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中物理新课改的角度分析教材特色和教学方法,浅议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谈及笔者对教学理念的认识,涉猎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熏染。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方法
我校于前年搭上了新课改的末班车。笔者在这里就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谈谈自己对教材和教学理念的一些认识。我的总体感受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材的特点有了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一、新旧教材的最大区别
新旧教材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旧分科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优越性;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课本学科自成一体。
旧课程的缺点是: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学科间人为分割,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旧课程的优点是: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学生可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学、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
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
此次的新课程改革除了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目标等都有了较大改变
1.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探究精神提出来已经多年了,科学探究也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也是新课程的一个热点,贯穿始终,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翻开《物理1》第一页,一眼就看到赵凯华老师的“走进物理课堂之前”一文,一群顽童对苹果下落的运动研究方式给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有了很大的启发: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过去比较起来有了明显的改变,过去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这里孩子们通过提出问题:“苹果是不是越落越快?又怎么个越来越快?”,然后孩子们通过思考,提出猜想与假设,而后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等,而后他们又对频闪照片的研究,最后孩子们通过他们的努力非常完美的完成了对苹果下落运动的研究。这里就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呢?是不是必须所有要素全都体现呢?我可不那么认为,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中有两三个科学探究的要素就够了,如没有实验的教学片段也可以体现探究精神。但我们的教学必须体现探究的精神,科学探究不仅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物理2》的第28页“思考与讨论”:“地球可以看成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的半径R(约为6400Km)。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思考与讨论显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的宇宙速度做好了较当的铺垫。只有长期地不断渗透这种教学思想,学生才会形成质疑的习惯,才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提高认识新事物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
2. 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不难发现,新课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始终,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都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大都过于注重单纯知识的传授,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上很少下大的功夫。新课程却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渗透“极限”的思想方法,如:“瞬时速度”的学习,新教材就用到“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笔者仅以“向心加速度”的学习为例,过去从一个特殊的结论不加分析就推广到一般情形,这种处理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以偏概全的思想方法。新教材通过图5.5-1和5.5-2先仿照过去的思路得出结论:在这两种情形中,加速度的方向是指向圆心的。然后用运动学的方法分析速度矢量的方向,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耳目一新。新教材还用到了“解决问题时规范化的方法”;新教材在研究质点运动时还要用到坐标系,新教材比过去强调了坐标系与质点的坐标,使学生在刚刚开始学物理时候就能自觉地、规范地运用坐标系这个数学工具;新教材还重视了对科学过程的体现,如过去对概念规律的提出,往往说成“物理学中规定……”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新教材则不仅告诉学生结论,还要告诉学生是怎样得出的:我们对某一问题的提出,在没有下结论前一般用“可能…… ”等字眼,如学生对平抛运动轨迹回答,我没有直接肯定和否定,而是对学生的回答说“可能是这样的……”,最后通过验证得出需要的结论。新教材在《物理2》第七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能量”在旧教材里是没有的,这一节课的增加既使教材更加完整,又使得学生感受到“追寻科学足迹,还原科学本来面目”的过程,同时让学生知道“守恒”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特别注重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养成,通过渗透这种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的本质认识。科学不是知识的堆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无尽的探索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除了“重过程”、“重方法”外,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新的突破,新教材在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了有效的努力:致力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科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學习过程成为审美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舒服、愉快、痛快、振奋……教科书通过旁批、科学漫步、科学足迹等模块来熏陶学生。例如在《物理2》第六章第1节的“科学足迹”中写道:“不过开普勒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三个定律还蕴藏着极其重大‘天机’,那就是万有引力的规律。”凸显质疑与求知,评判性思维。质疑与求知的欲望是人的本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我们老师应该鼓励和发展学生的这种天性,而不应该摧毁它,前面所论“科学探究精神”包含的提出问题也就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物理1》第六章第1节的科学漫步的GPS显示信息,通过“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的习惯。教材中引用名人的语录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感染学生,如引用物理学家李振道、杨振宁的话语,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的话语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巨变。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材完全能够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同伴交流,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历练也有了较为突出的体现。所有这些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1》《物理2》。
