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尺牍书法的临习与创作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ll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的书法艺术可以说是难以企及的高峰。其中,尤以王羲之的书法博大精深。他的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那种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美仑美奂的风格不仅反映了王羲之的个性、品质,而且也体现了他高深的学问和文化素养。而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如他的前辈书家一样,能用各种书体作字。他的书法超脱自然,尽显风神。这些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扬光大的。本文以作者自身实践历程为经、所思所想为纬,对二王尺牍的临习与创作进行归纳性总结,从用笔、结字、章法与气韵方面对二王尺牍书法作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二王尺牍;结字;临习;创作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二王尺牍虽多是唐人的勾摹本,然而,二王尺牍恰恰是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重要载体,后世学书者常沉浸其间,孜孜不倦的学其用笔、结字、章法等,研究他们的气韵以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作者也对二王尺牍有一定深入的临习经历,临习中运用不同工具、材质进行实验,进而深入把握二王书法的精髓,并且将这些感触形成文字,不仅仅是对个人学习的阶段性总结,或许也能对以后的书法学习着提供一些启示。
  一、对二王尺牍书法的认识
  1.二王尺牍的用笔
  书法是古代读书人必然学习的技能之一,书法教育的设立在周朝之前就有。但是在周朝,“六艺”并不是纯粹的书本知识,还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身体力行的进行反复的操作实践。
  书法教育中有一套操作规范,初级阶段是所谓的习字阶段,是与识字教育同时进行的,范本就是手抄本的字书或者是教师自己临写的字帖。古代的读书人最早受到的审美训练就是要求要把字写得很工整。但是要进一步的深造的话还需要有一套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门径,那就是让一些擅长书法的名家指点,这就有了一种私相授受的特点,正是这种特点让书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旧体新体一起盛行,当时的一些书法名家各有专擅,所以导致人们的书法师承有着家学和派别的特征。
  这里之所以要讲到书法中的师承问题是因为我们能通过二王的师承来深刻的认识二王尺牍中的用笔,正是因为不同的师承,经历不同的老师和世事导致了二王在性格上的不同以及在书艺上的迥异。在这里我们简略的讲一讲王羲之和王献之不同的师承经历:王羲之的书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最为著名,所以,卫夫人可以算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是书法世家卫瓘、卫恒的同族别支。她以擅长正书,所谓“善钟法”,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学习的是钟繇这一派的楷书。如果说卫夫人只能算是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启蒙老师的话,那么,王羲之所学的第二位老师是他的叔父王廙,王廙是东晋艺坛上的一位极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擅长正书,还擅长草书、行书、飞白书等,书法技能要比卫夫人全面很多。就算光是以学习书法的欲求渐进渐广的一般过程而言,王羲之由卫夫人门下转投王廙是一件十分合乎逻辑的事情。而且自从他改师王廙之后,他书法的主要学习内容由正书扩展到了草书、行书、飞白书方面,这其实对后期王羲之的书法能众体兼备以及他的书法成就影响十分的巨大。纵然说卫夫人对王羲之书法的启蒙功不可没,但是王廙的全面的技能对后期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的。但是,不论如何,卫夫人与王廙都只是传钟法,所以,王羲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钟派的继承人。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师承的大致线索是:少年时期跟随卫夫人学习,学到了正书的技能,在他十岁到二十岁之间又跟随叔父王廙学习,学习到了众体之技法。到了王羲之二十岁以后,他开始以古为师,师从古人之师,正书和行书是宗法钟繇,而草书则是效法于张芝。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王羲之的学书经历对他后期尺牍书法的用笔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王献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素来就有不羁高迈、风流一时之冠的名声。他的高迈风流有时候几近于贵族子弟特有的傲慢无礼。王献之踏入仕途之后也没有像王羲之一样几经波折,而是一直就很平顺,其父王羲之的好友谢安对王献之还照顾有加。王献之从七岁开始就学习书法,师从其父王羲之,所以可以说师承王羲之,但是王献之和王羲之在用笔、结字以及章法上面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些不同和王献之的性格及人生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对王献之后期的尺牍书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和王献之被后人尊称为“二王”。二王书法在用笔方面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可以说王羲之的书法没有了汉魏书法的古拙质朴,他的笔势像浮云般飘逸、游龙般矫健,风格飘逸优美、自由婉约,而王献之的书法在他父亲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称“破体”[ 最早出现于唐代徐浩的《论书》中,指王献之独创的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多体兼容的“行草书”和“一笔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二王”书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用笔不同,“二王”笔法的区别在于王羲之用笔是由外向内转,而王献之则是两边都转,由内向外与由外向内两种情况均有出现。
