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黄河象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ehehe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1月20日,是一个应该特别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甘肃省合水县板桥公社境内的马莲河畔木瓜根咀工地和往常一样,民工们清土的清土,筛砂的筛砂,拉架子车的仍在来往穿行。
  忽然,在清土挖砂的腰崖面上,有人一镢头刨下去,竟然从砂土中带下来一块洁白色的东西。他脱口而出:“这是啥东西?”
  这个人顺手将洁白色的东西捡了起来,有手掌那么大。周围挖土取砂的几个人闻声围了过来,人们互相传递着,但谁也说不上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他们再往崖腰面上掉下白色东西的地方看,只见砂土层中还有白色的东西。人们将它周围的泥土清开,山腰崖面越挖越大,白色东西越显越长。只见这东西一头大,一头小,中间有碗口那么粗,向里外两头延伸。这东西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的纹路向中心收缩,有点像树木的年轮。再由旁边往里抠了抠,这长长的圆柱状一头粗一头细的东西,不只一根,还是两根呢。它们被土层挤压,中间几乎要搭在一起了。
  一个民工说:“这怕是两根古树吧!”另一个说:“不对,这一头粗一头尖的,怕是两个动物的尾巴!”又一个笑着说:“这也许是两条大莽蛇,正在交配哩,山塌下来,给压住了!”
  人们笑过之后,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但谁也说不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稍远处,一个中年人听到议论也走了过来。他从地上捡起一小块从崖腰面上掉下来的白色东西,用舌尖舔了一下,还粘舌头哩。
  他“嗨”了一声,笑着说:“这就是老人们常说的‘龙骨’。它能止血!手上什么地方划破了,搓一点撒在伤口上,血立马就能止住。”
  一个消息灵通的人插嘴说:“龙骨是药材。供销社和药材公司收购哩。如果是龙齿,一斤要卖几块钱哩!”
  听说是龙骨,能止血,还能卖钱,大家你拿一块,我取半截,准备带回家中。周围的人也围了过来,抢着捡拾,来凑热闹。一时间采砂的崖腰工地上没人干活了。
  1973年1月下旬,我完成嘉峪关魏晋壁画(画像砖)墓的野外考古测绘任务,风尘仆仆,从发掘工地回到单位,就听到文物组的同事告诉我:“合水发现了化石,领导准备派你去。”看来,这真应了那句农谚——“号内没马,驴支差了。”
  其实,我对搞化石工作还是很向往的,当时我年轻力壮,也是出野外、采标本的得力人选。
  我是1961年从西北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回到困难时期的家乡——甘肃省的。在兰州经过两个月的等待,被分配到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工作。
  1973年3月10日清晨,我和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教师谷祖刚按约定准时赶到省委大院,踏上了中共甘肃省委工作队发往平凉的专车,前往西峰合水,执行勘察合水县河口水电站工地发现化石的任务。
  3月18日上午,许俊臣约上河口电站办公室的同志,带我和谷祖刚到木瓜根咀察看。
  走进采砂场,在齐胸高的沙土层腰崖面上,有一片堆罩着酸枣刺丛的地方。许俊臣和河口工地的同志走上前去,把这扎手的酸枣刺慢慢移开,只见两块有碗口粗细圆柱状的花白“龙骨”断面,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地显露出来。这两块一圈一圈犹如树木年轮,由中心向外拓展的花白色椭圆形断面镶嵌在土黄色黄土状黏土岩石当中,周围被一圈渗透次生的灰兰色黏土包裹着,显得特别醒目。再向断面附近搜索,发现靠近左下侧断面右前方,有一条灰兰色印痕,向前伸展出去,足有1米多长。这条稍有点弯曲的灰兰色印痕,由粗渐渐变细,前端呈扁平的舌尖状。