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头鳟人工繁育和胚胎发育初探

来源 :河北渔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h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3年12月-2014年5月,在丰宁天河龙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硬头鳟人工孵化和硬头鳟人工种间杂交试验。通过成熟卵和受精卵、过熟卵受精前后比较,受精卵不同时间卵径变化比较,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出苗率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在不同时期卵径变化不大,在5.21~5.27 mm,只是颜色由浅变深,由橘黄色或淡黄色变成微红色;在平均温度为4.82 ℃时,从授精到发眼需51.7 d,有效积温达248.5 ℃·d;发眼后平均温度为6.11 ℃时28 d破膜,有效积温达391.8 ℃·d;发眼后63 d有效积温达599.7 ℃·d上浮;而在温度为7.5 ℃时,发眼后17 d就破膜,29 d就上浮,温度对冷水鱼胚胎发育影响明显;硬头鳟纯亲本人工孵化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分别是90.2%、88.4%、85.1%、80.4%,比硬头鳟和金鳟杂交人工孵化分别高出23.1%、17.2%、15.7%、19.2%;初孵仔鱼,全身透明,背鳍原基出现,血液循环和心跳清晰可见,心跳次数80~81次/min。
  关键词:硬头鳟;金鳟;人工繁育;人工杂交;卵径;胚胎发育;初孵仔鱼
  我国目前养殖的鲑科鱼类主要有虹鳟、金鳟、彩虹鳟、山女鳟、硬头鳟、哲罗鱼、细鳞鱼、红点鲑等,其中虹鳟的饲养量最大。2012年我国淡水冷水鱼养殖产量为8.3万t,而鲑鳟鱼产量约2.7万t,占淡水冷水鱼总产量32.5%。由于近几年虹鳟的近亲繁殖,导致亲本规格越来越小,怀卵量和卵子质量越来越差,受精率低,抗病力越来越弱。为此,2013年在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支持下,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和承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丰宁天河龙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硬头鳟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硬头鳟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我国于1998年从美国引进,目前在北京、浙江、新疆、吉林、黑龙江等地均有硬头鳟的养殖。与陆封型虹鳟相比,硬头鳟的个体较大,身体青灰发亮,背部斑点大且疏,相对怀卵量和绝对怀卵量都高于虹鳟,卵子质量也明显好于虹鳟,个体大,饱满、匀称,色泽光亮,孵化率高。目前对冷水性鱼类虹鳟、山女鳟和金鳟鱼卵、胚胎发育研究的报道相对多一些,而对有关硬头鳟的报道很少,仅限于硬头鳟苗种养殖试验[1]和硬头鳟孵化试验[2],在国内还没有发现对硬头鳟人工繁育和胚胎发育的报道。本文将对硬头人工繁育和胚胎发育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找到硬头鳟胚胎发育规律,为规模生产提供基础材料。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和材料
  试验在丰宁天河龙养殖有限公司进行,所使用亲鱼为该场培育的硬头鳟亲鱼、金鳟亲鱼群体。
  1.2试验时间
  2013年12月-2014年5月。
  1.3人工授精
  1.3.1采卵人工采卵用挤腹法,即轻压成熟雌鱼后腹部,卵粒从生殖孔流出,接到用干净毛巾擦净的接卵盆内。
  1.3.2采精方法同上,操作时先挤出尿、粪的等污物,再挤精液。
  1.3.3人工受精将精液直接挤到挤出的鱼卵上,迅速用手轻轻地将精卵搅拌均匀,时间掌握在2~3 min内。
  1.3.4脱粘将搅拌均匀的精卵立即用干净淡水冲洗,用手轻轻搅拌后,将水倒出,再加入新水,反复冲洗,直到受精卵不粘连。
  1.3.5吸水脱粘后的受精卵,在水中静置30~40 min,待充分吸水膨胀后,用量筒计数转入孵化桶中进行孵化。
  1.4试验方法
  1.4.1成熟卵和受精卵、过熟卵受精前后比较随机取30粒成熟卵,用电子数显卡尺分别测量每粒卵的粒径并加以记录,然后用电子秤称出30粒卵的粒重,得出平均值;再随机取出同一尾亲鱼产出的卵,经受精充分吸水后,用同样方法测出卵径,称出卵粒重;同时做了2尾过熟卵受精发育,单放在2个桶内进行对比试验,其它条件相同。受精卵放入流水孵化桶中孵化,至发眼期移至平列槽孵化至出苗,孵化期间最低水温为4.5 ℃,最高为7.5 ℃。
