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儿。”岁月流年,一晃而过,好似一个神秘的小偷儿,不经意间偷走了时间长河中沉甸甸的传承,偷走了父母没有说出口的关爱,偷走了青春时光中那个单纯的、热血的自己……
当然,岁月从不厚此薄彼,生活就是一种积累。当你凝望生活,轻轻推开记忆那扇尘封的门,你也会发现那些岁月偷不走的珍贵……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
题解
这道作文题把岁月比作神偷,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提醒我们收藏珍贵的记忆。在选材构思时,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细微处找到切入点,可以是上小学时用的一个旧书包、一盒没用完的蜡笔、一件珍贵的礼物,也可以是陪伴自己长大的一棵树、一种声音和一本童话书,还可以是展现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老物件。总之,同学们要在这些事物上凝聚情感,表达自己对亲友、老师的深厚情感和真挚的家国情怀,表现自己成长中的思考。从文体上说,这道作文题更适合写记叙文。同学们可以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展示自己在岁月流逝中的成长感悟。
学生例文
消逝的声音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初中部王俊逸
指导教师文怡希
咚、咚、咚……
熟悉的声音,从白墙黑瓦的巷子那头传到这头。每到此时,家家户户都会有人冲出大门,一眨眼工夫,巷口就人头攒动,喧闹声从黑瓦白墙的那头传到了这头。
挑担子的中年货郎放下担子,不停摇晃着手中的拨浪鼓。他的身边围满了看热闹的人:小孩子在担子的那头隔着玻璃对担子里的糖果玩具指指点点,时不时央求大人付钱;老人挎着一篮子的鸡毛、鸭毛和甲鱼壳与货郎讨价还价;姑娘们则拿起担子里的头饰,不停地在头上比画着,和同伴叽叽喳喳……
太阳落在西山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货郎慢慢蹲下身,扛起减轻了许多分量的担子,笑容满面地赶去下一个村子,手中又不停地转动着拨浪鼓。
咚、咚、咚……
不知过了多久,小时候的村子变了模样:水泥路代替了砖石路,家家户户的木门换成了锃亮的不锈钢门,路边的电线杆多起来了,村民们开着汽车在水泥路上来来往往。
两鬓斑白的货郎仍挑着沉甸甸的货担走进撤村新建的居民区,他的肩膀明显下凹。望着街道上不同的景象,他重重叹了口气,感慨身边不再有人围着,更听不到那些喧闹声。姑娘们在服装店里拿着衣服比来比去,仍争论着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小孩子们则在玩具店里笑得前仰后合……
这个场景曾经多么熟悉,又多么陌生。他手中的拨浪鼓也渐渐摇不动了。
他放下担子,倚着一根电线杆,用手揉揉凹陷的肩膀,深深吸了口气,蹲下身,挑起担子离开了。那微弱的拨浪鼓声在嘈杂的街道里渐渐消逝。
咚、咚、咚……
教师点评
小作者通过描写一位挑担子货郎的故事,揭示了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渐消失。阅读此文,我们仿佛走进了那条白墙黑瓦的小巷,感受着热闹的小巷生活和温馨的人情味。文章用对比手法讲述新时代小人物的喜与忧,同时以货郎的坚守号召同龄人积极关注那些被遗忘的民间文化,思考城市化发展中如何保护珍贵的历史记忆这一主题。(文怡希)
岁月偷不走的枣树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初中部陈柯琪
指导教师丁玲琴
奶奶家的院子里长着一棵枣树。