此时,谷老师已成竹在胸,结合当初在县文化馆看到的那一截“龙骨”化石,认定这里是大象门齿的化石。他的看法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前一段时间,这两段大象门齿化石,不幸被人们当“龙骨”挖走,残留下来这条清晰的化石印模(痕),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我们用考古发掘特制的小铁铲和野外地质考察用的钉锤,从上门齿断面附近小心翼翼地向地层深处探进。又从穆旗村农民家里借来了镢头、铁铣,刨取较硬的岩层土块,清开散落下来的砂土岩石。大约挖进0.5米多深,上颚骨就显露出来了。这门齿还紧紧地镶嵌在上颚骨之中,而且巨大的上颚骨还向地层深处延伸进去。我用卷尺测量,这段门齿露出上颚骨的长度,正好50厘米。
  发现紧插大象门齿的上颚骨向地层深处延伸,说明地层里面至少有头骨保存。说不定会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呢!大家十分兴奋。虽说它的学术价值可能没有原来想象的爬行动物那么重要,但对博物馆来说,增加一件可供参观的展览品,也是一桩美事。于是,我们下定决心,打算建议省上做些准备后,组织发掘。
  河口电站木瓜根咀工地象化石地点的发掘,于1973年4月5日正式开工了。
  如何清除埋压在化石上面那么厚的岩石土层,是我首先关心的问题。我注意观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聚发老师是如何划线确定范围,指挥民工动土的。
  赵聚发老师一边干一边说,我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他是从化石出露的地方算起,估计头骨的大小和所在的范围,找出化石中心位置,然后向左右两侧各延伸2米,共有4米,作为左右两侧边线,又从化石出露处向内也延伸4米,作为最里面的边线。这三条边线内化石上面覆盖的岩石土层,就是最先需要清除的土方。总的原则是既要能安全顺畅地取出化石,又要减少工程土方总量。当然还要根据不同岩石土层的稳定程度,留出一个坡度,以保证化石和发掘人员的安全。绝对不能让土层边坡坍塌、滑落而造成发掘人员和对化石本身的伤害。
  边线确定之后,赵老师指挥民工一字排开,一层层往外清开土层。由于木瓜根咀处在马莲河右岸20多米高的石砭之上,开挖下来的土方,也和当时农民挖土取砂时一样,顺势推下石砭,堆在马莲河边的滩涂地上了。
  第一天开工动土,到场的民工有张旗队的张治塬、白义贤,穆旗队的穆清泉、张立清四人。还有一位叫杨应龙的,可能是通过电站办公室来的,只干了两天。而那四个人干到4月14日,由于清土量减少,只留下了穆清泉和张治塬两人,一直干到发掘结束。这中间也因有事来不了,由生产队调换的王永峰、刘彦兴,两个人只干了一天。   按赵聚发老师估算,当天晚上我请刘玉柱给地区文化馆打电话,让他们从西峰代购500斤石膏和2公斤清喷漆,准备发掘时用。
  木瓜根咀地点的象牙门齿上面,覆盖有七八米厚的黄土和砂土,不是一天就能清除下来的。利用民工清土的时间,我跟着赵老师在附近察看,发现了许多化石碎片。我们追寻这些化石碎片的来路,居然在上面不远处的沙土层中找到了一些有一定形状的化石。这一下使我知道了在木瓜根咀这块地方,不只是有一个大象化石,还有其他的动物化石哩!这是我们勘察时没有想到,更没有做到的。尽管这些化石分布零散,也很破碎,但对研究者来说,却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是和黄河象一起前后生活动物的直接见证。这是在黄河象化石进入研究阶段后,经过地层归并,了解、分析与黄河象共同生活的动物群时,我才慢慢体会到的。
  自这天之后,每当空余时间,只要能腾出手来,我们总要到附近的山沟里寻找化石。有时也会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到稍远的地方去察看。
  在民工们清土期间,除了寻找化石,我更重视观察记录地层。因为在我们的发掘队伍里,当时再没有人做这项工作。