  1.4.2受精卵不同时间卵径变化比较在受精后0~4 h内,每间隔30 min采样一次,4~24 h内,每2 h采样一次,每次采样30粒;第3 d后每8 d测一次样,每次采样30粒(尾)。
  1.4.3观察方法用显微镜对所有样品进行观察,当发育过程中超过50%的个体达到某个时期,则记为该发育阶段的起始时间,并用连接电脑的SZ760系列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影像系统和软件进行拍照记录。
  1.5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出苗率计算
  受精后第8 d,从各桶随机取出受精卵50粒,挑选出混浊发白的死卵,透明的就是授精成活的卵。发眼卵以胚胎发育中出现2个眼点为标志,卵淡黄色或微红色。按常规方法计算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出苗率。
  1.6有效积温的计算
  在硬头鳟胚胎发育中,完成某阶段的平均水温(℃)与发育到该阶段所需要的天数的乘积,表示有效发育积温。
  1.7数据处理和分析
  用QQ编辑图片制作图版,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成熟卵子、过熟卵子受精前后比较
  2.1.1卵子授精前后变化卵子卵粒饱满,匀称,卵径比虹鳟鱼要大,色泽光亮,透明度较高,卵膜薄,稍碰即破,弹性差,颜色为橘黄色或淡黄色,大小均匀,平均为4.53 mm。受精吸水后,更加饱满有光泽,晶莹剔透,卵膜变厚有弹性,不易碎,吸水后粒径为5.17 mm,相差0.64 mm(见表1);受精卵历经74~79 d,在不同时期卵径变化不大,在5.21~5.27 mm,只是颜色由浅变深,由橘黄色或淡黄色变成微红色(见表2)。
  表1硬头鳟卵子受精前后变化
  2.1.2成熟卵和过熟卵受精前后对比成熟卵呈桔黄色,半透明,卵膜内表面具分散的细小透明黄色油球,受精率高,平均达95.2%以上,发眼率达88.4%,受精前后卵径变化明显,弹性大(图1-a);而过熟卵做的2尾,其中1尾当时受精率只有10%左右,到第二天几乎为零,另一尾当时成活率可达50%~60%,但受精卵表面不干净,发育缓慢、弹性小,到受精第16 d全部死亡,受精前卵径5.11 mm,受精后1 h卵径为5.21 mm。   2.2胚胎发育
  2.2.1受精卵刚受精的受精卵色素分布均匀,含有大颗粒脂肪滴,受精吸水0.5 h后,卵径由453 mm达到5.17 mm,卵质膜和卵膜之间形成的围卵周隙扩大,卵黄膜因受刺激而迅速离开卵子的表面向外隆起形成受精膜。受精后2 h,原生质向动物极流动,逐渐形成胚盘,卵质均匀分布(图1-b)。
  2.2.2囊胚期受精后第168 h,进入囊胚期,囊胚隆起达到最高,继而进入囊胚中期,细胞变小,胚盘细胞呈帽状;细胞向植物极移动,胚盘高度降低,称低囊胚,进入囊胚晚期囊胚细胞内卷下包形成胚环。如图1-c。
  2.2.3原肠期受精后第546 h,进入原肠期,囊胚表面细胞向卵黄部分下包约整个胚胎的1/3,细胞集中增厚,形成胚盾;继而下包胚盘的1/2,胚盾延长;下包到胚盘的3/4,背面较为隆起。
  2.2.4眼囊形成受精后第1 056 h,受精卵颜色变深,微红,分布血管,头部较明显,隐约可见吻部;出现一个眼囊, (图1-d);脊索清晰可见,黑色素较浅, (图1-e)。
  2.2.5发眼期受精后第51 d,有效积温达到250.3 ℃·d发眼(图1-f),受精卵颜色更深,深红色,头部轮廓明显,将卵黄囊全部包裹(图1-g),眼球色素出现,脑部分化明显(图1-h),脊索色素加深。而杂交鳟有效积温达到281.8 ℃·d发眼;比纯硬头鳟晚近7 d。
  2.2.6出膜期受精后第79 d,有效积温达到391.8℃·d破膜而出,此时身体弧状弯曲,半透明,腹部有一个大的卵黄囊,给出膜仔鱼提供营养,卵黄囊呈椭圆形,尾鳍宽大,呈扇形,为出膜仔鱼主要运动器官(图1-i);大部分个体背部出现黑色素,鳍褶明显,形成鳍条,出现嗅觉器官鼻子,并长出口裂图;可见尾鳍呈扇形,透明状(图1-j),出现背鳍原基,出现鳃裂,卵黄囊血管清晰,心脏位于卵黄囊前端,心跳次数80~81次/min(图1-k);完全破膜的仔鱼体长15.92±1.34 mm,卵黄囊长8.08±1.25 mm,宽6.01±1.07 mm ,(图1-l)。
  2.3仔鱼发育
  受精后第114 d,孵化后卵黄囊已被吸收一半以上,开始上浮,并开口摄食人工饵料的仔鱼。纯硬头鳟,发眼后63 d,有效积温达到599.7 ℃·d上浮。
  2.4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和出苗率
  在相同条件下硬头鳟纯亲本人工孵化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分别是90.2%、88.4%、85.1%、80.4%,分别比硬头鳟和金鳟杂交人工孵化高23.1%、17.2%、15.7%、19.2%。见表3。
  表3硬头鳟和虹鳟杂交比较
