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写罗泉古镇遗韵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door6402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中罗泉古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是四川省以致全国独具特色的古镇之一。罗泉古镇承载着悠久的建筑文化、袍哥文化、盐业文化、茶馆文化、武术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都有着独特的川南建筑风貌和浓厚的乡土味道。我们用绘画来保留、传承罗泉古镇的意蕴,采用油画技法方式来刻画罗泉古镇的川南建筑及街道,保留原有的特色风貌并给游客留下最原始的罗泉古镇。
  【关键词】:罗泉古镇;绘画;乡愁;保护;宣传。
  1、紧随时代步伐,创新绘画理念。
  随着时代的快步发展,“快餐”文化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古镇发展的历程也逐步跟上时代步入“快餐化”;同时各国的文化合作交流,引进与流出也促使部分乡村带有着一股“洋气”,流失了乡村原有的风貌。今年习近平在云南说道:“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明确党中央的正确方针,运用自身专业来响应,结合时代的步伐,采用中西结合的创新绘画理念,以内江罗泉古镇特有的古风貌为题材,并加上我们特有的绘画技法来创造出有着内江资中罗泉古镇文化蕴意特色的绘画作品,使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延续其本色,传承文化,留住乡愁,从而践行宣传。保护罗泉古镇的民族文化。
  2、承载罗泉古镇原始风貌的载体。
  作为美术专业学生,绘画是我们灵魂的再现,心灵的体现,我们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去诠释“乡愁”,去描绘罗泉古镇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借助于绘画的方式来描绘罗泉古镇的独特,结合中西文化的创新油画方式来记载罗泉古镇的川南建筑特色和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古街道。我们运用油画技法的创新方式来展示罗泉的古砖古瓦,画面上的一笔一划不仅是对罗泉古镇的刻画,更是我们对历史文化记载的特有方式。学我所长,用我专长,学以致用是我们完成本次项目的关键,在创作中去创新是我们参加本次项目所获,在布面上的画面中去记载是我们本次项目的目标。在这我们重点以具有代表性的川南建筑和古街道为主进行油画创作,如:盐神庙、城隍庙、会议遗址及古朴民居等,用绘画的方式来展现整个罗泉古镇的风貌特色,进而以油画、速写和摄影作品为载体,记载罗泉古镇的原始风貌,复原古镇旧面貌,展示古镇新风貌。以油画的综合技法方式去刻画资中“第一龙镇”,以速写和摄影的方式来进行对龙镇人们生活情趣及美食等历史文化的展现,从而宣传古镇乡土味道,吸引游客,给游客留下难以磨灭的乡愁印象。
  2.1、油画、速写:一笔一颜料,一画一情深。
  罗泉又叫“罗泉井”,是我国千年古镇之一,修建于秦,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我们用油画、速写勾勒那川南民居的建筑风貌,刻画那五步一高楼,十步一亭阁的旧居;描绘那迂回曲折、长如腰带的回廊。罗泉古镇的房屋也有我国历史上明、清时期典型的建筑风格面貌,笔墨下的屋檐高挑、房梁曲折回返、弯弯转转;那动物形状的屋顶装饰物、镂空花纹门窗、雕花回环的房梁------都是我们笔墨下的内容,布面上记载下的情思。笔下的一勾一挑一划是对罗泉古镇古风古貌的诠释,我们用综合材料去缔造罗泉古镇的历史文化;用创新的油画技法去构造罗泉古镇的古风古貌;用特有的方式一笔一颜料去绘制罗泉景象,使其传递着我们对罗泉古镇的深情。
  2.2、摄影:一拍一图片,一照一留念。
  时光似箭,短暂的时光是笔墨记载不下来的,那瞬间的变化如同光速一般消失。我们用摄影去捕捉那闪电般变幻的罗泉古镇,拍摄那苍翠山群隐蔽下的珠溪河;蓝天白云下的五里长街;屋影铺垫下的古朴小巷------不同的承载方式下有着不同的美景,即使有着同一物体,那所呈现出的美景也天差地别。
  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用专业去描绘罗泉古镇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再现那所流失的原有古镇乡村风貌,以绘画为载体,对罗泉古镇的古风貌以及生活情趣和美食进行展现。
  3、结束语:
  彭宇行说:“古城处处有,如何在众多古城中脱颖而出和一炮打响,突出重点、抓住特色至关重要。”其中罗泉古镇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罗泉承载着悠久的建筑文化、盐业文化、茶馆文化、武术文化、袍哥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这些都是罗泉古镇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是吸引游客的重点景观。我们用油画再现它的风采、用速写描绘它的风姿、用摄影记载它的历史------从而达到宣传、保护罗泉古镇的目的,重点展示出资中罗泉古镇风貌,并将四川罗泉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宣扬出去,给国内外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文章获得内江师范学院2015年度科研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X201535
  参考文献:
  [1] 曹湘黔. 川中第一龙镇:罗泉古镇[N].自贡日报。2008-10-22(A3)
  [2] 兰萍. 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塑造内江旅游新名片[N].内江日报.2014-05-01
  [3] 葛江霞. 泱波. 《参与式发展促进农行社区综合发展途径多元化》[J].《社会公益》.2015(A3)
其他文献