  4月5日下午和4月6日,我抽时间观察记录了象化石地点附近百米范围内的四个地层剖面。其中河口1号剖面在象化石点北约8米处,就是3月18~19日我们勘察木瓜根咀化石时实测剖面的地方。而河口3号、4号剖面是以河口1号剖面为中心,向北、南各平移15米和50米处测得的。他们分别代表了木瓜根咀靠上部接近走马梁,和靠下面接连中生代岩石而形成石砭的地层。如果把这三个剖面接续起来,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木瓜根咀象化石地点的地层简况。至于河口2号剖面,在穆旗村连接张旗的临时便桥桥头,是马莲河近代河岸堆积的记录,对木瓜根咀象化石地点来说,意义不大。
  那时我对地层工作还不得要领,不知道哪些要素应该详细记录,哪些要素可以简要舍弃。我只是借着大学高年级第四纪地质野外实习时的一点记忆,把观察到的东西用信手剖面记录下来,帮助回忆。我这样做,只是想对3月中旬勘察时的剖面作一点补充。
  在观察记录地层的同时,我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地质罗盘和高度表,在野外笔记本上草草绘制了一张《合水县河口化石地点附近平面示意》简图。
  经过4月5日一整天清土,覆盖在大象门齿最上面疏松的黄土(学术界叫它马兰黄土或晚更新世黄土)早已清除掉了。4月6日往下清理,就碰上了比较坚实的红色黄土(学术界叫它红色土或早、中更新世黄土)。这种土黏性大,几头刨下去只能挖下来手掌大的小块土。为了省力,在民工们促动下,赵聚发老师从河口电站办公室找来了一些炸药、雷管,放小炮炸裂土层缝隙,大块清土,加快了进度。
  挖化石放炮清土的做法,后来经过演绎传到了兰州,当多年主持考古发掘的领导质询我时,我才知道了他们的担心。其实对赵老师放炮松土,当时我也很担心,只怕那炮炸下去把下面的化石也炸坏了。
  后来当我参加了化石发掘的全过程,又参加了化石修理工作后,才逐渐消除了这个顾虑。
  原来动物死后被沙土及时掩埋,与空气中的氧气隔绝,风化剥蚀的氧化作用被阻断了。随着动物肉体的腐烂,连同骨骼里面的有机物质一起分解成气体,从沙土空隙中散发出去了。同时,地下水的渗透又使沙土中的矿物质慢慢填充了骨骼中的空隙。这种物质交换日积月累,在地层中高压缺氧的环境下,经过上万年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年,这些动物骨骼的形状虽然没变,但物质成分却大变样了。它们的重量加重,而柔韧性却没有了,这就变成了化石。这些化石与组成地层的岩石一样,经受地震等地壳运动的影响,产生裂痕是常有的事。只要断裂茬儿口没有损伤,总能用加固粘结剂修复起来,有些甚至会修理得严丝合缝。何况放炮只是为松动覆盖埋压在化石层上的地层岩体,绝不是去炸化石层。当然要尽量避免放炮,毕竟让化石少一条裂缝总比多一条裂缝要好!尤其对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又很细小的标本,更是如此。
  经过4月7日和8日的继续清理,发掘清土已接近象化石头骨部位。我得乘清土间断,测量留下那条门齿的印痕资料。
  试想,如果我在发掘现场测绘出了不同层面的化石平面和剖面图来,再加上一些埋藏学的知识,或许就能以数据、图像真实地反映黄河象被埋藏时那种不卧不立的姿态。那对研究这头黄河象失足陷落时的情景,必然会更加科学有力、生动具体。
  4月7日下午,地区文化馆韩天保从西峰送来了代购的510斤石膏和2公斤清喷漆。他要留下来,作为地区文化馆派出的业务人员,参加发掘工作。因为刘玉柱是地区文化馆负责人,不能长时间只蹲在合水县河口工地发掘现场一个地方。
  4月9日一早,当我抢绘了门齿印痕资料图后,发掘工作直指大象头骨。在赵聚发老师指导下,我和许俊臣、韩天保一起,加入了动手发掘清理的队伍。大家听着赵老师讲述化石发掘的方法,看着他用地质锤刨土,用钩铲剥离土层,用毛刷清除浮土的动作,心里都在琢磨发掘化石的要领。
  赵聚发老师指挥大家分散开来,从四周还没有见到化石的地方慢慢向中心部位靠拢,眼睛要紧盯钩锤下面随时可能出现的化石露头,防止伤害化石。大家边干边学,只一个上午,大象头骨已经暴露出来了。当人们看到地层下面以及四周还有肋条、脊椎、肩胛骨和腿骨时,知道“情况”很大。人人兴高采烈,个个喜笑眉开。赵老师从北京带来专供发掘化石用的钩锤,成了抢手的工具。我所带的考古发掘铲和扁咀地质锤也还能凑合使用。借着回住处吃饭的功夫,赵老师从河口电站办公室找来几根用螺纹钢做成的“码磺”,来代替发掘钩铲的不足。
  “码磺”是两端呈尖钉状被曲折成“[”形的大铁钉,原本是连接拉固两根木料的工程构件。经过赵老师的改造使用,竟然变成了我们发掘黄河象化石的主要工具了。
