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评慢品真滋味,涵泳方觉意味长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其美妙之处?以前执教这一文本时,我更多的是设置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或着眼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或着眼于小说中的人物的出场描写,或从林黛玉这一视角入手分析。这次执教这一文本,我想变换一下文本鉴赏的切入点,新的切入点怎样确立呢?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的论述:“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文字鉴赏还得从透切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何不让学生从语言入手来品味这一文本的魅力?但是运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咂摸出文本语言的真味道、接近作者的旨趣呢?于是确立了运用评点法鉴赏文本的人物语言这一教学思路。我先让学生自己评点,在评点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对话,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名家对话,在对话中求得深度解读文本。
  一、巧引名家评点,授之以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部分中的第四条中提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红楼梦》一书自经问世以来,古有脂砚斋,今有俞平伯、王蒙、冯其庸等众多的学者都作过评点,这是教学中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文本时我首先想到了这些名家评点。因此,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整体阅读了一遍文本,在大致了解了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自我评点,第二课时,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体会、借鉴一下学者们的评点方法。幻灯投影王蒙先生评点的相关文本内容及其评点。
  幻灯投影:
  文本内容: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评点:黛玉的气韵神情与众各别:“罥烟眉”,清、淡、秀;“含情目”,性灵之光;“愁、娇、泪”,使人顿生爱怜,并暗示其悲剧命运。
  师:哪位同学试参悟一下,王蒙先生是如何评点这一段话的?
  生:王蒙先生先用“黛玉的气韵神情与众各别”对这段话进行内容概括,然后重点抓住“罥烟眉”和“含情目”分析其表现出来的特点,抓住“愁、娇、泪”三个词语分析其作用。
  师:这位同学参悟得很到位。评点时,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语或句子的方法,或概括其内容;或分析其作用;或分析其言外之意;当然,我们也可以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感受,像这段话中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脂砚斋的评点就是“奇眉妙眉,奇想妙想”。
  二、巧用名家评点作对比,深化学生的解读
  叶老曾说过,“鉴赏文艺,不妨听听别人的话”,“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批评文章都有价值,但是看看它们,就像同许多朋友一起在那里鉴赏文艺一样,比较独个儿去摸索要多得到一点切磋琢磨的益处和触类旁通的机会”。名家的评点分析往往视野更为宽广,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更有深度,让学生将自己的评点与名家的评点相对照,会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对文本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如:
  生1:我评点的是“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这段话。我的评点是:这段话可以看出王熙凤对黛玉的关心体贴,为人处世的精明、做事的周全。
  生2:前面称“妹妹”,后边又变成“林姑娘”,还可以看出她前面是以嫂子的身份说话,后边又是以管家大奶奶的身份说话,表现出她身份的转变,突显她在贾府的地位。
  师:抓住称呼来评点,阅读得很仔细。
  生3:老师,我不同意前面同学说是对黛玉的关心体贴,我们看,她问的那一串问题,问得太急,如果是关心的话,应该每一次问完了之后,等待黛玉的回答,应该是一问一答,而这里,只有问,没有回答,说明王熙凤表面上是关心黛玉,实际上是问给别人听的,貌似关心,实际上是在走过场,讨好贾母而已。
  师:分析得很精辟,看到了王熙凤骨子里的东西。我们说初次见面这些问话里面应该有关心,但成分更多的是表演。我们不妨看一下王蒙先生的评点。
  幻灯投影:
  不等回答,先提一串问题:一、急脾气。二、是关心的表示,也是走过场。三、在“老祖宗”面前可以连珠炮般地说话提问,也是份儿、格儿。四、通过关心人显示自己的全面性、细致性、责任性。
  师:可以看出王蒙先生理解的更为全面,可以参考他的评点修改完善一下自己的评点。
  三、咬文嚼字中深度解读,接近作者旨趣
  《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部分中的第五条中“必修课程内容的组合和教学实施”中有关“阅读与鉴赏”中提到:“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叶老也曾经讲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评点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咬文嚼字,不放过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或虚词,在咀嚼中品味词语的丰富表现力,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引领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深度解读文本。如:
  生1:我评点的是林黛玉说的“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句话,我的评点是:这句话写出了林黛玉的谨慎、小心、心细、敏感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照应了小说开头写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句话。   师:你怎么看出她“谨慎、小心、心细、敏感”这一性格特点?