  在平均温度为4.82 ℃时,从受精到发眼需51.7 d,有效积温达248.5 ℃?d,见表4;平均温度为6.11 ℃时,发眼后29 d时破膜,有效积温达360.2 ℃·d;发眼后60 d有效积温达605.2 ℃·d上浮;而在温度为7.5 ℃时,发眼后17 d就破膜,29 d有效积温454.6 ℃·d时上浮,温度对冷水鱼胚胎发育影响明显。见表5。
  表4受精卵发眼时间统计表
  3.1温度对硬头鳟胚胎发育的影响
  温度对胚胎发育影响较大,从受精卵到发眼,低温时胚胎发育发眼、破膜、上浮明显晚于较高温度地区,7.12 ℃时,发眼后17 d有效积温达3646 ℃·d时就破膜,29 d时有效积温达454.6 ℃·d上浮。可见在适宜的水温内,温度越高,硬头鳟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越短,与陈术强、张玉勇等研究的温度对虹鳟、山女鳟杂交种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相吻合[3]。另外本试验通过使用水霉灵、甲醛等药物进行控制,孵化期间没有发现水霉病,可见在4.5~7.5 ℃时人工孵化,水霉病发生几率较低。
  3.2硬头鳟成熟卵与过熟卵的比较
  成熟卵子授精前后卵粒饱满有光泽,晶莹剔透,卵膜变厚有弹性,不易碎,受精率高,平均达90%以上,发眼率达88.4%,授精前后卵径变化明显,弹性大;受精卵79 d内,在不同时期卵径变化不大,在5.21~5.27 mm,与黄金善等报道的相符[4],只是颜色由浅变深,由橘黄色或淡黄色变成微红色。而过熟卵受精率低,受精卵表面不干净,发育缓慢、弹性小,到受精第16 d全部死亡,卵径受精前后变化不大。
  3.3硬头鳟卵裂期
  由于硬头鳟卵壁较厚,在受精过程中未采取相关措施,在显微镜下没有观察到卵裂各细胞期,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进行观察。
  a.未受精卵 b.受精卵 c.囊胚期 d.眼囊形成期 e.脊索形成 f.发眼期
  g.胚胎完全包裹卵黄囊 h.头尾相接 i.出膜前期 j.吻部明显 k.呼吸系统明显 l.完全破膜
  图1硬头鳟胚胎发育照片
  参考文献:
  [1]
  陶洋洲.硬头鳟孵化试验[J].科学养鱼,1998(7):32
  [2] 刘澧津.硬头鳟苗种养殖试验[J].河北渔业,2002(2):48-49
  [3] 陈术强,张玉勇,贾智英,等. 虹鳟(♀)×山女鳟(♂)杂交种胚胎及仔鱼发育的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9(6):756-762
  [4] 黄金善,范兆廷,贾忠贺,等. 沉性大卵径鱼卵的观察方法与虹鳟的胚胎发育[J].经济动物学报,2005,9(4):235-238
  (收稿日期:2014-09-02;修回日期:2014-09-10)
其他文献
由于近几年淡水鱼价格下滑,许多养殖户转型养殖南美白对虾,因此,南美白对虾淡化苗种需求量猛增。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大部分育苗场竞相生产南美白对虾淡化苗种,现将该区南美白对虾淡化标粗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设施条件  1.1 标粗池  室内水泥池结构,水深1.5~1.6 m,单池水体30 m3左右,散气石密度2个/m2。  1.2 淡水沉淀池  土池结构,水深1.5 m,储水量为
期刊
摘 要:秦皇岛地区海湾扇贝自然产卵从7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产卵高峰有4次,分别是8月12日、9月7日、10月12日和10月28日,产卵率分别达到53.0%、89.0%、100%和78.0%,生物学最小型壳长为20.0 mm。9月和10月份贝柱平均含水率均为78.2%,两月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11月份贝柱含水率略有增加,平均为79.6%,比前两个月增加1.4个百分点。自然产
期刊
近年来,海鲜市场上以前老百姓不入眼的鱼虾都成了宝.以前像那些一寸长的小鱼、小虾基本上都卖给了貂场当饲料,或者干脆当肥料扔在地里。现在,这样的小鱼小虾价格也不低,比如今年的爬虾价格一直是每千克六七十元,没有多少人能吃得起。尽管谷雨节渔民们像以前一样的虔诚祈祷,但出海归来鱼虾满仓已经近乎是奢侈的愿望了,不少渔民因收入无法维持生计而转产或转行。那么,我们的大鱼大虾都去哪里了?  据《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
期刊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一种优质的冷水性海水养殖鱼类,自1992年引入我国以来,其养殖规模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大菱鲆养殖时间的延长,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种质退化、管理混乱、病害频发等,其中病害问题是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大菱鲆的各种病害中,红嘴病是对大菱鲆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在河北省各养殖场频发,尤其在每年的6-