[2]教师教学用书《物理1》《物理2》。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教师培训手册》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方法
我校于前年搭上了新课改的末班车。笔者在这里就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谈谈自己对教材和教学理念的一些认识。我的总体感受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材的特点有了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一、新旧教材的最大区别
新旧教材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旧分科课程的特点是: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学科知识的优越性;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课本学科自成一体。
旧课程的缺点是: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学科间人为分割,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旧课程的优点是: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学生可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学、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
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
此次的新课程改革除了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目标等都有了较大改变
1.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探究精神提出来已经多年了,科学探究也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也是新课程的一个热点,贯穿始终,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翻开《物理1》第一页,一眼就看到赵凯华老师的“走进物理课堂之前”一文,一群顽童对苹果下落的运动研究方式给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有了很大的启发: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过去比较起来有了明显的改变,过去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这里孩子们通过提出问题:“苹果是不是越落越快?又怎么个越来越快?”,然后孩子们通过思考,提出猜想与假设,而后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等,而后他们又对频闪照片的研究,最后孩子们通过他们的努力非常完美的完成了对苹果下落运动的研究。这里就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呢?是不是必须所有要素全都体现呢?我可不那么认为,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中有两三个科学探究的要素就够了,如没有实验的教学片段也可以体现探究精神。但我们的教学必须体现探究的精神,科学探究不仅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物理2》的第28页“思考与讨论”:“地球可以看成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的半径R(约为6400Km)。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思考与讨论显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的宇宙速度做好了较当的铺垫。只有长期地不断渗透这种教学思想,学生才会形成质疑的习惯,才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提高认识新事物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
2. 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不难发现,新课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始终,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都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大都过于注重单纯知识的传授,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上很少下大的功夫。新课程却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渗透“极限”的思想方法,如:“瞬时速度”的学习,新教材就用到“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笔者仅以“向心加速度”的学习为例,过去从一个特殊的结论不加分析就推广到一般情形,这种处理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以偏概全的思想方法。新教材通过图5.5-1和5.5-2先仿照过去的思路得出结论:在这两种情形中,加速度的方向是指向圆心的。然后用运动学的方法分析速度矢量的方向,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耳目一新。新教材还用到了“解决问题时规范化的方法”;新教材在研究质点运动时还要用到坐标系,新教材比过去强调了坐标系与质点的坐标,使学生在刚刚开始学物理时候就能自觉地、规范地运用坐标系这个数学工具;新教材还重视了对科学过程的体现,如过去对概念规律的提出,往往说成“物理学中规定……”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新教材则不仅告诉学生结论,还要告诉学生是怎样得出的:我们对某一问题的提出,在没有下结论前一般用“可能…… ”等字眼,如学生对平抛运动轨迹回答,我没有直接肯定和否定,而是对学生的回答说“可能是这样的……”,最后通过验证得出需要的结论。新教材在《物理2》第七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能量”在旧教材里是没有的,这一节课的增加既使教材更加完整,又使得学生感受到“追寻科学足迹,还原科学本来面目”的过程,同时让学生知道“守恒”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特别注重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养成,通过渗透这种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的本质认识。科学不是知识的堆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无尽的探索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除了“重过程”、“重方法”外,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新的突破,新教材在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了有效的努力:致力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科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學习过程成为审美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舒服、愉快、痛快、振奋……教科书通过旁批、科学漫步、科学足迹等模块来熏陶学生。例如在《物理2》第六章第1节的“科学足迹”中写道:“不过开普勒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三个定律还蕴藏着极其重大‘天机’,那就是万有引力的规律。”凸显质疑与求知,评判性思维。质疑与求知的欲望是人的本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我们老师应该鼓励和发展学生的这种天性,而不应该摧毁它,前面所论“科学探究精神”包含的提出问题也就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物理1》第六章第1节的科学漫步的GPS显示信息,通过“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的习惯。教材中引用名人的语录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感染学生,如引用物理学家李振道、杨振宁的话语,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的话语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巨变。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材完全能够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同伴交流,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历练也有了较为突出的体现。所有这些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1》《物理2》。
[2]教师教学用书《物理1》《物理2》。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教师培训手册》