它没有笔直的树干,甚至长得歪歪斜斜,有些难看。它也没有豐硕的果实,一年只结几颗枣。我不明白奶奶为什么留着它,一留就是十多年。细细想来,枣树比我还大几岁。
曾几何时,一把摇椅、一片树荫、一台老旧的收音机陪伴着我美好的童年。那是我最珍贵的记忆。

童年时的每个暑假,奶奶和我坐在枣树下,阳光穿过树叶缝隙映在我们身上,坐在摇椅上的奶奶拿着一把大蒲扇,惬意地听着收音机。那棵枣树不知是被收音机里的声音吸引还是因为风儿的吹拂,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似在拍手叫好。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那段时光似乎格外短暂,时间很快流逝。如今的我已长大,那些记忆已有些模糊,唯一深深印在脑中的只有那棵枣树。
升入初三后,我没时间回老家,心里一直惦记着它。
前几天回到奶奶家,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仔细观察,它的树干和树枝的外皮长着一道道深深的沟壑,像极了老年人饱经风霜的脸。
“在看什么呢?”奶奶笑着问。
“奶奶,这棵枣树……”
“知道,它有些年头儿了嘛。”奶奶抬头望了望那棵枣树。它仍那么矮小,树干还是不够直,歪歪斜斜的,虽然不起眼儿,可我看见它感觉特别亲切。
“当年栽种时,它才这么高。”奶奶笑着用手比画着,“你爷爷和我那会儿种的,没想到,一眨眼二十多年就过去了。”奶奶伸手摸了摸树干,好似见到亲人一般。她的脸上也布满皱纹,就像那棵枣树一样。奶奶又说:“它是我这二十多年的生活见证啊。”
那棵枣树承载了亲人们太多欢乐的时光。那一道道的沟壑,像是留给我们的生活记忆。无论春夏秋,它一直这样默默陪伴着亲人们。
岁月偷走了太多东西,但永远偷不走那棵“枣树”。
教师点评
流逝的时光可以带走很多,也可以沉淀更多。小作者性格细腻敏感,以奶奶家院里的一棵枣树为线索,寻找童年的美好记忆,描写“我”与奶奶的亲情和成长的收获,情感表达真挚深沉。此外,作者擅长以细节描写表现生命里的美好瞬间,一棵枣树、一把摇椅、一把大蒲扇都具有特别的韵味。文章还通过枣树的模样生动呈现岁月的痕迹,并与奶奶的对话相融合,达到了借物喻人的艺术效果。(丁玲琴) 外婆的花头巾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初中部陆妤涵
指导教师陈雪勇
“小花头巾头上戴,真呀真好看……”熟悉的歌声传来。
“哎呀,妈,快拿下来。”又是熟悉的、责备的语气。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外婆与妈妈争夺那块泛黄的、花色已模糊不清,甚至还带着点点霉斑的花头巾。自从外婆患了老年性痴呆症后,家里就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外婆把花头巾叠成三角形,套在头上,仔细地打好结,再将褶皱抚平。妈妈见她又戴上了,赶忙走过去扯下来:“妈,这多脏呀!”可外婆用足力气,执拗地一把推开妈妈,又仔细地将头巾上的褶皱抹平,戴端正后还系紧下巴上的结。妈妈拗不过,只好叹着气离开了。而外婆则像小孩子似的得意地扬了扬头。
那天,外婆坐在椅子上发呆,妈妈和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外婆突然冲过来,一把抢走妈妈手中的遥控器摔到地上。妈妈吓傻了,目瞪口呆地看着破碎的遥控器在地上打转儿。
外婆紧紧抓住妈妈的双手,好像要将那纤细的手腕生生折断,急切地说:“东西呢?在哪里?在哪里?在哪里?”妈妈一头雾水,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什么东西?”
外婆也不回答,立刻摔东西。她一边摔,一边大喊:“在哪里?!在哪里?!”妈妈见外婆这样疯狂,声调提高了几分:“你到底在找什么啊?!”外婆吓了一跳,突然像小孩子一样蹲下来,哭着说:“不见了,囡囡的头巾啊!”