期刊
大鳞鲃(Barbus capito)属于鲤科、鲃亚科、鲃属。大鳞鲃原产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2003年首次引入我国。经北方池塘养殖,为广温性鱼类,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蛋白质含量达到20.27%。经测量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为72.22%,生长发育温度在0~30 ℃,适宜水温13~28 ℃,大鳞鲃喜食人工配合饵料,具有集群性好、易驯化、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良特性。为了推广这一
期刊
摘 要:目前龙虎斑的苗种培育和标粗技术还不够成熟,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作者于2011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镇海石斑鱼养殖基地进行了水泥池鱼苗标粗试验,取得了成活率82.6%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石斑鱼;鱼苗标粗;益生菌  龙虎斑又称珍珠龙胆、珍珠斑,是龙胆石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与老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杂交出的新
期刊
大宗淡水鱼包括青、草、鲢、鳙、鲤、鲫、鲂等7大水产养殖品种。它们作为我国淡水养殖产量的主体,一方面提供了丰富食物蛋白以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又为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淡水鱼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自2010年开始,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一直在探索大宗淡水鱼升级换代的模式,并最终繁育出改良鲫,探讨了其池塘高效健康养殖模式。  1鲫简介  
期刊
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对唐山沿海8个主要入海河口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点位于曹妃甸区、丰南区、乐亭县和滦南县四个沿海县区,是全市1.02万hm2海水养殖池塘和95.2万m2海水工厂化养殖车间的公共水源地。采样站位的确定及采样频率的选择、采样设施、采样瓶的洗涤与保存、现场采样操作、样品的贮存与运输均按照GB 17378.4-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三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的要求进行
期刊
摘要:2013年5月、8月对天津大神堂浅海活牡蛎礁区生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利用侧扫声纳系统扫描分析,天然活体牡蛎礁已遭到严重破坏,保存良好的仅为60 hm2。调查结果与近三年比较,浮游植物、大型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游泳动物平均密度有所增加,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及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等游泳动物平均资源量降低较为明显。笔者提出,建立天然牡蛎礁核心保护区,在加强监管,开展集鱼型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设施
期刊
摘 要:为了研究温度和盐度对褐菖鲉初产仔鱼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了海水比重1.010、1.020、1.030、1040,以及水温15 ℃、18 ℃、21 ℃、24 ℃下仔鱼心率和成活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8 ℃时,比重1.010和1.030两组的仔鱼心率最高,比重1.040组36 h全部死亡,比重1.030组96 h死亡过半;在比重1.020下,15 ℃组和18 ℃组心率正常,15 ℃、18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