【摘要】:文艺作品的创作,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面对边远县域的文艺创作,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客观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一个亟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边远县域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边远县域;文艺创作;问题对策  文艺作品的创作,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面对边远县域的文艺创作,如何秉持公正立场,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觉出发,正视现实,重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国家。那么少数民族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是当代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蒙古族在生活方式上都是“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在他们这种独特的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也就造就了许多艺术家喜欢选择蒙古族题材人物来进行工笔画的创作,艺术家运用不同的方式阐述对美,对自然以及社会关系的理解,根据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形式语言将事物与自身感情相结合,艺术作品中也融入
期刊
【摘要】:超现实主义绘画作为近代出现的绘画流派以奇异的绘画方式与表现手法有别于其他绘画流派,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奇妙的画面给人以震撼的同时也留下了无限的疑问。本文以波兰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为研究对象浅析其绘画作品中的意象,分析其中的含义及作者用意进而寻找一种适用于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方法。本文通过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部分专家学者对贝克辛斯基与超现实主义作品研究的总体概况,梳理
期刊
二十世纪西方绘画艺术,出现了大河改道式的根本变化,产生了“现代派’绘画。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伸手奥地利心里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绘画艺术家达利的作品更是超现实主义绘画流派的杰出代表。本文在深入分析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结合精神分析理论挖掘绘画艺术的本质——梦境中丰富多彩的影象借艺术家的笔凭借线条与色彩凝缩成绘画艺术作品。以达利经典作品为个案分析,借助弗氏〈梦的解析〉,〈精神分析纲要〉,以及阿
期刊
【摘要】:在声乐表演的舞台上,大部分的灯光追求明亮的效果,从而常常使歌曲单调而表现力不足。经过本人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贴切的舞台灯光能够为歌曲丰富情感,增加舞台表现力。本课题主要研究在不同的声乐演出场合下灯光搭配的不同方式,为声乐在听觉感官之外的视觉方面做到较好的搭配。用不同的灯光可以营造不同的气氛来达到表演的需要。可以为歌曲的情感表达提供必不可少的视觉效果。达到不同的突出人物个性,展现民族风情,
期刊
【摘要】:乔家大院雕刻艺术独特、精湛。其中以照壁雕刻艺术更是璀璨夺目。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的组成元素,它的产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文化遗产。乔家大院更是其中的代表,它们的内容繁多,形式多样,造型也各具特色。本文作者通过对乔家大院不同院落照壁进行实地考察,以乔家大院的照壁砖雕的吉祥图案为研究对象,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砖雕的构图、造型、表现手法、图
期刊
【摘要】:与一般的影视剧明显不同,话剧要求演员在既定空间中,规定时间内,通过表演语言、舞台形象和体态动作将话剧中的人物形象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以此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如此一来,抓住舞台人物特点是话剧演员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只有抓住人物特点,完美塑造人物形象,话剧演员才能给观众带来艺术美享受。本文尝试研究话剧演员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话剧演员;人物特点;方法 
期刊
【摘要】:对于赣剧口述史的相关研究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赣剧的发展历史,通过对于赣剧口述的探索,人们可以从中探索出民族音乐的踪迹。民族音乐和口述史相结合也是现代发展的趋势。口述史对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音乐借助口述史的形式呈现,一些散落在地方民间艺人的记忆将不会被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关键词】:赣剧;口述史;价值;意义  1、赣剧的悠远历史及发展  赣剧是江西十分有代表性的剧种,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在现代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赣剧目前的生存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传统戏曲在城市舞台的演出场次和观众越来越少,在农村虽然有一部分演出市场,但看戏的观众也以年龄较大的老人为主。出于对赣剧艺术的热爱与关切,倍感责任,如何传承与发展祖国戏曲艺苑的瑰宝之赣剧,不至使其散秩我辈。由此,产生了许多思考,并进行了一些探索,概括如下。  【关键词】:赣剧;传承;发展;创新  一、赣剧
期刊
【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难以企及的高峰。其中,尤以王羲之的书法博大精深。他的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那种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美仑美奂的风格不仅反映了王羲之的个性、品质,而且也体现了他高深的学问和文化素养。而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如他的前辈书家一样,能用各种书体作字。他的书法超脱自然,尽显风神。这些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扬光大的。本文以作者自身实践历程为经、所思所想为纬,对二王尺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