  我一面动手发掘清理,一面思考书本上说的发掘要领。如:“见到化石露头之后,一定要在高兴之余,保持沉着和冷静,仔细观察埋藏情况”;“一个发掘者,既要‘瞻前’,也要‘顾后’,切忌忙乱和兜小圈子”,“弄得顾此失彼”;要“由远及近”,“不要急于取走化石”,等等。时至今日,经过亲自动手,才慢慢体会出这里面的道理。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和时代较晚的考古发掘相比,埋藏化石的地层比较坚硬。地层中的化石,还带着一定的水分,显得松软,需要进行加固。那时我们使用的加固剂是用香蕉水稀释的清喷漆(硝基清漆),在现场调配的。比现在用丙酮稀释,毒性要大。由于价格相对便宜,又在野外,就顾不得毒性大小了。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加固剂的浓度,以刚能够渗透进化石就好。此外,一定要让化石中的水分散发出来,化石表面也要用毛刷清扫干净。不然,加固剂渗不到化石里面,停留在表皮,起不到加固作用。
  为了运输的安全,有时会在一些化石的肢体、末稍等容易破碎的地方,特意保留一部分原有的围岩土块,用来支撑,以保护化石不因路途震动而糟到损坏。等到运回目的地后,再从容清除、加固。
  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自动手,大家的发掘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月9日清晨,我们开始测绘左上门齿印痕资料。在赵聚发老师指导下,谢骏义、许俊臣、韩天保和民工一起动手发掘,从四周向内清理。象头暴露,陆续发现有肋条、脊椎、肩胛骨和腿骨等。
  4月10日,雨天停工。
  4月11日,继续发掘。象化石全面暴露。赵聚发老师说,像这样完整、这样大的象化石,他们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还没有,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发现。这话对大家鼓励很大。
  4月12~15日,继续发掘。化石堆积密集,清理速度放缓。4月14日,拍摄象化石骨骼埋藏照片后,开始收取最上面的肩胛骨。4月15日,开始收取肋条、脊椎骨,民工只留下穆清泉和张治塬两人。
  4月16日,继续发掘。盆骨出露一半,另一半在清土范围之外,向地层深处延伸。赵老师观察盆骨部位和大小,采用当地挖黄土窑洞的办法,指挥民工掏挖了高1.5米、宽2米、深不足1米的拱形顶小窑洞,既满足了发掘盆骨的需要,又节省了清除覆盖土层的工程量。
  4月17日,继续发掘。清晨,电话告知长庆油田地质组和地、县文教局,可约请相关领导参观现场。因为此时象化石骨骼基本暴露,不久将要全面收取。
  4月18~20日,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现场参观的人,每天总在数千人以上。我们的主要工作变成维持现场秩序和宣传讲解等事务性工作了。发掘清理工作进展缓慢。
  4月21日,继续发掘。中午,长庆油田指挥部来人拍摄照片,询问象化石主要骨骼数据,说是兰州军区冼(恒汉)政委要。经现场测量,基本数据如下:头骨最高85厘米,两眼窝间距88厘米,盆骨宽220厘米,盆骨腔口径55~75厘米,肩胛骨长120厘米。估计大象个体长7.8~8米,身体(肩部)高3.8~4米。
  笔者向甘肃省政治部文化组和甘肃省博物馆分头寄了汇报材料。
  4月22日,清理盆骨。收取肋骨,至今日已收取8条。
  是日晚,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岳邦湖队长电话询问工作情况。
  4月23~27日,继续清理。收取肋骨、脊椎、部分盆骨和肱骨。4月25日,庆阳地区宣传组乔旺堂等拍摄象化石发掘现场照片多张。4月25~27日,在头骨下方及右腿骨上面,发现似“鹿角”化石(后经室内研究对比,是大象舌骨化石。)
  4月28日,早上因雨停工,饭后收取盆骨。听闻马莲河上游雨大,河水即将暴涨。决定下午拆除穆旗与张旗之间马莲河上的便桥。暂停发掘。
  4月29日至5月3日,因下雨及马莲河水暴涨,工地停工。请穆旗队民工守护工地。5月1日中午,象化石右股骨头被一个前来参观的农民掰断。后经赵老师粘接修复。
  5月4日,庆阳地区冯元东书记来工地参观,询问困难。当得知股骨头有损伤时,责令合水县委书记,派出专职保卫人员到发掘现场。
