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你慢慢来!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a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现今“高密度、高容量、高节奏”这样的“三高”语文课堂提出质疑,进而分析了原因,并试图从允许出错、细读文本、关注重难点和关注生成四个方面找到对策,让语文课堂放慢脚步。
  【关键词】语文课堂;放慢脚步 ;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质疑:“三高”的语文课堂真的高效吗?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化,教师们努力打造着高效课堂,随后,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高密度、高容量、高节奏”这样的“三高”语文课堂。
  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叶》专题为例,以下是公开课上一位教师的教学思路:
  一、观叶赏文,我们可以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
  阅读四首古诗,把描写色彩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看看诗人怎样去表现色彩的?你还从这些色彩中感受到什么,读出了什么?
  二、用心体会,我们能感受作品的具体内容。
  1.阅读《绿叶的声音》,你对诗中哪句感受最深,从而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2.你对绿叶的声音有什么独特的感受,把自己听到的绿叶的声音补充在诗歌里。
  三、深入灵魂,我们能从作品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1.阅读《绿叶》《二裂银杏叶》《一片树叶》这精选的几段文字,包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
  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整堂课,教师领着学生阅读了四首古诗、一首现代诗、三篇现代文。试问,学生有多少时间来细读文本,有多少时间可以“深入灵魂”,那么又何以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获得深刻的启示?
  二、反思:是什么催生了“三高”语文课堂?
  (一)完成进度(预设)的想法,急于求成
  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设,在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意图,连着回答错误时,就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然后按原计划进入下一问题。教师总感觉,完成了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活动,课就成功了。但是一堂课下来,听课教师也是晕乎乎的,学生又真正收获了什么?
  (二)急功近利的应试心理,忽略文本
  在当前的评价制度下,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钻研考点上。由于语文课程的特点,课文之间没有很强的衔接性,因此对于教材上的课文,考试要考的,就教,不考的,就匆匆带过,甚至直接跳过;而对于一篇课文,则是直入主题,直接强调某种手法的重要性,进行答题技巧指导。这样的应试语文课堂,缺少了对文本的阅读和感悟,何谈文本细读!
  (三)害怕生成的心理,按部就班
  课上,教师最怕的就是学生的回答不在自己预设范围内,这样的课堂生成,让很多教师慌了手脚。于是,或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或是索性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台阶》一课,让小组写下了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其中五个小组的问题都围绕“为什么父亲坐在砌好的高台阶之后反而觉得不对劲、不自在?”,但有一小组提出了“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脚?”。很显然,第一个问题一定是教师之前就预设的问题,所以教师以此切入文本。但是对于另一问题,教师选择了视而不见。但笔者认为,“父亲的脚”这一问题却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父亲的生存状态,父亲的态度、感受,进而理解洗完脚后父亲却感觉“轻飘飘”的原因:父亲已经习惯辛苦、劳累,习惯低人一等的生活。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父亲坐在砌好的高台阶之后反而觉得不对劲、不自在?”。
  教师在备课时,都苦于找不到好的切入点,但是当学生给了我们机会时,却因为害怕生成而错过。
  三、对策:语文课堂,你慢慢来!
  (一)放慢脚步,允许出错,还语文课堂自然之态
  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绿》为例,张家港韩建萍老师的一节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在写绿之前,写这么多景是为下文写“绿”做铺垫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在第三小节中找到依据,但是,学生似乎并没有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始终找不到。韩老师非常耐心的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引导他们,直至找到句子。
  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是要浪费时间。”这时间应该浪费在哪里?笔者认为,学生不理解、出错之处就是教师应该浪费之处,而这也应该是语文课堂应有的自然之态。
  (二)放慢脚步,细读文本,还语文课堂宁静之态
  吕叔湘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这是在提醒我们注意: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黄厚江老师也说过:“阅读教学应该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他执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很好地诠释了他的观点。以一个片段为例:
  师:黄老师自己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有许多问题。首先,我对课文的题目就产生了疑惑——“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的家?
  生:作者的家。
  师:对,是作者的家。可是,既然是作者王安忆的家,作者为什么不说是“我家的男子汉”,而说是“我们家的男子汉”呢?
  生:课文中提到的这个小孩是王安忆姐姐家的小孩。
  师:哦,原来这个家不是作者的“小”家,而是一个比较大的家,还有作者的姐姐、姐夫等其他家庭成员。除此以外,大家再想一想,从表达效果上看,“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有一种亲切感。
  师:对。表达出作者和孩子的亲切,可是除了亲切感呢?——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个题目读一读。想一想,如果要在标题后面加上标点,加什么标点好?