  2.二王尺牍的结字
  在结字方面,王羲之和王献之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是由于他们的性格和哲学思想以及经历所决定的。在王羲之二十多岁时,王氏家族的境遇面临重大的变故。官场的险恶倾轧以及道义的“忠”和亲情的“孝”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些都给阅世未深的王羲之带来了恐惧、压抑和无法解除的痛苦,所以,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和神采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但是,与王羲之的经历相比,王献之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他并没有经历过大的起伏,生来高迈不羁,带有贵族子弟的清高与桀骜。所以,在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张扬,是外拓,是失衡,是奇,是险,是怪。王献之用笔可以说是妙不可言,在结字方面,他融合了前代书家及同时代书家的长处,又借鉴了他们的结体,在字型结构上加以变化,如变曲为直、斜多于正、疏多于密、方多于圆等,形成自己独特的字体结构。
  3.二王尺牍的章法与气韵   王羲之尺牍书法的章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片断性。这种片断性十分有节奏感,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王羲之的尺牍中的一个片段写完之后并不顾及上一个片段,而是直接开启下一个片段,下一个组块片段再独立开始,这样就形成了组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王羲之尺牍中还可以看出他在书写的时候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定势”,起首字行距宽绰,意态雍容,沉着稳定,而行末的两三字则密邻汇聚,在行势给人一种上松下紧之感,形成一种先舒张后束结的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王羲之的书法行迹复沓呼应,这样的现象如此频繁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实体现了王羲之尺牍中章法布局的一种思路。王羲之章法的另一个特点是星罗棋布,字字独立,行书章法不借助牵丝引带或实笔相连的行迹节奏变化。
  纵观王献之尺牍章法的布局,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就像是行走的风和散落的雨,他的草书章法流便,行书章法开张,王献之可以说是章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王献之的章法吸收了钟繇和王羲之的特点,纵有行,但是横无列,在这些特点之上,他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错落有致;在字的形体方面大小不一样,错落有致,字距忽大忽小,但是整行的气势又十分的完整;在行距上又相等便形成了既和谐匀称、又参差错落的美感。
  二、通过不同工具、材质临习二王尺牍
  1.毛笔与宣纸的变化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总要谈到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的问题,其中毛笔与宣纸作为其最重要的书写工具,在历史上备受争论。
  毛笔中的硬毫笔有我们常见的狼毫笔、鼠须笔等,质地坚挺,弹性十足。相传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用的就是鼠须笔;软毫笔性能柔软,相对硬毫笔来说弹性欠佳,但是它的长处是蓄墨能力强,一般我们常见的软毫笔有羊毫笔和鸡毫笔;现代人中最常使用的兼毫笔为最适宜临习二王尺牍的一种毛笔。兼毫,顾名思义就是兼而有之的意思,它是以硬毫为核心、周围包裹软毫,兼毫笔同时拥有硬毫和软毫的优点,弹性十足而且蓄墨能力提升。
  2.临习与创作的转换
  我们在临习二王尺牍的时候,首先应该反复读帖,边读边思考,在这个林夕的过程中去领悟二王的字法。二王的书法运笔方式以及书写时挥洒运笔,恬淡儒雅的秉性是我们要仔细体会的部分,但是亦不可完全陷入书法技巧中。
  在学习王字上,作者认为要把临摹碑刻和墨迹结合起来同时学习,碑刻经过在石头上凿刻后,看不出墨色与连带,同时由于材质本身的原因,使得很多细节发生改变,人们只能看到字的形状,但是却不能通过写出来的字看出原作中所表现的动作。隋代以来,临习二王书字的书家就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临习的墨迹作品中进行比较,求同存异,慢慢领悟。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追本溯源,从二王一样临习魏晋人的字,向着唐、宋时期那些书法家的思路去寻找,因为前人临习过真迹,并且他们中不乏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钻研二王,最后终于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
  无论在临习还是创作中,一定要尊重原帖,大小需要在临习时达到与原作同大小,根据原帖的精神面貌,尽量达到意会传神的效果。大小变化在一寸之内,创作时应追求简洁、平淡、圆润、含蓄的内涵,笔法上力求精到,不疾不徐。结体上体会正与斜、纵与横、动与静、险与稳的精神内涵。
  二王在用笔、结构、笔法以及结字等方面把前代的和当时的书法优点融为一体,产生出自己精妙绝伦的书法作品。二王尺牍的笔法虽然包含了隶属、行书、草书、楷书各种书体,但是写出来却毫不露痕迹,写得自然平和且含蓄内敛。将二王尺牍书法放在一起来学习、研究有一定难度,但在比较中吸取其艺术规律,化解并吸收其精华,是本文做出的一个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白砥,《王羲之书法解析》,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4月。
  [2]王永江,《书法章法形式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
  [3]孔文治,《书法临摹的方法与技巧》,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方设计界流传着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而在我们绘画中常提及的元素如:篆刻印章、龙凤纹样,文房四宝等,这些艺术形式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各样、流传久远,学者可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国画相结合。罗泉古镇的精致元素如:子来桥、盐神庙、吊脚楼,我们将在国画中以工笔、花鸟、
