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中西封建研究的开创性一步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0p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垚先生对封建社会历史的研究,是新时期突破欧洲中心论,重新书写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则是先生构建世界史意义上的封建社会理论体系的开创性一步。文章主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本书的创新之处,如西欧的封建化进程、西欧农奴的概念、西欧城市的定性等。
  关键词:欧洲中心论;世界史;普遍规律;封建;唯物史观;比较;开创
  中图分类号:K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51-02 收稿日期:2016-09-23
  作者简介:朱晓静(1978—),女,山东济南人, 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副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化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战争造成的经济凋敝、生灵涂炭的局面使部分欧洲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文明,对普及于20世纪的“欧洲中心论”提出质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崛起,现实的变化为进一步打破“欧洲中心论”,平等看待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提出了要求,也准备了条件。世界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应时而生并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学者努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各有其局限。马克垚先生认为各国学者的著作虽然都试图以非欧洲中心论的观点看待人类历史,但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欧洲中心论的倾向,或者说无法完全摆脱西方史学模式。[1]
  很明显,欧洲中心论是阻碍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许是最难克服的因素。但在困难重重的局面下,全世界的历史学者并未放弃努力,也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其中马克垚先生对封建社会历史的研究,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篇幅所限,本文将集中讨论《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以下简称“《形态研究》”)在世界封建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意义。首先说明几个问题:第一,《形态研究》出版于1985年,我们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讨论;第二,承接第一个原则,马先生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治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开创性意义。
  上文已经提及欧洲中心论对世界史发展的危害,具体言之,目前历史研究的话语体系充斥着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模板总结出的概念、规律、分期体系等,如果直接用来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就有可能造成概念与史料不符的混乱局面,“封建”概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何为“封建”?以中国和西欧为例,中文的“封建”一词最早出现在《诗·商颂·殷武》中:“命于下国,封建阙福”;随后出现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2]简而言之,就是指中国发源于商周时期的一种政治制度。而英文的封建制度(feudal system)、封建主义(feudalism)等术语最早出自18、19世纪孟德斯鸠、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和其他历史文献,是启蒙思想家对西欧中世纪社会的研究结晶。两者原本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在近代才通过翻译这一途径彼此对应了起来。1903年严复用“封建”对译“feudalism”,并将之与周代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3]从而将中国周代的政治制度与西欧中世纪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造成了长期的混乱。
  封建概念的不统一造成很多问题。例如,20世纪50—60年代,出于关注亚、非、拉历史的实际需要,中国史学界又兴起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大讨论,再次引发讨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问题。笔者窃以为,“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这么长”这一问题的提出需要一个理论前提,即史学界需要对世界史意义上的封建基本概念达成共识。如果双方的封建概念所指不同,何以比较?简单地将苏联根据欧洲历史总结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套用到中国历史上,很容易看到,大体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的中国社会(此处采用郭沫若的观点[4]),奴隶基本不存在了,资本主义显然尚未发展,那就只能是封建社会了,从而得出中国的封建社会很长的结论。这实际是尝试用西欧的封建概念来衡量中国历史,这恐怕是不妥的,也不一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马克思曾明确表示,“自己有关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论断乃是从西欧历史发展道路归纳出的结论,只适用于西欧”。[5]
