAM云中心”,将课程资源进行网络化处理。此外是共建“生命成长”的课堂新生活,将深化省级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课型设计与策略研究”,把数学学科的研究成果迁移到其他学科,打破学科领域边界,建设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并据此更新学与教的方式。   “香樟树”项目意在促进学校的校本研修,营造教师的新生活。不仅要建设“生命自觉”的合作新生活,还要构建“自我更新”的成长生活,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以搭建新平台,扩大“新基础教育”兼职研训员的影响力,提高其专业引领能力。还要建设“生命成长”的评价体系,丰富教师的文化体验并提升生活情趣。总之,是要打造教师“香樟树”般“勤勉独立,笃定自信,坚定执着”的做人品格,体验健康的生活、合作的生活和研究的生活。
  “七色光”项目的设置意图是加强班队建设,为学生营造新生活。具体包括长程式设计成长环境体验班队新生活,架构经典课程活动催生校园新生活,开放升旗仪式平台感受阵地新生活。在整体策划之下,让学生过上灵动生活、专注生活和数字生活。
  最后一个“绿马夹”项目,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共建家长新生活。具体内容有:设立“绿马夹”岗位推进“服务生活”,家长进校园重过“学校生活”,利用社区资源体验“亲子生活”。
  学校不是社会的简单再现,用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的话说,学校应该是“简化的”“净化的”和“平衡的”社会。相应地,学校生活也不是社会生活或日常生活的简单复制,而应该是从儿童成长的立场和视角,对师生“生活世界”的一次又一次的“重构”。花园小学勾画的这张蓝图,就是对理想学校生活的颇富匠心的一次重构。
  学校,在规划指引下共建新生活
  学校新生活的重构,是校长蒋玉琴带领下全体师生的一次再谋划和再出发。出发后的“行程”,自然就是预期“新生活”的共同经历,就是理想“新教育”的共同创建。据我的理解,可以概括为这么三句话:
  顶层决策靠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的形成,不仅是学校发展决策的书面文本,更是一个共同策划和决策的过程。学校规划形成之前和之中,是领导层与广大教师之间的一个互动平台;学校规划制定之后,又是上下齐心、朝着预期目标前行的纲领和指南。在某种意义上说,规划格调的高下和正确与否,决定了今后的办学质量高低和教育改革成败。
  中心突破做课程。课程作为学校运行和发展的核心,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新课程推进十多年来,奋斗似未有穷期。近年来国内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全课程”“全员走班”等备受关注的课程整合和课程选择,都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每一所学校可以充分关注、勇敢行动,但不要盲目跟风、亦步亦趋。我们要量力而行,更要从实际出发,要的是“风随心动”,而不是“心随风动”。严肃地审议,认真地探索,小心地求证,是每一所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应有的态度。
  空间拓展倚家校。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学校与家庭之间,要在对教育的理解上达成共识,这在各种理论粉墨登场、各种压力悄然袭来、各种诱惑纷至沓来的今天,显得倍加重要。学校与家庭之间达成教育共识,不可能轻而易举,而需要反复的沟通、对话和磨合,重要的是开展一些共同认可、确有实效的互动和共同行动。让“香樟树”与“绿马夹”携起手来,共同呵护孩子们活泼健康生命的“七色光”!
  (杨小微,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0062)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数学让很多人在童年时代直至长大成人,或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显然,整个的数学教学需要一种更为温和的发展模式,让数学教学拥有一种暖暖的温度,不激进也不冷酷。站在儿童的立场,有舒服的温度、有真挚的情感,才是走心的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对于知识习得的结果特别重视,而对于其中的情感需要、思考以及经历的过程则关注甚少。“有温度的数学”能够更有人情味地帮助初学的儿童解决最基本的学习内需问题,同时让人们获得不错
摘要:当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依赖性强、情绪化、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家庭影响健康人格的塑造、网络误导认知力和判断力、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等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要解决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自我认识、悦纳自己;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共同参与;加强心理疏导,提供沟通渠道;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设置与社会紧密结合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
摘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从烹饪技能大赛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中餐冷拼项目的技能训练过程中较容易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而展开探讨,对有效提升大赛训练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餐冷拼;训练水平;技能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C-0045-03  由江苏省教育厅、省发展和
当学校树起各类教育品牌的大旗时,就意味着学校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学校文化和实际,我校提出了自然教育,既作为一项课题研究,更是为了打造一种教育品牌。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词汇,让我们找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归宿。不过,随之而来的一些质疑声,使我们有必要对自然教育作一次正本清源的诠释。  一、对自然教育命名的再认识  1.自然教育不同于自然学科教育。由于在小学以前的课程设计中,自然
“知行”是中国由古至今思想家关注的重要命题。王阳明最先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把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将知行的关系归结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先生深受王阳明思想的影响,融合杜威“实用主义”的主张,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行后知”的观点,并以此思想为主导,在教育活动中“增加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
摘要: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立足邮政,主动服务”的办学实践中,紧紧围绕邮政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战略要求和企业实际,实践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准邮政人”特色教育培养模式,构建了以企业岗位为基础的“百万邮政员工”继续教育体系,创建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中国邮政远程教育平台,为企业转型升级、谋求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高职院校只有在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的能力再造和创新发展,才能获得自我变革、自我
摘要:面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在“新职业教育实验”环境下,以教科研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触发器,从教科研价值取向的本真诉求、研究内容的核心观照、研究形式的发展生态、管理机制的优化升级等方面启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破冰之旅。  关键词: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教科研;新职业教育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91-04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
摘要:海安县明道小学根植于240年办学积淀,以“开蒙以达明道,明道以求福祉”的办学使命和“明道”校训为文化“胚胎”,在坚守中建设明道文化,赋予“明道”活泼泼的教育意蕴,探寻明道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教师、学校创设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天地。  关键词:学校发展;明道文化;海安县明道小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37-05  明道
摘要:本文介绍了混合式学习以及BlackBoard网络学习平台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趋势;初步建立了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该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5-0037-04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发展趋势。本研究所指
钱澜校长自称为草根化的校长。草根的特点是平常而平凡,无论是长在哪里,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够生根发芽,都能够欣欣向荣,具有特别顽强的生命力。因此草根的平常和平凡姿态中,蕴含着一种不平常和不平凡的气质。在钱澜校长的成长过程和太仓实小的发展历程中,她自觉地依靠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的引领,因此她所说的“追梦历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乱寻,而是具有理性自觉的探寻和求索。2009年她把探寻和求索过程中形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