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埃塞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X_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塞俄比亚人的日常主食是一种叫作“英吉拉”的食物,制作这种食物的原料,是生长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一种叫Teff(苔麸)的草本植物,当地人叫“画眉草”,所结的颗粒状果实类似于粟米,这种植物抗旱能力强,生命力坚韧,每年7月雨季开始的时候耕耘播种,埃塞高原的雨季很短暂(每年的7、8、9三个月),且降雨量很小,到雨季结束时就可以收获了,所以Teff的生长速度快,生长的条件要求不高,收获期短,但产量很低,亩产不到50公斤。
  把这种苔麸颗粒采集回来后,晒干水分,去掉杂质,碾磨成细细的粉末,加水调和均匀,在一个圆盘里制成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薄饼,稍干,即放入一个特制的木质(或藤条编制)圆形器皿内,密封发酵一周,即可取出食用,成品的“英吉拉”一面光滑,一面类似于布满蜂窝,质地柔软呈海绵状,随食随取,根据家人的食用量,制作一次“英吉拉”可满足全家人食用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英吉拉”便会腐败变质,整个制作过程都不用生火烹饪,所以,民居也就没有设置厨房的必要了。
  有着三千年历史的“英吉拉”,是埃塞人每餐都不可或缺的食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英吉拉”的饮食文化了,食用“英吉拉”不能用西餐的刀叉,也不能用中餐的碗筷,用餐工具都是自备的,就是自己的双手,因此,进食之前必先净手,而且只能用右手进食“英吉拉”,所以当地黑人往往只有洗右手的习惯,左手可以忽略,这大概也是对缺少水资源的一种开源节流的举措吧。大家围坐在或草编或藤编或木质的圆鼓形餐桌旁,每人发给一个圆盘,几卷主食“英吉拉”,埃塞特有的拌吃“英吉拉”的酱料和辣椒粉,富裕上层的人家往往有新鲜的牛羊肉。吃“英吉拉”要讲究技巧和方法,首先撕下一小块“英吉拉”,恰到好处拿稳,有蜂窝状的一面朝下,包饺子一样完成对拌吃的酱汁或肉食的包裹,然后整个送到嘴里品味。特别要注意,整个过程只能用一只手一气呵成。对于我们这些老外就没有这么讲究了,往往双手齐上,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也比不上埃塞人一只手快捷利索。
  “英吉拉”性酸、柔软、易于消化,软嫩细滑,营养价值高,富含氨基酸、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等。经过充分发酵制成的“英吉拉”,酸味气燥,初闻气味如同潲水,国人大都难以适应,但埃塞人却引以为自豪,对于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饭却难以接受,而且简直就是排斥的情绪。以前,我国曾经有一个水稻专家组,在埃塞南方费了不少心血教会了黑人种植水稻,可是,等到我国的水稻专家回国了,好不容易学会种植水稻的技术又荒废了,至今都没有推广起来。
  我的司机丹尼尔就经常在我的面前炫耀食用“英吉拉”的好处,还一再为这个世界仅埃塞俄比亚是唯一食用“英吉拉”的国家而骄傲自豪,他大概忘记了,1993年从埃塞俄比亚分裂出去的厄立特里亚也是这个世界食用“英吉拉”的国家。
  考验你舌尖味蕾的,还有埃塞俄比亚人嗜好生食的牛羊肉,这是一道隆重的菜肴,除了餐馆,婚丧嫁娶或重大的节日,寻常人家难得有这一道菜。当地人广为传播的是1972年8月18日,当时的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为庆祝80大寿,天降龙威,皇恩浩荡,敕令在亚的斯亚贝巴的皇家广场宰杀1000头牛,赐予他的子民,与民同乐。埃塞是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对于食用动物肉类尤为严律,能够符合教义上餐桌的动物肉食少之又少,简单来说就是两条腿的动物只能吃鸡,四条腿的动物只能吃牛和羊。