  正是面对上述问题,马克垚先生用他的《形态研究》迈出了整合中西封建研究,从而寻找共识的开创性一步。他在《形态研究》的序言部分明确指出:20世纪60年代重又兴起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大讨论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规律做再认识,根据世界主要国家、民族的历史,综合比较出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特征,真正体现世界历史发展的统一性”。[6]
  《形态研究》的视角在当时可以说是崭新的:中国人用唯物史观考察西欧封建经济形态,自然不同于西方学者(无论其是否持唯物史观),也不同于苏联学者——他们或者难免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忽视欧洲以外地区,或者因为语言限制等原因,缺乏对中国古代社会状况的深入了解,都无法像马先生一样,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中西两方的资源,建立更加普适性的理论体系。
  笔者以为,马先生最具开创性、最有意义的贡献就是他正确运用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对西欧的封建化进程做了重新推演。
  正如《形态研究》中指出并整理澄清的,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长期以来从法律规定、政治制度方面研究封建主义,忽视经济内容,因此他们将西欧的封建化过程大体等同于封臣制、封土制的形成和结合过程,即从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查理曼帝国瓦解这400年。苏联史学家根据唯物史观,正确地解决了封建主义的定义问题,但在探讨封建化问题时,也没能以经济基础为主要判断标准,与西方学者的结论相同。[7]
  马先生克服了上述两者的不足之处,牢牢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开创性地从经济基础出发,首先将西欧封建化的开端定为二世纪末或三世纪,因为“封建经济因素在罗马帝国内部已有长足的发展,三世纪的罗马社會其主导的生产关系已可说是封建性的”。[8]第二步,马先生认为日耳曼国家的建立标志着西欧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结束,西欧从此进入封建社会,因为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的转变包含着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两部分,虽然三世纪时西欧的经济革命(即经济基础的转变)已经大部分完成,但政治革命(即上层建筑的变革)却等到日耳曼人到来后才完成。此处马先生成功地摆脱了盛行已久的西方标准,真正运用唯物史观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时间做出了重新界定。第三步,马先生指出,日耳曼帝国建立之后,西欧的封建化进程还在继续,因为封建经济成分需要消除前一阶段的残余成分,巩固、发展自己,使自己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针对这部分内容,马先生进行了多方面的梳理和分析。例如,本书第一章指出,日耳曼新兴封建国家建立后,日耳曼贵族在罗马封建经济的基础上转化为封建贵族,采取了一些客观上有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分别涉及“罗马人与日耳曼人间的土地分割”和“奴隶和隶农的地位”。[9]第二章则吸取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前封建社会的残余成分在西欧消失的时期,大致肯定“奴隶制在西欧于10—11世纪时彻底消失了。不仅从经济地位上看已不复存在奴隶,而且法律概念上也起了变化”。[10]总之,马先生对西欧封建化进程的重新推演是别开生面、有坚固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史料支持的。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都具有巨大的创新意义。   马先生注重历史实际,结合农奴的经济地位和法律身份得出中古西欧农奴的概念:农奴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独立小生产者,从经济地位的角度说,与其他农民并无原则不同;从法律上说,却是一个不自由人,但这种不自由已经不同于罗马法规定之奴隶的不自由,因为受经济地位变化的影响,中世纪的农奴“已不是主人之物,而是主人之人。”“所以我们可以把农奴制看成是一种减轻了的奴隶制。”[11]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因此张云鹤先生说:“作者给西欧农奴下的十分完整而全面的定义就是前所未有的”[12]馬先生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定性也是富于新意的。之前有不少中西学者将西方城市看作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认为城市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13]马先生则明确指出:“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称为自由城市,这是就它的法律地位而言的。”城市的确享有一些自由权利,“这确实是西欧城市的一种特殊性。但是这种特殊性是由西欧封建社会的特性决定的,是完全符合西欧社会当时的情况的。”“这种城市的独立性完全是封建性的。”马先生进而给出了几条论据:在法国,一度把得到公社权的城市也当作负有军役义务的封臣;一些城市还需向封建主纳协助金,而且其条件和封臣向封君纳协助金的条件一样;还有一些城市公社向封建主宣誓效忠。[14]马先生在这里仍然注意了实际的经济、政治情况和法律形式的结合与区分。
  总之,作为中国学者研究西欧封建经济的第一部专著,《形态研究》以崭新的视角,迈出了整合中西封建研究,打破“欧洲中心论”,从而寻找世界史意义上的封建社会的普遍规律的开创性一步。
  参考文献:
  马克垚.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历史研究,2006,(3):3—22.
  刘林海.中古与封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多元视角下的封建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0.