期刊
【摘要】:文艺作品的创作,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面对边远县域的文艺创作,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客观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一个亟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边远县域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边远县域;文艺创作;问题对策  文艺作品的创作,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面对边远县域的文艺创作,如何秉持公正立场,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觉出发,正视现实,重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国家。那么少数民族题材的工笔人物画是当代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蒙古族在生活方式上都是“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在他们这种独特的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也就造就了许多艺术家喜欢选择蒙古族题材人物来进行工笔画的创作,艺术家运用不同的方式阐述对美,对自然以及社会关系的理解,根据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形式语言将事物与自身感情相结合,艺术作品中也融入
期刊
【摘要】:超现实主义绘画作为近代出现的绘画流派以奇异的绘画方式与表现手法有别于其他绘画流派,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奇妙的画面给人以震撼的同时也留下了无限的疑问。本文以波兰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为研究对象浅析其绘画作品中的意象,分析其中的含义及作者用意进而寻找一种适用于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方法。本文通过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部分专家学者对贝克辛斯基与超现实主义作品研究的总体概况,梳理
期刊
二十世纪西方绘画艺术,出现了大河改道式的根本变化,产生了“现代派’绘画。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伸手奥地利心里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绘画艺术家达利的作品更是超现实主义绘画流派的杰出代表。本文在深入分析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结合精神分析理论挖掘绘画艺术的本质——梦境中丰富多彩的影象借艺术家的笔凭借线条与色彩凝缩成绘画艺术作品。以达利经典作品为个案分析,借助弗氏〈梦的解析〉,〈精神分析纲要〉,以及阿
期刊
【摘要】:在声乐表演的舞台上,大部分的灯光追求明亮的效果,从而常常使歌曲单调而表现力不足。经过本人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贴切的舞台灯光能够为歌曲丰富情感,增加舞台表现力。本课题主要研究在不同的声乐演出场合下灯光搭配的不同方式,为声乐在听觉感官之外的视觉方面做到较好的搭配。用不同的灯光可以营造不同的气氛来达到表演的需要。可以为歌曲的情感表达提供必不可少的视觉效果。达到不同的突出人物个性,展现民族风情,
期刊
【摘要】:乔家大院雕刻艺术独特、精湛。其中以照壁雕刻艺术更是璀璨夺目。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的组成元素,它的产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文化遗产。乔家大院更是其中的代表,它们的内容繁多,形式多样,造型也各具特色。本文作者通过对乔家大院不同院落照壁进行实地考察,以乔家大院的照壁砖雕的吉祥图案为研究对象,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砖雕的构图、造型、表现手法、图
期刊
【摘要】:与一般的影视剧明显不同,话剧要求演员在既定空间中,规定时间内,通过表演语言、舞台形象和体态动作将话剧中的人物形象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以此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如此一来,抓住舞台人物特点是话剧演员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只有抓住人物特点,完美塑造人物形象,话剧演员才能给观众带来艺术美享受。本文尝试研究话剧演员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话剧演员;人物特点;方法 
期刊
【摘要】:对于赣剧口述史的相关研究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赣剧的发展历史,通过对于赣剧口述的探索,人们可以从中探索出民族音乐的踪迹。民族音乐和口述史相结合也是现代发展的趋势。口述史对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音乐借助口述史的形式呈现,一些散落在地方民间艺人的记忆将不会被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关键词】:赣剧;口述史;价值;意义  1、赣剧的悠远历史及发展  赣剧是江西十分有代表性的剧种,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在现代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赣剧目前的生存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传统戏曲在城市舞台的演出场次和观众越来越少,在农村虽然有一部分演出市场,但看戏的观众也以年龄较大的老人为主。出于对赣剧艺术的热爱与关切,倍感责任,如何传承与发展祖国戏曲艺苑的瑰宝之赣剧,不至使其散秩我辈。由此,产生了许多思考,并进行了一些探索,概括如下。  【关键词】:赣剧;传承;发展;创新  一、赣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