  生:评点这段话时,我注意到小说前面的一段话:“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回答贾宝玉和回答贾母的问话截然不同,说明她从贾母的话中听出了贾母不满意她对读书的回答,她意识到了自己回答的不妥,因此,回答宝玉时便改了口,由此看出她的这一性格特点。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一同学能够联系文本的前后内容来对比分析,给我们提示了一种评点时的分析方法,就是
  生(齐说):对比法。
  再如:
  生:我评点的是“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和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两句话,第一句话,我的评点是:“连人之高低不择”写出了宝玉见到黛玉后的自惭形秽,“也”字不仅写出了宝玉的率真,看到黛玉没有玉后狠命地摔通灵宝玉,而且“也”字更能表明宝玉想和黛玉一样,写出了他对黛玉的极其喜爱。第二句话,我的评点是:这句话反映了宝玉的男女平等的思想,“神仙似的”是他对林黛玉的评价,从宝玉的眼中写出了黛玉的超凡脱俗,与众不同。
  师:评点很到位,并且善于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尤其是虚词,来评点分析,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四、评点与朗读结合,涵泳品读出真滋味
  评点的过程,有时间仅仅书面上理解不一定能够深刻领悟出作者的深意,教师不妨引领学生运用朗读的方法,从语音的层面去感受其中的真滋味。如:
  生1:我评点的是“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这段话,我的评点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一句夸奖了林黛玉长得漂亮,“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不仅夸奖了林黛玉,也夸奖了这时在贾母面前的三春姊妹,可以看出她讨好贾母、善于奉承、圆滑、精明的特点。
  生2:前面是喜,后面忽然就悲,哭起来,表面是写王熙凤同情黛玉的遭遇,实际上写她很会装,写出她善于机变的一面。
  生3:王熙凤的这番话,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听着都受用,还能体现她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特点。
  师:我们再细读一遍,再品一品,她是怎么夸林黛玉漂亮的?谁朗读一下有关的语句?
  生4:朗读得比较平淡。
  师:朗读时,我们要注意重读哪几个有表现力的词语?
  生5:真、才
  师:对,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朗读时应该怎样读?设想你就是王熙凤,你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再读一读,能读出什么味来?
  生6(朗读后):更加突出黛玉的貌美、妩媚,有对黛玉美貌的赞叹和羡慕。
  生7(运用重音轻读的方法朗读后):“真”字,表示以前对天下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表示怀疑,“才”字表示以前从未见过,现在终于眼见为实。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非常好,运用重音轻读的方法,真正读出了这两个词语的言外之意,这两个字表明这不只是赞叹了,简直是在惊叹了。我们不得不佩服王熙凤的这种得体而又高超的说话艺术,作者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把这个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物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五、在“细”字上下功夫,在追问中品味言外之意
  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有些作者富含深意的地方,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领,追问就是一种很好的引领方法。如:
  生1:我评点的是这段话: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我是从内容概括角度评点的,我的评点是,这段话是黛玉进贾府说的比较长的一段话,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先讲自己的病史,再讲神奇的经历,然后讲了和尚的话,要想病好开的药方,最后黛玉自己对和尚药方的评价。
  师:对话语内容的概括评点很准确,我们看这一段话,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作用?
  学生沉默不语。
  师:我们先看众人的问话是什么?
  生(齐答):“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师:根据这个问题,林黛玉按照常规应该怎样回答?谁说一下?
  生2: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所以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师:很准确,那为什么作者偏要林黛玉回答问话的过程中,有一些内容跑偏呢?跑偏的这些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不能删掉的话,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再细读文本,对看似跑偏的这些内容再深入作一评点。
  学生细读文本,有的前后位主动展开讨论,有的迅速评点。
  师:我们交流一下。
  生3:我对“总不许见哭声”这一句的评点是:哭声,照应了小说第一回的木石前盟内容,还泪以报答绛珠仙草的甘露灌溉之恩。
  师:评点时学会联系小说的前后文,充分利用我们第一节课介绍的内容,课堂学习善于倾听、记录,值得学习。哪位同学还有其它评点?
