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全社会及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本文从当前中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入手阐述了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行性建议,以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一、体育运动能使压抑的心理及时宣泄
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得到身心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项目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40—16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运动后的欣快感对人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很有帮助。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有轻度焦虑抑郁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入睡困难,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若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有利于压抑心理得到一定的宣泄,从而达到对这些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这样不但使学生自觉、主动参加的体育运动,而且可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体育运动促进学生意识自我完善
什么是自我完善——美的追求、身心俱健,其外观特征是身体健美,身材匀称、肢体灵活……其内观素质则纯属精神状态,即精神饱满、意志奋发、神情昂扬、容光焕发,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不断的发展与提高的,是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过程,是与命运搏斗的过程,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奋斗过程——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强。也就是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体育运动是社会现象,不是个案现象;体育运动是群体运动,不是个体运动;体育运动是科学的文化交流,不是单纯的肢体动作;综上所述,在体育运动中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一个人只有和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运动目的,而有心理障碍的人的基本特征是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所以,开展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安排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参加针对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运动,效果良好。例如让抑郁症者打排球、篮球,让狂躁者下围棋,打太极拳。这不仅培养此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还培养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对加深友谊、发展良好人际关系。
四、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任何心理障碍,都不仅仅是认知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情绪体验,没有幸福感,心理处于压抑状态,而体育运动恰恰能激发人的情绪,激活人的精神状态。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状态。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学生情感自我调节和发展。
五、体育运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心理障碍患者都有的另一普遍特征是自我意识差,缺少自尊、自信和自爱。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高峰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在经受这些困难的人,在以后遇到困难时,就会暗示和激励自己,那么多困难都没难倒自己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所以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树立自尊、自信和自爱意识。
六、结论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首先改变以往把体育课当辅课的结论。这是错误的,体育课不是辅课,而是重中之重,它锻炼的不仅仅是身体,而且是心理。所以体育首先是心育。
2.组织科学,安排合理。体育运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的一种群体活动,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比例安排恰当,在完成大纲基本教学要求后,适时留出让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发展提高他们一些技能特长,全面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健康情趣。
3.形成制度,严格督导。每年定期举办校级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播体操比赛等,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为此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两课三操”不达标的,表彰先进时一票否决。“两课”是指体育课、课外活动每天坚持1小时,“三操”是指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必须保证时间、保证质量。未达到以上规定的个人,不能评先评优,班集体、年级不能评选先进班级。
4.场地设施,因地制宜。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中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规划好场地,放置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新鲜感,让学生一到场地,就会心情舒畅,愉快有趣,跃跃欲试,希望早点上课的感觉。
5.有的放矢,强调实效。对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针对性地开出运动处方,使其选择恰当的项目来陶冶性格。如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球类、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活动:对待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跆拳道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跑步等:对遇到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跨栏等项目。
总之,科学的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人格自我完善。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体育指导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一、体育运动能使压抑的心理及时宣泄
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得到身心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项目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40—16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运动后的欣快感对人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很有帮助。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有轻度焦虑抑郁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入睡困难,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若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有利于压抑心理得到一定的宣泄,从而达到对这些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这样不但使学生自觉、主动参加的体育运动,而且可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体育运动促进学生意识自我完善
什么是自我完善——美的追求、身心俱健,其外观特征是身体健美,身材匀称、肢体灵活……其内观素质则纯属精神状态,即精神饱满、意志奋发、神情昂扬、容光焕发,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不断的发展与提高的,是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过程,是与命运搏斗的过程,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奋斗过程——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强。也就是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体育运动是社会现象,不是个案现象;体育运动是群体运动,不是个体运动;体育运动是科学的文化交流,不是单纯的肢体动作;综上所述,在体育运动中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一个人只有和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运动目的,而有心理障碍的人的基本特征是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所以,开展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安排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参加针对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运动,效果良好。例如让抑郁症者打排球、篮球,让狂躁者下围棋,打太极拳。这不仅培养此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还培养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对加深友谊、发展良好人际关系。
四、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任何心理障碍,都不仅仅是认知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情绪体验,没有幸福感,心理处于压抑状态,而体育运动恰恰能激发人的情绪,激活人的精神状态。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状态。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学生情感自我调节和发展。
五、体育运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心理障碍患者都有的另一普遍特征是自我意识差,缺少自尊、自信和自爱。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高峰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在经受这些困难的人,在以后遇到困难时,就会暗示和激励自己,那么多困难都没难倒自己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所以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树立自尊、自信和自爱意识。
六、结论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首先改变以往把体育课当辅课的结论。这是错误的,体育课不是辅课,而是重中之重,它锻炼的不仅仅是身体,而且是心理。所以体育首先是心育。
2.组织科学,安排合理。体育运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的一种群体活动,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比例安排恰当,在完成大纲基本教学要求后,适时留出让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发展提高他们一些技能特长,全面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健康情趣。
3.形成制度,严格督导。每年定期举办校级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播体操比赛等,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为此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两课三操”不达标的,表彰先进时一票否决。“两课”是指体育课、课外活动每天坚持1小时,“三操”是指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必须保证时间、保证质量。未达到以上规定的个人,不能评先评优,班集体、年级不能评选先进班级。
4.场地设施,因地制宜。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中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规划好场地,放置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新鲜感,让学生一到场地,就会心情舒畅,愉快有趣,跃跃欲试,希望早点上课的感觉。
5.有的放矢,强调实效。对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针对性地开出运动处方,使其选择恰当的项目来陶冶性格。如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球类、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活动:对待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跆拳道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跑步等:对遇到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跨栏等项目。
总之,科学的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人格自我完善。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体育指导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