  日 知.“封建主义”问题(论FEUDALISM百年来的误译).世界历史,1991,(6):38.
  郭沫若.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考古,1972,(5).
  李洁琼.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陷阱.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749).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2.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60—80.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35.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35—47.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81—82,91.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202—205.
  张云鹤.评<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历史研究,1985,(6):188.
  刘 昶.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历史研究,1981,(2):21.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307—311,315—316.
其他文献
文瑛校长认为,校长的最终责任就是为国育才,激发一群教师的梦想,点燃无数学生的希望。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2007年,当衡阳市政府发出下乡的号召时,她第一个主动请缨,远赴祁东支教。在国家贫困县祁东县官家嘴镇中心学校支教的那一年,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缺乏、乡下学生渴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现状,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行在路上。2014年到2017年,她借助衡阳市政协委员的身份,筹集
摘 要:文化因素是管理过程中无形但活跃的因素,通过提炼县域基础教育研究机构的自身文化,搭建相关的支持系统,促进集体文化心理倾向的正向发展,实现本组织内的文化认同,从而推进管理条件、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的有效达成,推进县域基础教育研究机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对教育给予更多的期盼,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
摘 要:文章以“万物生长 节气有约”项目课程中“食物的探究”为例,展示了师生共同探索二十四节气奥秘的过程,并从中对二十四节气课程资源的开发构成有一些思索,希望能达到高效教学二十四节气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万物生长 节气有约”项目课程;开发;反思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从2013年开始,将
摘 要:民办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心理状况、工作和发展都有其独特性,所以,民办高校教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有其特点,包括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环境需求和个性需求等方面。民办高校应分析教师发展需求,采取相应激励措施,促进教师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发展;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2-0092-02
摘 要:世界全球化进程加速使跨文化理解在国家地区间的交往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对新时期中国对外形象塑造提出了挑战。文章从央视春晚小品《同喜同乐》引发外媒关注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探讨在当前国际交往中文艺创作表达中国形象及中国形象如何维护等问题,并指出积极应对、提升文化阐释水平和加强自身文化的研究,以期跨越中外历史文化背景鸿沟,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实现中国形象的良好塑造。  关键词:文艺节目;对外文化
摘 要: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就业能力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以高职少儿舞蹈教学为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培养专业能力精、教学能力强的少儿舞蹈教学人才,是发展趋势,也是时代产物。近年来,全国各种类型的少儿舞蹈培训机构几乎如雨后春笋,学习少儿舞蹈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家长出于不同的期望与目标,对舞蹈教师和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真实情况是,少儿舞蹈师资的质量与数量存
摘 要: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长沙已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如何通过英语向游客们讲述好长沙的历史文化故事是旅游翻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天心阁、岳麓山两个景区部分译文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信息传输两个层面剖析翻译中的失范现象,探究其失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旅游景点;翻译;失范现象;对策  一、引言  长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作为首批国家级对外开放的城市,每年都
摘 要:当前,国有企业党性教育依托的主要载体是干部教育培训班,培训方案的设计、课程结构的深度、教学管理的能力以及培训过程的把控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党性教育的质量和成效。近年来,各企业党校针对自身特点,对新形势下党性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其中,“严细准备、严格管理、严密实施、严实考核”的党性教育“四严”模式,成为提高党性教育精细化程度、推动党性教育贯穿党校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有效尝试。  关键词:“四
摘 要:针对现代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文章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以南宁市良庆区Y社区为例,针对该社区流动儿童的自我认识不足、自信感低、缺乏挑戰困难的勇气、沟通能力较低等问题,用小组工作手法介入设计五个小组过程来提升社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通过对其提供的小组工作服务的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小组工作介入对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利用在
摘 要: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较薄弱、缺乏主动学习意愿等群体性特征,能否成功引导学生调整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技工院校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文章提出将积极心理学全面融入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中的教学理念,以西门子PLC典型任务工作页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收获,创造良好的工作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技工院校; 西门子PLC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