  生:(齐)感叹号。
  (教师在题目后面加上感叹号)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一学生读)
  师:他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自豪感。
  师:很好,同学们品味出了其中的自豪感。确实,作者在同外人讲述他们家的男子汉时充满了自豪。   ……
  在这个片段中,黄老师抓住课题中的“我们”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在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时,让学生将“我们”与“我”进行比较,接着又让学生在后面加标点符号,在学生加好感叹号,再朗读之后,作者在文本中流露出的自豪感也就呼之欲出了。这堂课在文本细读中给我们展示了语文课堂应有的宁静之态。
  (三)放慢脚步,关注重难点,还语文课堂深刻之美
  苏教版八下的小说《窗》,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如果说欧亨利是小说写法的创始者,那么泰格特应该就是他的最佳拥护者和最好诠释了。但是学生对于这一点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将理解小说结尾的内涵确定为本文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是给学生缺少结尾段的文本材料,在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心理后,让学生给文章设计一个结尾,并说出自己这样设计的理由,随后再给出作者的原本的结尾,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作者设计“一堵光秃秃的墙”这一结尾的用意。在交流设计理由的环节中,学生都能联系并思考到前文靠窗病人口中的那段美景到底缘何而来?从而对这位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呈现了课文的结尾原来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学生对作者的写法赞叹不已,这时,再介绍“欧·亨利式笔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文本如果没有深入阅读,就只是沉默的文字,黑色的墨迹,沉睡的思想,冬眠着的灵魂。教师的作用不是浪费时间去重复那些学生一眼能读懂的地方,而是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学生难理解的重难点上,还语文课堂应有的深刻之美。
  (四)放慢脚步,关注生成,还语文课堂思辨之美
  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文本会有不同的理解,会产生“矛盾”。这时,教师绝对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应该把它当作极好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在教学《梵天寺木塔》一文时,学生对“患其塔动”中“患”字的理解有一些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解释为“担心”,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是“嫌”的意思。我并未马上就告知学生正确解释,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明确哪一个解释更合适。最终,在自主探究之后,一个学生说出了大家都认可的解释:“我认为解释为‘嫌’更为恰当,因为当时钱帅已经登上了塔,感觉塔在晃动。如果解释为‘担心’,就应该理解成他还没有登上塔,只是担忧塔会晃动。”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学生不仅明确了“患”字在这里的意思,更掌握了一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而学生思辨的过程应该是课堂最难得的精彩。
  非常欣赏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段文字:“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它的自然,它的宁静,它的深刻,正是语文课堂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田芳.教育快与慢:我的“慢语文”教学追求[J].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3(8).
  [2]李继东.语文教学,请放慢脚步[J].江苏教育科研,2010(3).
  [3]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张俊平.教师,做个思想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的课外阅读,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来促使学生参与进来,课外阅读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既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主要探讨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简要论述了VPO法测定石油产品分子量的简单原理、分析流程、结果与讨论。适用于测定包括原油、蜡油、渣油、馏分不低于220℃、相对分子量3000以内的石油产品。具有操作方便、
【摘要】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更加追求教学本色的回归,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学习过程中体会语文的独特魅力,获得深刻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深入体验语文学习的本真滋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构建真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回归本真;语文味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追求课堂活动的热闹,这样
建立了三重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分析日化产品中三氯生的方法。用乙酸乙酯提取三氯生,优化了仪器条件、考察了基质效应,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技术,对三氯生进行了定
文化基础课作为职业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相较于专业课来说,文化基础课一直“地位低下”,不被重视,这
语文这门课独具的人文性特点对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影响至关重要,所以教好语文课意义重大。  一、架设心灵之桥,激起孩子的兴趣  步骤一:听名家朗读或老师范读。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俗语云:“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苦练基本功,要能正确处理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起伏迂回,或哀怨缠绵,或慷慨激昂,或舒缓优美,或高亢激越,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誦读,也只
利用自动电位滴定仪,在体积分数为80%的丙酮介质中,以Ag电极为指示电极,双盐桥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对铝箔生产液中Cl-进行非水滴定,方法的电位突跃明显,电极响应速度较快,SO2-4、Cu2+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得到发展,努力创建小学语文的有效课堂,这是素质教育倡导的内容,也是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如何以学生为主,创建有效课堂?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思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有效课堂;新型关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
本文通过对车用汽油复合调节剂的研究,得出了其最佳配方。该复合调节剂以2%~4%的添加比例直接加入到基础油中,能显著提高油品的辛烷值和动力性,降低油耗,综合改善油品品质。
采用高速离心分离结合0.45μm孔径滤膜抽滤技术,处理油田地质钻探泥浆样品。用背景抑制电导离子色谱法对泥浆浸取液中Cl^-等主要阴离子进行分析。代表性样品中高Cl^-和低SO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