  5月5日,清理肢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增派郑绍华到达工地。
  5月6日,开始收取肢骨。应郑绍华要求,赵聚发老师同意,探查大象化石臼齿,发现乳突大而明显,认定为古乳齿象(由于野外探查面积有限,被误认为“古乳齿象”。后经室内全面修复,看到了整个臼齿,方知是剑齿象)。
  5月7~9日,继续收取肢骨。预制头骨套箱。
  5月10~12日,清理头骨。5月10日开始套箱,至5月12日用石膏灌封象头套箱顶部。
  5月13~15日,工地发掘人员在赵聚发、郑绍华带领下,用倒链、钢丝绳将象头套箱翻转。清理后灌石膏、加底盖封闭妥当。谢骏义去西峰镇向地区文教局汇报,清算账目。
  5月16日,请穆旗生产队派出民工,尝试用人力拉动象头套箱,未能如愿。改用倒链平拉移动象头套箱。经过一整天工作,仅挪动5米。发掘队晚上讨论,大家都认为只有拓宽路面,用大型拖拉机拽拉一个办法了。
  5月17日,我和郑绍华、许俊臣去县上汇报拓宽木瓜根道路一事。赵聚发等留工地同志发掘收取大象脚趾骨化石,并开始装箱。
  至此,工地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除了使用“套箱法”以外,黄河象脚趾骨的发现和发掘,也是难忘的一幕。
  大象脚趾骨的结构和大小比例,对了解象类系统演化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由于大象死亡前后所处的自然环境变化多端,原始埋藏条件很不稳定,加上发掘工作的疏忽,很难采集到完整的象类脚趾骨化石。
  5月中旬,当我们发掘收取肢骨和清理翻转头骨时,陆续看到了埋藏在下面的后蹄骨和前蹄骨化石。只见后蹄的跗、跖、趾骨和前蹄的腕、掌、指、籽骨保存完好,相互关节,无一分离。这在象类化石发现史上是十分难得的,大家非常惊喜。只是当时发掘工作临近收尾,头续很多,没有留下脚趾骨埋藏环境的照片,令人遗憾!
其他文献
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被许多钢琴家和指挥家搬上舞台,众多的版本给予听众不同的感受,笔者从自身的理解去分析如下几个版本,分析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本文对古尔达、
采用营养液水培系统,以苹果砧木八棱海棠(Malus robusta Rehd.)为试材,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根际低氧胁迫下八棱海棠叶片活性氧(ROS)代谢的影响。结
基于web应用系统的方便、快速、易操作性等特点,政府、教育、金融各行业越来越青睐于使用Web应用系统扩展自身的影响力。随着web应用系统的广泛使用,性能测试逐渐受用户关注。
地址解析协议(ARP)是建立在友好通信、充分信任基础上的协议,很容易受到攻击。如何防范校园网络流行的ARP欺骗攻击,已成为网络管理员与用户高度关注的问题。该文介绍ARP协议工作
该文分析SQL Server和Oracle数据库间数据迁移的现有技术、方法后,提出采用C#编程并以ADO.NET技术分别来访问这两种数据库,进而设计一个数据迁移程序,实现此两种数据库互相迁移数
该文将模糊集的相关理论应用到软件可靠性评价上面,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论文首先介绍了模糊集的相关理论,利用在软件工程中具有一定模糊度的“软件可靠性”的概念对软件可靠
该文通过对常用IPV6技术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嵌入设备处理速度慢,存储容量小等特点,对常用TCP/IPV6协议栈进行了裁减和简化,裁减掉一些不常用但不影响基本通信功能的协议模块,
日前,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在北京发布了2017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CACSI)测评结果,斯柯达品牌B级旗舰车型速派凭借其突出的综合实力,获得了广大用户的普遍好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