外婆把鼻涕眼泪全抹在脸上,布满皱纹的脸像垃圾场,这里一片,那里一坨。妈妈毫不嫌弃,抽出纸巾,蹲下身捧起外婆的脸,一点点擦去那些脏东西。她动作轻柔,双眼红肿,眼泪抑制不住地往外流……妈妈擦干净外婆的脸,将她扶回房间休息。
转天,妈妈早早去上班了。我走进客厅,看到外婆正坐在昨天的座位上望着窗外。与昨天的疯狂不同,她的嘴角挂着一丝微笑,目光流露出无限柔情,就这样静静坐着,面对阳光的双眼慢慢溢出点点泪光。我想也许阳光太刺眼,连忙走过去,打算拉上窗帘。
她的头上,那块泛黄的、带着点点霉斑、褪色的花头巾一下子闯入我的眼帘……

教师点评
本文亮点很多:其一是敏锐的洞察力。妤涵同学通过外婆的花头巾这一线索表现了温暖的亲情。岁月偷走了外婆的记忆,却偷不走亲人的体谅和关怀。其二是巧妙的构思能力。文章以歌谣开头,引人入胜;文末,褪色的花头巾再次出现,事情將如何发展?文章结尾出乎意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韵味无穷。其三是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生动的比喻、传神的细节描写扑面而来,展示出小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陈雪勇)
片段一
如今,曾坐在琴凳上的人要参加中考啦!一年没弹钢琴,甚至连琴盖都没打开过,你问我“钢琴梦”,钢琴上堆满的各种教辅资料就说明了一切。其实,不为学习繁重,也不为琴曲难练,更不为父母逼迫,归根结底是岁月偷走了我心中最真实的东西———热血,我已不再是冲动的小女孩了。
可我不甘心,总想把岁月从我这儿偷走的热血,在今年6月后再倾注到钢琴上。我相信“热血”一定会回来。岁月,你好意思再偷吗?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初中部金倚帆
片段二
我试过逃跑,可被抓了回来,等待我的又是没完没了的监禁。匈奴人妄图给我找一位妻子,我啐了一口唾沫,不屑一顾。
当李大将军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愣住了。耳畔传来匈奴人放肆的笑声:“你们的大将军都归降了,你还死守着作甚?”刹那间,我火冒三丈,用快要喷出火焰的目光怒视他们:“苏某生为大汉人,死为大汉鬼,容不得你们践踏分毫!”说完,我立刻把早已脱光毛的汉节紧紧握在手中。
“真是不识趣!”
其实,我每天都在等,我相信大汉会再派使节,但我怕自己等不到那一天了。恍惚间,我沉入梦乡,不知过去多久,耳边忽然传来一阵喧闹声。我翻身而起,只见远方走来一队人马,那随风飘扬的旌旗上,赫然出现了大大的“汉”字……
岁月偷走我太多的东西,偷不走的是那颗为家国跳动的炽热的心。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初中部张榆函
片段三
那晚特别冷,寒风呼啸,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昏暗的夜色掩盖了我的落寞和伤心,真希望这暗夜能紧紧包裹住我。我拭干眼泪,发现前方的路被灯光照亮了,那灯光一直跟随我到了我家楼下。我明白,那是父亲打开了车灯,他不放心,一直慢慢地行驶在我的身后。
第二天,父亲对我说:“媛,你长大了,我们能为你做的,只是你在暗夜里前行时,照亮你脚下的路,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岁月流逝,父母已两鬓染霜,为我照明引路的机会越来越少。我希望有更多这样温暖的日子,哪怕父母严厉批评我,我也能感受到满满的爱意。
此后,那道灯光总出现在我眼前,在寒夜里带给我温暖,让我有了坚持的勇气。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初中部凌圣媛
素材一
“七七事变”后,大数学家华罗庚从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烟四起的祖国,不图名利,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2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同年9月,他前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1948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正教授,但是国外生活多年的时光也不能偷走他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华罗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带领全家奔向祖国的怀抱。
素材二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朱自清的气节与尊严,是再艰难的岁月也无法偷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