  公司项目部漂亮的黑人女秘书耶·海伦要结婚了,一再邀请我们参加她的婚礼,盛情难却,我们如约而至,在她家门前空旷的空地临时搭起了两座巨大的帐篷,周围鲜花簇拥,熏香阵阵,喜气洋洋,亲朋好友把帐篷挤得满满当当。旁边空地上拴着一头健壮的黄牛,祷告的仪式早已举行过了,上帝已然默许,屠宰手已经是磨刀霍霍,按捺不住了,看到我们这几个来自遥远的东方来宾的到来,几个早已按捺不住的健壮的小伙子,猛扑过去,被按倒在地的黄牛或许已经知道自己的最终结局,它极力地挣扎着,惶恐的眼神张望着四周激动的饥饿人群,突凸的双眼潸然淌下一行泪水,似乎心有不甘,不屈的头颅依然在高高地昂起,两只牛角依然坚挺着直刺蓝天,呼呼急促地喷着粗气,向着空寂的原野发出哞哞的哀吼,悲壮而悠长……屠宰手的利刃准确地刺进了牛的要害,鲜血顿如泉水汩汩直涌,很快淌满一地血水。
  主人把我们迎进帐篷内,里面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帐篷外牛的哀嚎已经停止,少顷,几个女人就用圆盘盛着几分钟以前还在那哀嚎的、尚在滴血的牛肉走进帐篷,分发给等候已久的来宾,帐篷里顿时热闹起来,猩红的牛肉蘸着盐巴、酱料,用“英吉拉”包裹着直送入嘴,饕餮食客们敞开肚腹大快朵颐,随着弥漫开来一股鲜血的腥味。主人告诉我们:“送在我们面前的这一盘牛肉是里脊肉,是整个牛身上最柔嫩最鲜美品质最好的肉,这种高品质肉的重量一头牛不会超过5千克,享用这个部位牛肉的一般都是尊贵的客人或者德高望重的人士。”主人还告诉我们,在南部靠近南苏丹奥莫低谷的土著苏尔玛人,吃生牛肉,喝生牛血,用新鲜的牛血浸泡的“英吉拉”是难得的美味。
  我却因为眼前的血腥一阵晕眩,毫无食欲,无法使自己安静下来,耳边总是回响着牛的哀鸣……
  宴会过后,就该是品尝咖啡的环节了,相对于疯狂血腥的生食牛肉大餐,品尝咖啡过程的仪式就凸显得格外古朴、古老和古典。众所周知,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历经上千年的熏陶,已经形成了埃塞俄比亚独特的咖啡传统文化,能够在它的故乡品尝咖啡,是一件值得十分期待的事情:在埃塞俄比亚,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咖啡店遍及城镇乡村。这些咖啡店大小不一,装饰各异,或者古色古香,或者前卫时尚,或者富丽堂皇,或者因陋就简,相同的是这些咖啡店提供的咖啡都是正宗原生态的,在这里找不到雀巢、星巴克之类的经过加工的速溶咖啡,为你准备的只有散发着淡淡的香味的咖啡豆,从烘烤咖啡豆、碾磨成咖啡粉到煮成浓香四溢的咖啡,都是在客人的眼皮子底下进行,就是一个对咖啡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也就是了解埃塞咖啡古老传统文化的经过。
  在埃塞俄比亚城乡的每个角落,时刻都有喝咖啡的仪式在举行,高原稀薄的空气中永远弥漫着浓浓的咖啡醇香,煮咖啡的工作都是由年轻漂亮的女性来完成,最好是未婚,如果是重大的节日或者重要的仪式,这些咖啡女会身披一袭白纱,从头裹到脚,把自己装扮得非常的传统,面露温柔羞涩的微笑,给人以典雅素洁的感觉,总是给人留下非常美好的记忆。当然平常普通时日,咖啡女的服饰就没有这么讲究和要求了,但煮咖啡的场面布设和程序都是非常严谨的,不能有半点省略和马虎。
  把煮咖啡的場地打扫干净后,在地上铺上一层散发着阵阵幽香的青草,一种在埃塞特有的我们却不知名的青草,青草上洒落几朵红色的或者黄色的花朵,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布置成我们看不懂也不能理解的图案,一个小小的精致火炉,用来烘炒、研磨、煮咖啡的工具,喝咖啡的杯具以及用来营造氛围的熏香。
其他文献
这阵子,我常常想起童年的木槿花。五片浅紫色的花瓣围合成小喇叭状,花心是血一般的鲜红,乳白色的花柱,粗糙厚实的绿叶,纤细坚韧的茎。跟那些在公园里看到的复瓣木槿花感觉完全不同。于是多次缠着父亲问:“现在还能否找到这种单瓣的木槿花?”父亲说:“找找吧,应该有的。”    终于有一天,父亲说他在散步时发现邻村的一条小路上有这种花。我听罢,立即驱车前往。果然,在一片寂静的田野上,几株木槿在路边默默挺立。十余
我怎么能制止我的灵魂,让它  不向你的灵魂接触?我怎能让它  越过你向着其他得事物?  啊,我多么愿意把它安放  在陰暗的任何一个遗忘处,  在一个生疏的寂静的地方,  那里不再波动,如果你的身心波动。