  生4:不能删掉,这些话重点暗示了黛玉的命运。
  师:什么命运?
  生5:悲剧命运。因为这里讲一概不能见“外姓亲友之人,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而林黛玉这时来到了贾府,见到了除父母之外的其他人,这预示了她人生的不平安开始了,也就是悲剧命运的开始。
  师:评点有理有据,也很深刻,读出了对人物命运的暗示作用,这里可以说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总之,运用评点法教学,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鉴赏文本的语言,评点让学生学会品赏文本的语言要在“细”字上下功夫,可以让学生在评点中读出人物的性格,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读出作者的匠心独运之所在,领悟到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艺术,在慢读细品中感受文本的魅力,让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评点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2013JG09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山东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活动背景    新课程实行已经好几年了,新的理念也逐步进入师生的视野,教学气象的确可喜。但新课程的新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究竟如何整合,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教师应该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学生应该如何深入到这一活动之中呢?特别是包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各种现象与事件,语文综合性活动如何能完成好这一活动呢?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双学科教研活
提起柳永,我们很可能会想到一个风流倜傥的帅哥,会想到一个玉树临风的才子,会想到一个对酒当歌、笑傲江湖的达人,更会想到一个缠绵悱恻的多情诗人。可以这么说,最能代表柳永多情的作品应该首推《雨霖铃》。  《雨霖铃》意境优美,感情凄切,情意绵绵。开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其意境大概是这样的:那嘶嘶的蝉声,那傍晚的迷雾,那寂寞的长亭古道,那刚刚停下来的凄风骤雨,一切的一切无不染上凄凉、冷落、萧
为了实现语文课的高效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尝试着将视线投向学生,不断探索实现“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规律。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充分利用“预习导学案”,可以有效地实现“以学定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以自己教学《背影》为例,谈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以学定教”。  一、利用“预习导学案”进行预习,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起点  拿到一篇新的课文,要了解学生阅
整体感知是近几年语文教学中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词汇,也是语文教研论文中的热门概念。这个概念多出现在阅读教学中,其理解一般是这样的: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应当说这样的理解是有趣的,其是对传统阅读教学中肢解式的讲解的否定,其能够给语文教师带来很大的理解空间。但凡事都易矫枉过正,整体感知恐怕也不例外。
【评析样本】  经志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三位名师教为例》(《语文建设》2012年第3期);吴雁驰《旨在教学创新的同课异构》(“语文建设”2012年7—8);刘祥《“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以为例》(《语文建设》2012年7—8);褚树荣《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小、初、高同课异构为例》(《语文学习》2012年第10期);李金云《也说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语文
叶圣陶先生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的编纂,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从学校教学到创办开明书店,叶老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内涵及其功能作出了明确而全面的阐述。叶老在语文教育事业上呕心沥血,艰苦耕耘,“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观是他所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其中,叶圣陶先生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是叶老教育教学思想具体体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探索。用
如果我们能够把阅读课和写作课配合起来上,也许可以收获惊喜。笔者在教授《雨霖铃》的时候,就很有幸和学生一起收获到了阅读与写作交融的巨大满足感和成就感。现就对这一过程做一个梳理,以期对接下来的教学做一个引领和激发。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宋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因为是婉约诗,所以这首诗的意象特别多,而且都是离别诗中特别典型的意象。这是本诗最大的特点也是鉴赏本诗的难点。所以,我把
文本形式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载体,同时也是国家意志、编者意图、教者理念、学生认识碰撞、融合、发展的一个载体;文本形式是作家思想、情感的造型,同样也是教者、学生思想、情感的造型。两者之间虽存在一定的落差、距离,但这正是不同“期待视野”调试、融合的前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丰润,思想的提升、人格的陶冶正是基于其上。朱自清就说过:“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的。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
《初秋》教学简案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新课标精神,体现“文学即人学”的思想,关注学生运用阅读经验与生活经历,调动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文本解读。  为了激发学生文本解读的探究意识,我课前反复阅读文本,将其进行各角度的思考,以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更灵活准确,触及内心最深处,力求让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调动其最丰富的经验;设计课程时着重关注学生一步一步走向个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能够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变得十分明确,便于发挥主体的综合能力;师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任务”完成中探究方法、拓宽思路、掌握知识,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