古代官员离任时,什么趣事都有。  唐朝大历年间,有一县太爷离任,当地绅民送匾一块,上书“天高三尺”。县官不解其意,还以为是乡绅对自己的颂扬,便满心欢喜地接受下来。后来,还是比他有文化的老爹悟出其意:匾文乃诅咒之语,“天高三尺”者,并非“天高”,而是“地低”之故也──地皮被那贪官刮去了“三尺”,岂不等于“天”高了“三尺”?此等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更为有趣的,当属“贪官遗臭碑”。碑主许良安虽不是古
外面飘着雪花,寒气逼人,今年的雪特别眷顾这座城市,不声不响地说下就下。我望着窗外,正想着,还去不去予清那儿。予清来电话催,你怎么还没来啊,快点,等你呢。  戴上帽子,围上围巾,伞也没拿,一个人走入雪中。  予清让我去她那儿试衣服。予清是个小资女,也是位女文青,喜欢侍弄多肉植物,喜欢唐诗宋词,喜欢品茗画画,因为这个,又喜欢上了汉服,穿着打扮走飘逸简朴的复古路线,衣服很有民族风的味道。  她进了三十多
院子里那只黑母狗蜷缩在昨夜残留余热的火炉旁,门前的那棵苦楝树上挂满了秋天来不及成熟就被寒冬枯萎了的果实,树的叶子早已经掉光了。  这天早上,陈九就背上老伴用复合肥的蛇鳞袋改装成的行李袋,带上一瓦坛子的萝卜干出发,这次他去的是深圳。  陈九看到邻居村的乡道基本都铺成了水泥路,唯独自己村这条通往镇里唯一的乡路千百年来还是红泥路。讨厌的是那些在雨中飞驰的车轮,经过行人身边的那些坑洼,便溅洒一身的泥水。加
那年我15岁,正上太谷师范一年级,总是情不自禁地跑到鼓楼旁侧的新华书店,买了《逻辑学》,买了《文学概论》,买了《红楼梦》……常常一不小心把钱花光了。  那年元旦前一天,学校放好几天假,我又把钱花光了,连两元多的火车票也买不起,只好看着大家一个个回家过节,把自己一个人丢在宿舍。  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我顾不上洗脸,草草拢一把头发,顶着寒风,跑到餐厅。不妙,很远就发现餐厅门口不见一个人影。走到近处,
前几天下过一场大雨,山上的溪流丰盈,沿途车过,总能听到哗哗的水响,也常见到一道白练挂于青山峡谷之间,甚为耀眼。相对于杨万里所说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芙蓉山显得大气而豁朗了,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致是大约没有的,因为毕竟不是晚春而是盛夏了。田野间,常能看到的是白鹭、蝴蝶,间或几只蜻蜓,各式各样的,青草稻禾间上下翻飞。  说话间,车已经翻岭进入上流村,眼前忽而一亮:一
好久没给家里写信  想说的话  实在太多了,觉得  没有一句是重点  最后,只写下:  妈,每顿我都比家里多吃了  一碗大米飯  责任编辑:青芒果
从黄牛说起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上农业院校时又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因而对我们中国人早在汉代起就用来耕地、驾车的牛比较熟悉。而且我们所学的教材上讲,我们国家养牛的主要品种有黄牛、水牛、牦牛、犏牛几种。从中最为普遍、最为适用、最为常见的莫过于黄牛了。黄牛又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种。其中华北牛中的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最为优良。这三种牛均为役肉兼用型、以役用为主。秦川牛主要产于陕西关中地区,毛
父亲患的是食道癌,不能进食,只能靠喝一些冰凉的井水维持生命,走的时候很可怜,面黄肌瘦,身体虚弱,剧烈的疼痛好像要把他碾断撕碎。    父亲去世时,我还很小。只知道他的病与工作有关,他生前是嘉陵江上的一个船工。  父亲是个孤儿,生于阆中,从小由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收养,很小的时候和爷爷一起,运过红军渡嘉陵江天险。也正因如此,土改的时候,他分得了一条船,父亲后来凭借这条船,加入了航运社,也就意味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